华润微电子(最早追随)成立于1983年,是华润旗下半导体投资运营平台,业务主要包含功率半导体生产制造,和晶圆制造、封测的代工业务。作为华润集团的科技担当,华润微电子一路兼并整合,逐渐成长为我国最大的功率半导体IDM企业。
其中,IDM是指业务覆盖设计、生产、封测一体化的模式;用目前国内比较火的半导体卡脖子来比喻就是:产品整个生产环节都由自己掌控,除了部分进口耗材之外,基本没有太多进口技术依赖。
华润微电子在发展过程中经历过几次大的收购,先后整合华科电子、中国华晶、上华科技、中航(重庆)微电子等,名字也改了几次,还在香港上过市,直到2019年年底回归科创板,引进集成电路产投基金和众多私募,顺利募了一笔42亿的巨款。
作为央企华润的一级利润中心,华润微电子属于集团内的年轻公司,当前的营收、利润等指标,跟亲兄弟华润置地、水泥、燃气、医药、金融等成熟型兄弟公司还相差甚远。但是,作为国家点名发展的产业,又有华润集团资源支持,华润微的前景是非常值得期待的。换个角度讲,华润体系一级利润中心的市占率和业务规模,都可以作为华润微电子未来发展的对标。
当前,华润微的股份非常集中(尚未解禁和充分流通),除了大股东华润集团外,前十大股东中,基本都是国家队和发行配售的私募,合计持股79.83%,且基本都是限售股,两年之内都不用考虑抛售。私募们都在用钱投票,前景好不好,这里就不必多说了。
华润微的业务主要可分为“产品与方案”和“制造与服务”两大板块。其中,“产品与方案”是指自产外销的标准型分立器件,主要以功率器件和MEMS为主;“制造与服务”就是给其他半导体厂商提供外协(代工)服务,具体服务类型可覆盖晶圆代工和封装检测,但代工产品还是局限在功率半导体和传感器领域。
简单来说,华润微就是个做功率半导体和传感器的公司,产能多的时候,顺便给别人提供部分外协业务,然后业务板块就被划分成两大板块,用的设备和技术都是同一套玩意。唯一的差别在于,代工产品可能会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进行非标定制,存在一定的研发测试周期和失败率。
下面就来说说华润微的功率半导体和传感器具体是什么东西。
在半导体应用领域,产品主要可以分为集成电路、分立器件、光电子和传感器四大类,2018年的市场份额分别在83%、5%、9%、3%。由于集成电路在半导体应用中占比过高,很多人会把集成电路和半导体混为一谈,但这是不对的,下面简单的区分一下:
集成电路:很多(数以亿计)分立器件的集合,能够实现特定逻辑运算和数字运算的复杂电路系统,也叫芯片;
分立器件:功能单一、结构简单的标准化电子元件,主要包含二极管、三极管、晶体管、电容、电阻等,以及部分低集成的电路模块。
光电子:各类发光面板、激光器件、光纤等,这个就比较好理解,比如各类屏幕和LED灯等。
传感器:能感应特定物理、化学环境变化,并将变化数据转变为电信号的微电路系统,例如检测环境的空气监测仪、水质监测仪、烟雾报警器等,以及感应移动的手机摇一摇、VR设备跟踪移动功能、智能手环检测血压、血氧、心率等功能,都是传感器实现的。
光电子和传感器都比较好理解,这里重点区分一下集成电路和分立器件。看图,红色框框里就是分立器件,肉眼可见的各种参数的电子元件;白色框框就是集成电路,只能看到黑色外客和四周很多引脚。两者差别在于,一个集成电路能够包含很多个分立器件,集成度非常高,功能强、体积小、标准化、坏了就无法修复;而分立器件集成度很低、制造工艺要求低、参数多元,可以按实际需求自由组装,坏哪个就换哪个。
就未来趋势而言,针对各类功能的集成电路会越来越多,各类电子产品中的分立器件也将越来越多的集成在IC(集成电路)中。但是,由于生产集成电路比较麻烦,只要存在个性化电路的需求且无法被集成电路满足,分立器件就会一直存在下去。所以分立器件在可预见的时间里是不会被完全替代的。
下面再说说华润微的核心产品:功率半导体。
功率半导体的具体用途是变频、变相、变压、逆变、整流、增幅、开关等,换成人话就是:我们日常用电过程中听到的直流电、交流电、两相电、三相电、高压、低压、稳流、稳压等等,都是通过功率半导体互相转换的。
功率半导体是伴随电能的生产、传输、物理性态转变、储存、用电等全周期的。在发电端,无论是火电、水电、风电、光伏、核电等,产生的原始电能在频率、电压等方面都是不规则的,需要用到功率器件转变为特定电压、频率的电能进行传输;高压输电系统需要提升电压来降低损耗,也需要功率器件调压;变电站需要把高压电降下来,转换成各类家电的用电标准,电器内部各个元器件的电流、电压控制等,都是需要功率半导体来实现的。
讲的够通俗了吧,这玩意用途非常广泛,并且在大肆推广新能源的趋势下,用量还会进一步增大。然而,这玩意的技术含量也并没有那么高,虽然具备一定的集成度,但是并不高,所以仍旧被划分为分立器件。
在技术含量方面,集成电路目前以7nm制程为主,而华润微的功率半导体只要用到90nm制程就完全足够了,因此基本上不存在设备被进口卡脖子的情况,毕竟这种低端光刻、刻蚀和半导体生产设备,我们国家还是可以轻松搞定的。唯一有依赖的就是部分进口耗材,比如光刻胶等,进口货确实质量好,这个不得不承认。当然,如果实在有那么一天被掐断进口,国产货凑合凑合也是可以用的,所以全球贸易格局变化对华润微的生产端基本没有太大影响。
