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股期权是证券市场中高杠杆工具和限亏工具,基于买方支付一定的权利金或期权费,来获得标的上涨所带来的收益,那么场内期权和场外期权是如何实现杠杆和收益的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两者的交易形式,场内顾名思义就是在集中性交易场所完成的交易,比如说在上交所和深交所撮合成交的交易称为场内,而在场外投资者是直接通过证券公司或期货公司买入的权益认购则称之为场外。
考虑到流动性和参与度等诸多因素,在场内和场外可以交易的标的资产是不同的,场内主要以指数和指数基金(ETF)为主。而在场外除了可以交易指数和ETF之外,更多的是协会规定的两融个股标的。
除了可交易标的资产不同,二者的合约形式也有所不同,场内执行的是欧式期权,这是一种标准合约,其行权日是固定的,在合约期内是不可以行权的,但是可以通过交易所撮合转让卖出。
而场外则是执行的美式期权,这是一种非标准合约,行权日和行权方式是由买卖双方相互约定的,除了协会规定的锁定期外,在合约期内是随时可以行权的。
之所以欧式期权可以在规定的行权日之前可以平仓卖出,是因为场内期权主要是由时间价值和(合约)内在价值组成的,在标的资产不能产生价值的时候,仍有时间价值存在,有价值就可以通过合约转让的形式获得剩余时间价值的收益,
而在场外只有内在价值,也就是说在当标的资产没有价值的时候,卖出是不会有任何收益的,所以他不能转让,但当标的资产有较高价值时,则可以通过行权的方式来获得收益。
决定二者是否有时间价值,则需要根据合约的特有的成本结构来判断,场内期权通过支付权利金来获得时间价值和内在价值,而时间价值是由期权市场交易来决定,投资者认为在未来一定时间内,标的资产是否能够产生实际价值,原则上来说,时间越长越容易达到预期的价值,所以就会出现,时间价值随时间的推移逐渐消耗,而随着时间临近行权日期越近,市场则认为预期目标可能性越小,此时就会造成时间在均衡消耗,而时间价值则会加速损耗。
而场外则不一样,为了减少交易的沟通成本,场外合约约定了使用期权费来认购权益,而期权费是一种费用,我们可以看作是一次性被消耗完的,而支付期权费就意味着不再给投资者机会,在虚值的情况下卖出,这种方式看起来不够灵活,但是在同样的情况下,期权费成本是要比权利金成本要低很多,这样反而更省事。
期权主要的杠杆来源就要是支付较少的资金,买入较大金额的权益,根据二者的权益成本来看,在同等情况下,场内合约的实际杠杆率要比场外低一些,但又由于场内成本是顺时递减的,所以场内期权更加灵活,真正做到低成本T0交易,而场外灵活性偏弱,但是实际杠杆率会更高。
由于场内和场外合约的成本结构和价值体现的不同,其获利方式也完全不同,首先说说场外期权合约,粗暴直接,通过标的个股上涨决定行权收益,涨幅多少对应名义本金就获得多少,这就跟放大资金买入了标的股票是一样的效果。
而场内则复杂很多,前面说到了,场内期权是标准合约,所有的合约价值都体现在权利金上,而权利金是受到标的涨跌来体现出来的,那为什么标的涨跌会导致权利金的波动加大呢?
原因是标的在波动的过程中,期权市场中的投资者会根据合约最终的结果来买卖合约,大家可以把他想象成是一种预期,预期是由标的资产映射出来的,直接决定了投资者买盘和卖盘之间的量,当标的个股在上涨,那么买盘自然增加,权利金也随之上涨,又由于权利金本身就比较小,所以买卖盘的影响就会放大权利金的幅度,当权利金上涨,则可以按照权利金的最新价格在市场中(转让)卖出,以此来获利。
所以在某些角度来看,场内期权涨跌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决定的,而市场是根据标的资产最终价值预期来判断的,这样就跟炒股一样,盘面是由股民决定的,而股民是基于上市公司的好坏来决定的,这一点场外期权就更加干脆直接。
场内和场外获利形式虽有不同,但不影响合约内在价值的成长,当标的资产上涨,二者的合约内在价值(盈利)都会成线性增长,但由于二者的合约成本不同,其合约的真实价值会发生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场内期权的实际价值成长开始衰减。
而场外期权的实际价值仍成线性成长,所以二者应用的基础也不一样,场内更适合快牛行情,而场外则可以在快慢牛中同样发挥价值。
场内期权随着时间价值流失加速衰减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越是临近合约交割,流动性就会越差,卖盘会加速出现,毕竟大家都不想自己的合约最终变成废纸。
而场外期权则没有这个顾虑,买方无论是开仓买入还是行权卖出,券商作为义务方,只需要执行在二级市场买卖现货即可,对于期权交易量来说,二级市场流动性是完全足够的。
以上就是场内期权和场外期权的一般区别,搞懂了这些基础知识后,有助于对照盘面进行理解,收藏文章,再回看,这下好像真的懂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