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金定投

杠杆如何影响商业银行(如何利用杠杆率监管)

从杠杆率水平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负效应出发,杠杆率水平的提升,需要通过减少资产规模或者提升资本规模来实现。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继续缩减表内业务规模,限制资产负债表扩张,必定会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产生不利的影响。与此同时杠杆率约束了商业银行各类表外业务规模与金融创新业务规模,盈利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故在提升杠杆率水平时,商业银行表内业务和表外业务的盈利能力都会受到负面影响。银行增加资本金,会直接影响银行资产规模扩张进而影响其资产负债表业务的盈利。其次,我国资本市场不如发达经济体完善,融资成本高,融资渠道狭窄,通过外部融资工具补充资本金会降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故商业银行杠杆率水平的上升需要通过牺牲一定的盈利能力来实现。从杠杆率对不同所有制的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负效应具有差异性出发。首先,股份行和城商行资本补充渠道不如国有大行通畅,所需资本成本更高,在日趋严格的杠杆率监管环境下,银行需要通过牺牲一定盈利能力来满足资本金要求从而提升杠杆率水平,此时国有行的优势就十分明显了。

 

其次,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实力优势、资源优势、人才技术优势使其主要依靠存贷款业务维持可观的资本收益率,而一些非国有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模式新颖,业务多元化程度高,衍生品业务与金融创新业务比重高,常通过“表内去杠杆,表外加杠杆”将表内资产外移,所以相对于国有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需要牺牲更多的盈利来达成杠杆率水平的提升。

从杠杆率监管变迁降低了杠杆率水平上升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负效应出发。文章通过现状分析发现我国大多数上市商业银行都不存在达标压力,二〇一一年前仅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杠杆率水平未达标,所以其实杠杆率监管变迁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并没有显著的负面作用,反而通过这条风险红线的警示作用,使其主动提高资产质量,加强自身金融创新能力,保证业务、产品、服务多样性,从而提高客户黏性,通过提升硬实力的方法使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得到提升。

 

杠杆率水平上升虽然会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但从长期来看却有利于商业银行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银行杠杆率水平适度上升对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维持金融稳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故认为杠杆率监管变迁促进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提升既符合现实情况又符合理论逻辑。

(一)对策建议

1. 监管机构完善杠杆率监管制度

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前,《巴塞尔协议Ⅱ》的资本监管体系具有刚性的特点,纵向来看对于不同的经济状况资本充足率要求均保持大体不变,横向来看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对于不同大小、性质商业银行也不存在较大差异。

 

世界金融危机后,《巴塞尔协议Ⅲ》对于《巴塞尔协议Ⅱ》的不足进行了弥补,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在最低资本要求达标的前提下,对系统重要性银行计提附加资本,并对所有银行要求逆周期缓冲资本,实现了差异化监管,保证了监管弹性。

二〇一五年我国开始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也做出了相应调整。作为资本充足率监管补充指标,杠杆率监管标准应随之进行相应调整,否则两个比率的不协调性会降低资本监管效率,增加监管资本套利的空间。为解决上述缺陷,具体操作建议如下所示:

(1)执行差异化的杠杆率监管

杠杆率监管应当具有针对性,对于不同资产规模、管理制度、盈利水平与重要性的商业银行应执行差异化的监管措施,否则会降低监管效率。拓展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国有行,非国有行需要牺牲更多的盈利来达成杠杆率水平的提升。所以我国应当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专属于我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对于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要求必须高于非系统重要性银行。

 

事实上,我国监管机构已有类似的举措,央行和银保监会于二〇一九年联合发布了《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征求意见稿)》,该文件明确了系统性重要银行的筛选标准。建立我国系统性重要银行名单是实现差异化资本监管的基础,弹性的杠杆率监管标准将如何在此次改变中得到体现还有待具体监管措施发布,但不同银行差异化的杠杆率监管已成定局。

(2)顺应经济形势的杠杆率监管

经济发展存在周期,在经济繁荣期,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加杠杆动机,反之,在经济萧条时期,商业银行会出现杠杆水平下降的情况,缩减负债水平,减少风险资产投资。为了避免通货膨胀在经济繁荣期应当适当提高杠杆率监管标准,在经济衰退期若不放开,势必会使经济继续下行,市场需求降低,所以顺应经济形势对杠杆率监管标准进行适度调整是非常有必要的。

 

2.银行提升自身经营水平适应监管要求

杠杆率监管是一把双刃剑,对杠杆率指标进行监管有利于帮助商业银行控制自身风险、实现审慎经营目标并提高自身稳定性,但杠杆率上升又会使得商业银行盈利水平下滑。在“去杠杆化”改革的驱动下,商业银行需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经营模式转型,主动完善自身经营水平适应资本监管约束,为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

(1)规范信息披露提高商业银行资本补充能力

补充资本是提升杠杆率水平的重要手段。我国资本市场不如发达经济体完善,融资成本高,融资渠道狭窄。国有商业银行资本补充能力较强,因为国有行经营管理科学、风险抵御能力强且有国有资本兜底。非国有行面临的资本补充压力较大,资本不足,会影响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因此,商业银行需提升资本补充能力。首先,商业银行应通过金融创新开展多元化业务,提高利润结余,打通内部融资渠道。其次,商业银行自身应该主动完善信息披露水平,提高投资者信心,通过定向增发、优先股和可转换公司债券等多种资本工具来实现资本补充。

(2)加强金融创新提高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从资本充足率监管到杠杆率监管,我国资本监管体系日渐完善,资本约束亦更加严格,杠杆率对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规模进行了约束,大大降低了金融创新的积极性。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下,利差持续缩小也已成必然。商业银行在面临“去杠杆化”和“利率市场化”的双重压力时,为满足经营需求,亟需通过业务模式转型,加强金融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在互联网金融浪潮下,商业银行应抓住机遇,实现网络平台业务的创新,开发互联网金融产品,提升业务规模水平,同时利用互联网完善现有业务服务的客户体验,提升客户,降低客户维护成本。

同时,商业银行也可以增强同业合作,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开发金融创新产品,为客户提供更多元化的业务。商业银行在通过金融创新提高盈利能力的同时,应当注重业务开展的规范性,防止风险过度累积,在盈利能力与风险水平中寻求一个适合自身健康发展的平衡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