在产品销售方面,华润微基本有20%的客户是在海外,国际贸易环境变换对这部分海外业务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另外,在疫情影响下,全球电子产品消费都有所下降,传导到功率半导体行业就是市场规模的同比收缩,虽然这些都是暂时的,但这两年也会比较蛋疼,做大规模全靠互相抢市场(还有并购)。
当前,功率半导体主要包含MOSFET、IGBT和二极管三大类,各类产品在频率、功率、耐受电压等方面有不同的性能和差异。华润微的产品类型覆盖比较全,但最擅长的就是MOSFET,产品从12v低压到900v以上中压都有所覆盖,是国产MOSFET的绝对龙头。
在下游应用方面,华润微的客户类型覆盖也比较广,基本包含工业、通信、电动车、白色家电、计算机等各类下游客户。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功率半导体市场,然而主要产品供应仍被外企占据,在MOSFET方面,华润微电子勉强能够混到国内第三的地位(9%市占率),在进口替代方面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
但是,在产品走出去方面,我国功率半导体还相对落后,产品在世界的认可度也比较低。按照华润微的愿景,想要做到世界领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外,华润微最近也在大力拓展MEMS产品,即微机电系统,华润微计划的主要应用方向在于生物传感器。虽然还在计划中,但推广路子已经找好了(华润医药系的业务拓展平台),未来还是值得期待的。
半导体企业都是有一定技术门槛的,部分领域甚至可以说是比较难,比如集成电路领域。与集成电路相比,华润微的功率器件在技术难度上要低很多,努力方向也有一定差别。如果说集成电路是以制程来体现技术先进性,那么功率器件就是以材料性能来体现。当前,大部分功率器件仍是以第二代半导体材料砷化镓、磷化铟为主,以碳化硅、氮化镓为代表的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虽然具备压倒性的性能,但成本也比第二代材料要高出3~4倍。
目前主流功率半导体厂商都在材料性能和成本上深耕,其次就是晶圆尺寸的不断扩大(尺寸越大、效率越高),对制程的追求并没有集成电路产业那么强烈。华润微的研发方向也不外乎以上两个方向。
在华润微的传感器领域,除了功耗和性能之外,灵敏性和信号转换逻辑也是重点研究方向。
作为央企子公司,华润微在质量控制、环保、排污等方面做的都是相当到位,基本堪称业界典范。生产模式方面,华润微主要采用“订单生产”模式,产品全程以自产为主,少量阶段性订单会寻求外协,整体对库存和质控都比较严。
按照华润微在供应商管理、原材料质控、生产流程控制、产品质控、资金流管控等方面的操作习惯,目测公司高管应该属于稳健经营的类型,这一点倒是让人比较安心,尤其是在注册制和退市制度逐渐推行的环境中,华润微的爆雷风险会非常低。
2019年,华润微累计生产元器件185.48亿颗,销售188.3亿颗,产销率101.52%;年底库存量39.97亿颗,静态库存率21.23%。在以销定产的模式下,基本没有太多积压库存;在销量下滑的情况下,生产调整也比较灵敏。
代工业务方面,年度交货率大概在94%左右,这个效率还是比较可以的。受全球半导体市场总量萎缩的影响,华润微的晶圆和掩膜代工业务有较大幅度下滑,预计今年还会持续。
营收方面,自产的功率半导体和传感器件仍是核心主业,产品代工的业务比重逐年增长,在2019年基本占到营收的小半壁江山。对于华润微而言,两项业务是相辅相成的,代工业务主要建立在制造业务的技术支撑之上,同时又能充分释放产能,实现收入利润的进一步增长。
与制造业务相比,代工实际上是相对被动的,这个在湾湾比较流行;至于大陆,以自有技术为核心的产品生产才是企业风险防控的根基。所以华润微的未来方向重点,还是在功率器件和传感器件的研发制造,哪怕代工收入比较好,也只能是顺便做做,主要是扛不住大环境冲击,也容易流失客户。这一点,华润微还是相当清楚的,未来战略规划中也并未将代工作为核心。
华润微的整体利润率并不高,制造业务只有17%的毛利率,这与傻大笨粗的传统制造业相比也不见得好。主要原因在于低端功率器件的技术同质化已经比较严重,高端产品的应用率也并不高。跟国内市场份额最大的外资企业相比,成本优势也并不明显,导致华润微的产品并没有太多附加价值。
当然,国外巨头也好不到哪去,都是靠走量。
