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瞭望消金发布的《知识产权贷,或开启“普及化”时代!》一文,引起业内热议。
“知识产权贷是个好东西,但是风控难测,普及起来有难度。”
较早接触过知产贷的业内人士表示,这个业务不好做,本质上是信用贷与抵押物的结合,企业征信仍是重点。
事实上,自三部门联合提出一系列支持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政策措施,以及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以来,知产贷正朝创新型模式发展。
今天,瞭望消金将从两大地区的知识产权金融“进化”业态展开分析:究竟什么样的企业能申请知产贷?需要具备什么条件?能贷多少?
1.“中关村模式”:可产品化复制、市场化操作
由于知识产权本身的复杂性,传统金融机构对知识产权风险管理、价值判断等能力不足,传统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模式多以“捆绑式”为主,因而被称为“传说”、“伪命题”。
为破解以知识产权为主要资产的科技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探索真正可复制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我国首家由政府倡导设立的专门从事知识产权运营的平台“北京IP”诞生。
天眼查显示,北京IP主体为北京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7月。2016年底,其推出了“知识产权运营+投贷联动”的创新型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智融宝”:
聚焦“双创”企业普遍存在的 “三高”(债权风险性高、股权成长性高、知识产权附加性高)特性,为企业提供“纯”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投贷联动股权投资、管家式知识产权运营三方面服务。
据悉,“智融宝”还是目前国内唯一由知识产权运营机构主导,并负责风险处置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模式。
通过“现金流+技术流+成长线”专业评审方法,截至2018年底,北京IP共向110多家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纯”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服务,授信达4.98亿元,平均单笔授信为436万元。
2019年4月,北京IP在多政府部门的支持指导下,进一步分散业务风险,打造出国内首个针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项目集中投保的保险模式——“中关村模式”。
“中关村模式”不同于其他省市采取的由企业购买保证保险的做法:
通过“智融宝”知产贷向企业放款后,由北京IP就项目的风险处置责任风险向保险公司集中投保并缴纳保费。
不仅大大增强了银行、担保机构的风险容忍度。还对企业起到“隐身”作用,既不增加企业融资成本,也不影响企业贷款效率。
另外,该模式实行风险封顶,按照保费总额的一定倍数确定保险公司赔偿上限,充分保障了保险公司的参与积极性。
至此,“智融宝”形成了由银行、担保、保险、评估、投资,以及政府风险补偿、民间资本共同参与的“知识产权运营+投贷联动”,完善了知识产权普惠金融服务生态圈。
瞭望消金获悉,“中关村模式”的可产品化复制、市场化操作的潜力,吸引了更多保险机构的积极参与。2019年以来,人保财险、建信财险、国寿财险均与智融宝达成合作。
目前“中关村模式”最具代表性的知识产权抵押贷款产品为交行智融通2.0:
适用客群为行业发展前景良好,有专利权或著作权,且核心知识产权与主营产品或服务密切相关,并已产生稳定收入或订单的小微企业客户(连续正常经营满3年或企业主要负责人行业从业经验满5年)。
单户最高授信额度达3000万元,授信期限12-36个月,利率范围为4.785%-6.96%。
“交行智融通2.0”无需固定资产抵押,充分发挥核心知识产权价值。在贷款过程中,启用政府专项贴息,简化第三方数量,双重降低融资成本。
创设了基于信贷角度的知识产权评价体系,以及标准化授信审批流程,只要用户资料齐全,3天就能批贷。
2.“浦东模式”:充分发挥政府担保职能
为进一步加快全球科创中心建设,促进小微企业知识产权价值的实现,2016年3月,上海浦东启动设立了我国首个知识产权投贷联动基金:
聚焦知识产权小微企业,探索多种形式股权与债权结合的融资服务方式,主要以贷后投、投贷额度匹配、可转债、认股权等形式,降低具有核心知识产权企业的贷款和投资门槛。
同时,启动知识产权增信增贷计划,孵化出我国首支知识产权中小标准化债权融资产品:
通过银行、担保机构共同让利知识产权小微企业,浦东新区政府对评价费、财务成本等予以补贴,浦东新区知识产权融资促进会为企业提供融资公益服务的方式,最终使知识产权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降低至5%左右。
虽然这个创新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将进一步助推帮助小微企业实现知识产权价值,将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新的动力。
但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局长芮文彪认为,与上海的经济体量和产业规模相比,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发展潜力巨大,其市场有待进一步挖掘。
去年12月,根据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与10家银行签署的《促进上海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战略合作协议》,“上海市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联盟”正式成立:
由上海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牵头组建,商业银行、担保机构、证券机构、保险公司、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以及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法律机构共同组成,为知识产权金融工作提供政策交流、业务协调、信息对接、价值评估、法律风控等服务。
众所周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存在的一大问题是,第三方出具的专利价值评估报告不能让银行信服。
目前银行认可的知识产权质押物主要是专利权和商标权,对质押物本身法律状态、产业化程度、剩余法定年限、收益等有一定要求。
针对这个痛点,银行牵手联盟成员单位调整了知识产权评价体系,包括专利分级评价、技术先进性和市场前景分析、企业信用风险等多个维度,绘制较为完整的企业“画像”。
以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在上海浦东各自设立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为例:
工商银行成立科创金融服务中心,构建专利评级授信模型,推出“科创知产贷”;
中国银行借力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平台,推出“科保通”和“科创贷”;
建设银行突出“快”、“融”的特点,建立包含“建智贷”在内的质押、担保类产品体系。
此外,浦东生产力促进中心还设立了2000万元担保专项资金,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企业可将自有知识产权反担保质押给浦东生产力促进中心,然后银行向企业提供贷款。
在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方面,“浦东模式”看中“政银企”沟通,设立有对接会畅通银行、保险、企业间渠道,构建交流长效机制,推动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3.结语
2014年,我国“知识产权贷”横空出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融入创新元素,业态沧桑巨变,促进了实体经济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专利、商标质押融资总额达到1515亿元,同比增长23.8%,版权质押担保金额为73亿元,解决了近万家企业的融资难题。
然而,我国创新型中小企业数量众多,研发投入、设备、运营等资金需求庞大,目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仍就处于待开垦阶段。
如何进一步普及知识产权金融理念,完善相关监管制度,提供创新模式发展空间,化解知识产权质金融“三难”问题,将会是未来发展知识产权金融关键性的课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