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行业价值链分析(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有什么不同)

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的总体比较

从我国参与不同类型价值链分工整体状况看,各区域参与区域内价值链程度最高,国内价值链参与度次之,相较之下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最低,一定程度上契合了高敬峰提出的省内价值链在整个价值链中占主导地位的格局。国内价值链参与度中,其中八大区域内价值链参与度达到50%以上,而嵌入国家价值链程度约为25%左右,只有区域内参与度的一半。

 

相较之下,八大区域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与国家价值链参与度相当,基本在20%左右。这意味着,一方面,中国区域内部以及区域间专业化分工更依赖国内生产资源,增加值中来自全球价值链的贡献仅为前者的三分之一左右。另一方面,就国内价值链而言,八大区域在本区域内创造增加值更多,区域间贸易带来的增加值贡献度并不高。此外,各区域差距较大。根据国内价值链和国家价值链贡献度比例特征,大致可以将八大区域分为两类:其中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北部沿海、东北地区和黄河中游地区嵌入前者的程度约是后者的两倍;而长江中游、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参与后者的程度约是前者的三分之一。

 

整体看来,除东北地区和黄河中游,内陆地区嵌入国家价值链程度更深,沿海地区多依赖区域内需求。对比全球价值链贡献度来看,各区域分布规律较为明显。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地区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与其参与国家价值链程度虽然较低,但差距不大。而东北地区、黄河中游、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得的增加值相当,且比来自国家价值链中的贡献的三分之一还要少。

八大地区参与度整体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典型特征,这也证实了当下中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产业发展模式差距。具体来看,2012年至2019年间东部沿海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均值达到了21.9%,而最低的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仅有7.8%和8.1%,高出近13个百分点,可见东部地区融入全球价值链程度要显著大于中国其他区域。这与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并且在早期充分吸引外资,集聚了大量资本以及高级生产要素,并以生产和出口中间品的形式更加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

 

其制造业崛起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以进口发达国家的机器设备和部分关键产品来进行生产和加工制成品,在最终消费品的需求方面主要依赖国外市场。黎峰研究发现国内专业化分工中产生的技术进步效应以及资源配置效应差异,很大程度升决定了区域间发展的差异,这也是中国区域间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该影响依旧存在,沿海地区在价值链中获得增加值有较大一部分是来自全球价值链,而国家价值链的贡献度不及内陆地区。

国内价值链分工的制造业参与特征

1.总体比较

在宏观考察了全国各个地区在本区域内、国家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的基本特征后,鉴于不同地区行业参与国家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的方式存在差异,为了更加深入了解中国各个区域参与价值链情况及其演变特征,有学者以制造业为研究对象,进一步研究八大地区制造业嵌入不同价值链的特征。根据制造业细分行业要素密集度的差异,参考李建军和孙慧以及张其仔和李蕾以及欧阳嘉原和许美菊等对制造业及其具体行业的分类方法,结合国内投入产出11个制造业类别将其归类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大类产业。

 

2.参与国内价值链分工的空间特征具体比较

在国家价值链层面上,处于中西部地区的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地区、西南和西北地区嵌入程度较高,整体上2012年至2019年嵌入程度约为35%,其中西南地区的增加值中来自国家价值链的贡献度最高,达到了38.5%,长江中游地区次之,为36.5%。三个沿海地区和东北地区相当,约为25%左右。可见沿海地区虽然经济水平相对内陆地区发达程度高,但国家价值链对其贡献并不是主要来源,仅占增加值比例的四分之一。

 

内陆地区对国家价值链的依赖程度更大,是推动其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究其原因,由于区位、自然以及经济发展基础等差异,中西部对外开展物资交流成本较高,生产要素流动所创造的增加值更多通过中间品流动的形式进入到国内其他地区生产活动中,因而更多依托本土资源以及国内资源进行分工合作,以能源和原材料供给者的角色参与到国家价值链中,并支撑东部沿海等地区经济发展。这一过程中区域间的纵向分工得到强化,参与国家价值链程度较高。

此外,根据区域的划分,区域内部地区具有一定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特征。具体来看,三个沿海地区国家价值链参与度差距较小,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参与度依次下降。中西部地区作为当前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关注地区,其区域内价值链分工差异也较大。其中,长江中游参与度显著高于黄河中游,西南地区在国家价值链中增加值获得也高于西北地区。

 

在区域内价值链参与度上,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普遍比东部嵌入程度更深,说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经济发展更多依靠本地区最终需求拉动。

其中东北地区参与度最高,2012年至2019年嵌入程度均值达到了65%,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和西北地区参与度均值也有53%以上,东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均值则分别为50%和52%,差距较小。

可见一方面,相对国家价值链,各地区区域内价值链对其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相当,且都占了各区域增加值的较大部分,内向性特征明显,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区域间发展呈现出独立性较强,市场分割的现象较为严重。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东北地区对内需求依赖很大,究其原因,这与东北长久以来的发展模式有关。刘志彪和仝文涛认为东北逐渐与国家价值链脱钩是由于东部沿海地区深入嵌入全球价值链弱化了东北与国内经济循环的联系,对东北工业形成了替代,进而导致衰退的恶性循环。此外,东北地区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各区域间行政壁垒高,经济对外联系受到限制,这也阻碍了其嵌入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的步伐。

综合以上,除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地区外,另外五个内陆地区对国内价值链依赖程度很大,在国内价值链中的经济活动是推动其经济发展的关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国内市场尤其是区域内需求,对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此外,如何提高区域间贸易增加值的获得,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