与宣传的技术密集型特征相比,华润微的资产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特征则更加明显。在占比77%的营业成本中,除了动力成本之外,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设备折旧维护成本基本三三开。当然,大多依靠走量的制造业企业,必然会伴随着高额的人工成本和设备折旧,全行业都这样。
值得一提的是,华润微在研发投入方面还是很舍得花钱的,前三年都是平均7亿的投入,今年营收差,稍微少一点。除了抢占技术高地的研发行动之外,华润微的多项成果基本都是国内领先水平,在功率半导体国产替代的趋势中,这一技术领先优势还是有很大变现空间的。
华润微在存货控制和收款方面都是非常谨慎的,除了没有太多提前备货之外,公司对应收账款也是一期一结。对于部分授信客户,也会按期确认回款事宜,当然也会稍微宽限个把月。
在这种模式下,华润微的应收账款周转基本控制在40天左右,比国企平均90天的回款期要缩短了一半。加上采购、生产、销售的整个环节,华润微的营业周期竟能控制在5个月以内,可以说是非常优秀了。
然而,华润微能做到这样,全凭国内功率半导体龙头的地位和央企背景,这种模式虽然有利于风控,却不太利于市场开发和客户维护。当然,各种策略各有利弊,需要综合取舍。
在2017年,华润微的代工业务规模显著提升,直接拉高了公司整体的盈利能力和资产收益率。虽然不是业务主流,但代工业务对华润微这几年的盈利改善还是很明显的。
随着利润积累和上市募资,华润微的资产负债率也呈显著下降的趋势,资本结构持续向好。当然,有华润集团做靠山,这些都不重要。
前面说到华润微的账期管控是比较严的,所以回款自然好的没话说,基本在90%左右。但是,再傲慢的企业,也架不住大环境的阵痛,所以华润微的回款率也在逐年下滑,去年表现得就比较明显。
在2017年盈利能力改善之后,华润微这几年都有不错的净利润,同时还有至少个把亿的政府补贴,基本算是业务逐渐走上正轨、持续向好发展的阶段。
至于每年高额的经营净现金流,实际是由于前期大额固定资产投入,导致每年账上要提5~8个亿的折旧,实际这笔钱在购置设备时就花出去了,造成经营净现金流和净利润差异的,主要是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在会计核算上的差异。资金面上,华润微这几年要比利润面上滋润太多,因此才有大波的银子去做收购和固定资产投资。
在华润微的资金来源方面,除了股东投入和这些年的利润积累之外,负债主要都是经营性负债,这是个持续滚动的部分,只要企业正常经营,完全可以忽略。
资产结构方面,作为资产密集型的企业,华润微的固定资产高达38亿,因此才会有每年几个亿的大额折旧。除此之外,公司其他资产主要是货币、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应收、存货四种。考虑到华润微在营业周期管控方面的能力,应收和存货的变现效率都是比较高的,基本可以看成3个月后的现金。
总体来看,华润微的资产流动性比较好。然而,这只是2019年年底的数据;考虑到科创板募集的42亿,华润微今年的资金状况简直好的不要不要的,说他财大气粗都不为过。
作为我国最大的功率半导体IDM企业,华润微的竞争力也是显而易见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国内领先的功率半导体生产技术;
【2】 财大气粗的华润系股东背景,和央企子公司身份;
【3】 稳定、卓越的研发和技术团队;
【4】 国资重组的机会(华润微很可能作为国资半导体重组的主体,兼并一些小型国有同类型企业);
【5】 华润医药系企业在生物传感器业务的渠道资源;
【6】 强悍的回款能力、稳健的经营管理能力;
【7】 功率半导体国产替代的巨大市场机遇;
【8】 其他。
按照华润微这些年的发展路数,并购做大并不是什么稀奇事,未来肯定还会发生的。但是,受疫情和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近两年半导体市场存在一定的萎缩的阵痛,可能对公司的经营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身为国企,华润微的组织可以说是非常精简,完全没有任何组织臃肿的迹象。当然,这可能与华润微刚刚回归A股、以及复杂的子公司群有关。
华润微的业务板块非常清晰,虽然被细分为四大事业群,但核心业务都是围绕功率器件来做的。除了功率器件事业群仍是以生产销售为主之外,集成电路事业群、代工事业群和封测事业群基本就是将“设计、晶圆代工、封测”三大环节拆分开了,核心仍是以功率器件为主战场,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同时拓展一下周边市场业务,基本就是这个操作。
在职能部门设置方面,也是非常高效精简:以战发、技术研究院为基础的战略引领型部门,以人、财为基础的要素保障部门,以审计、法务、安健环为依托的大风控部门,以制造、运营、营销为支撑的业务统管部门,以党政工检为特色的政治支撑部门,以及服务企业智能化改造的信息化部门,完全足以保障华润微在业务外拓、专业分工、降本增效、集约管理、治理风控方面的组织支撑。
