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理财新方向:个性化
大家如果开过股票交易用的证券账户,一定还记得在过程中有份调查问卷,其中会问到诸如年龄、收入水平、有无债务、准备投资多少钱、能承受多大的风险、有几个老人或者孩子需要赡养等等问题。
为什么要统计这些问题呢?
在金融从业圈,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做投资者的“适当性匹配”,意思是给客户推介的产品,不管从收益、时限、风险等层面,都要跟客户的自身水平相匹配。所以,这是从监管和制度设计层面,就做了要求的事情。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办理房贷类的银行贷款时,银行都会要求我们提供工资流水、以及现有的债务情况,从银行的角度看是为了评估客户的还款能力、降低还款风险,一般会要求总还款金额不超过月收入的80%。从我们自身的角度看也不难发现,还款压力不能太大,过大的话,就是跟我们自身的现状不匹配了。要是每个月都入不敷出,日子会非常难过。
还有,股票的长期价值投资被很多人奉为圭臬,他们总喜欢拿巴菲特的话来举例,比如下面这一句:如果你不愿意持有一只股票10年,那么你连10分钟都不要持有。
这句话无关对错,因为它可以从很多个角度去解读。但它一定是不适用于A股市场的大多数人的。因为不管是10年不用的现金、对公司的深度理解,还是过程中的起伏跌宕,都不是大多数普通投资者可以做到或者接受的。况且,A股本身才短短30年的寿命,A股投资者中有超过10年投资经历的人怕是都不多。
因此,我们也一定要因地制宜,根据A股市场的特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理财投资方法才行。
本书倡导的理财观,其中一个底层逻辑便是因人而异,另外一个则是实事求是。
因人而异指的是每个人的财务和生活情况都不相同,面对理财投资类的问题时,他的需求绝对不是一个单纯的产品,而是个性化的、优化财务状况、找到合适投资策略的解决方案。
这才是未来的大方向。而不是先有一个什么产品,比如某个新发行的股票基金,然后不管是否跟客户的需求匹配,只顾着一味的宣传销售,卖出去就是成功。客户认购之后亏得一塌糊涂,也不知道该找谁,最后实在拿不住了、割肉离场。
当然,这对整个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和行业环境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因此作为投资者,我们也不能光指望别人,自己也要提高辨别力。我写这本书,就是希望帮助更多普通人建立正确的理财观,在面对琳琅满目的金融产品时,能够擦亮双眼,找到自己需要的那款。
不过,即使理财方案是个性化的,有很多底层的理财常识却是相通的,一些理财中的坑也是大同小异的。
就好比盖房子,上面可以随便装饰,华丽花哨,但下边的地基一定要牢固,不然塌房就是分分钟的事了。现实中,理财方案跟个人需求不匹配的事情固然不少,但因不知道理财常识,误入了理财坑的事情更是屡见不鲜。从各种各样精心设计过的庞氏骗局,到前些年陆续暴雷的P2P平台,再到近期各类网络理财平台的高息存款……
所以我们有必要在接下来的两章里,先详细介绍理财中的7个常识和7个误区,帮助大家打好理财大厦的地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