此处特别说明一下,华润微的注册地址仍是开曼群岛,当前的上海总部主要是用来控股其他子公司的,实际只有7个人,华润微的核心业务主体主要在无锡,负责国内业务的运营。其次,华润微在重庆和深圳都设有制造和研发基地,重庆区域主要是并购的中航微电子。实际上,华润微是由35家合并报表的子公司集群构成。
作为资本密集型、人力密集型的制造业企业,华润微的员工主要是5418人生产人员,占比高达68.77%。如此规模的生产人员,使得华润微在接单后能够快速响应和生产,既有利于缩短交付周期,也有利于全程质量控制。
其次就是653人的研发团队,注意,这可是纯研发人员,不管生产、只负责研发的,与某些公司既要负责生产、还要做研发的那种研发人员是完全不一样的。华润微的生产型技术人员已经完全包含在生产人员中了。
作为35家并表公司的集合,华润微的行政人员必然不会少,在人数上会显得有些臃肿。至于能否人尽其才,还要看各子公司在体系内战略定位的价值和后续发展,毕竟当前华润微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各子公司的价值尚未发挥出来,不便于做价值评估。
收入方面,作为国企的华润微,各方面都要吊打无锡和重庆的平均水平。除了国企特色的高福利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均200万以上的高管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也拉高了公司的平均薪酬。
当然,总体来看,华润微对技术人员还是相当不错的,人均薪酬高达36万,无论是重庆还是深圳,过日子还是可以的。(深圳研发中心肯定会高些)
华润微属于“高成长性人气股”,综合评分如下:
【1】华润微在功率半导体细分领域,具有国内领先的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在大多数功率器件方面完全具备国产替代能力,市场份额却不见增长,主要是销售渠道覆盖不足、销售能力不强所致(遗传了华润集团佛系的销售态度);
【2】在国产替代大趋势下,华润微被召回科创板,显示出了华润集团在半导体业务方面的布局和决心;按照华润的一贯作风,华润微很可能通过“内涵+并购”两种模式,做大市场份额和利润规模,公司成长前景值得期待;
【3】华润微在A股、港股、兼并收购和资产重组等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同时拥有中金公司作为股东,资本运作能力必然不会差;
【4】华润微在存货控制、产销控制、质量控制、销售回款、内控治理等方面做的都比较好,经营风格非常稳健,基本没有企业内在的风险留存;
【5】华润微当前公司结构复杂,各子公司发展状况尚不明晰,可能会存在组织结构冗余,和各分子公司职能交叉重复等问题;
【6】华润微既有央企背景,业务又属于国家大力扶持的新兴行业,资产结构优良,在国内基本没有太多经营风险;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主要是全球贸易环境对国际市场造成的风险,以及其他本土企业带来的技术风险(目前不是很大);
【7】华润微虽然也是做半导体业务,但此半导体非高难度半导体业务,公司当前的估值水平并不低,但在盲目炒作的A股市场,存在一定的爆发力。
当前,华润微主要有“集成电路、氮化镓、芯片、工业互联网、大基金持股”等概念,其实芯片概率比较虚。
未来,华润微可能还会增加“光伏、新能源汽车、5G、数据中心、特高压”等概念。以上概念对低功耗、高效能的功率半导体均有大量的需求和应用。
2020年,华润微的战略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围绕现有技术优势,深耕技术,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二是寻找外部资源,整合做大,向综合一体化的产品公司转型。
坑爷认为,华润微的战略主要是固本培元的思路,除了当前正在干的事要继续加油干之外(做精),就是寻找合理标的买买买(做大),核心目标就是大而强。这个思路本身没有毛病,就是说出来有些软绵绵的,然而,并购还是能够激起资本市场的欲望。
本文为【黄山】点名研究!
对于华润微的走势,短期或许会有波动,但坑爷长期看涨,接受年度周期的检验!
重要声明:本文仅作为上市公司的经营发展研究,旨在做到客观、真实、全面、系统。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也不推荐任何股票,感谢各位老铁的观看和转发!
另外,想点名研究的,在公众号“股不踩坑”发送关键词“点名”,查看点名规则!只要符合要求,你随便点名,坑爷来研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