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的文章“买房,是贷款越多,还的越久越好么”里提到,你该不该贷款,该贷多少款,只取决于一件事。你借来钱之后,升值的回报率是否高于利息。
有个年经的读者就来问我,“雅姐,按你的说法,那我只要买核心区的优质房源,涨幅是能超过贷款利息的。我看网上好多讲高评高贷,甚至可以做到0首付,我觉得自己可以搏一搏。我没什么本金,但父母那里有50万,我能不能也高杠杆买个500万的房子?我每个月的工资可以覆盖月供”。
他是硕士,但他提的这个问题让我觉得他的本科就是高四,硕士就是高五,高三结束后高四读了四年,高五读了三年。
朋友,你可别瞎来啊,在职业选手看来,你就像没有背降落伞,直接从飞机上往下跳。
你压根就没明白什么是交易策略,恐怕你连风险管理这个词都没听过吧。也就是说你根本没有听说过降落伞,你以为所谓的跳伞,就是拿把雨伞从飞机上往下跳。
这种想法在高杠杆党里很常见,似乎只要扛得住月供压力,多大的杠杆都可以闭眼上。
可是这些人里大部分都没有听过风险管理,甚至有人还会问,是个软件吗?搁哪儿下载?
很多使用杠杆的选手就犹如拿着一把雨伞就开始跳伞了,只不过大部分人胆子小,一般都是在5米以内的高度往下跳,这种情况摔死的不常见。
所谓加杠杆,就像增加了飞行高度,高总价0首付买房这种杠杆,你就像飞到百米高空,也拿把雨伞往下跳,结局可想而知。
这个行为在职业选手看来就很荒诞。全世界都在讨论飞行高度,却没有人站出来说,为什么一个人要拿着雨伞去跳伞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有些人连什么是降落伞,都没有弄清楚过。
首先说明我对杠杆的看法,我认为,杠杆最大的问题是过高。你注意我的措辞,过,这是关键词。
换句话说,只有超出了风险管理的杠杆才是有问题的,否则,那就是个好东西。
在我眼里,杠杆对商人,对商品社会运行,对整个经济而言,就类似于饭,商人借钱,人要吃饭。
你说饭有没有坏处?有,如果你吃撑了,那就是坏处。这就叫失去了风险管控的杠杆。
一个兜里没钱的人,你让他倾家荡产举债几百万,去持有一套房子,然后等三五年?这是很危险的行为。
因为不确定性太多。
但你换个兜里有钱的人,比如,我可以等,我身边有些做生意的朋友也可以等,因为无论哪个结局,我们都能接受。等三年没涨,无所谓;等五年也没涨,还是无所谓;五年以后大涨,赚到了。
为什么我和身边做生意的朋友就能做到无所谓,因为我们有强的盈利能力,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进账,我们早就在广州建了底仓,早就脱离了指望靠一套房来咸鱼翻身的状态。
我从来不建议任何盲头苍蝇般到处去加杠杆的操作,我自己的所有大杠杆操作都是精于对市场的预判之下,我预料后续不长的日子,楼市将会迎来一波拉涨,于是就出击了。但是因为踏对入场时机,选择对了标的物,短期内就可以把大杠杆降下来。
所以我才敢上大杠杆,而不是你这种连税费都要从父母那里抠搜过来的,那样很容易就把自己作没。
不是所有的模型都可以去抄别人的,你抄不来的。
做任何投资,第一件事是扪心自问,我的年收入净结余是多少?
年薪30万,租房在广州,能花钱的也许就是月光,省钱过日子的也许能存下一半。
年薪30万,本地户籍,住父母家天天蹭饭,也许一个子都不用动,全省下来了。
能分清区别么?你挣多少跟投资无关,你还剩多少,才和投资有关。
这个省出来的结余,也分两种。
一种叫作低风险的省出来,一种叫作高风险的省出来。
低风险省出来就是说,你父母,你太太,你岳父母,完全能够终身自给自足。甚至,万不得已,你还可以去啃,可以养你,可以帮你分担一些临时的负债。
高风险省出来是指,你强行透支所有直系亲属的未来。
比如你父母没有退休金,你太太也没有稳定的工作。你看似攒了钱,但这钱是要用的,或者医疗,或者教育,或者失业后的应急。
所以拿来投资的资金,最优质的是低风险省出来的。也就是说,这笔钱你放着三年五年都用不到。
这种才叫净结余。
所以你要反复问自己,净结余是多少。
很多人,净结余是个负数。
那就没意义,你得让自己的净结余是个正的,然后再去思考投资的问题,而不是反过来,指望投资能让你逆袭。
绝大多数成功的投资人,他在那之前,就已经是一个高收入者,甚至超高收入者。
或者他是个明星,收入以爽计的,又或者他是上市公司的高管,再不济也像我这种当了好多年的小老板,然后他才转型资方的。
你去看成功的资方,那里面绝大部分都由高收入者转换来的。
一部分高收入者投资成功,成为资方,甚至纯粹的资本家;一部分高收入者投资失败,灰溜溜该干嘛去还干嘛去。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高杠杆买房不难,是基于自己的认知和想象。你看,那些房产大V笔下的某些人轻轻松松,通过高杠杆买了一套两套甚至三套的房子,实现了人身逆袭。
可你知道前提是什么,过程是什么么?
有多少人被每个月的利息逼得透不过气的,有多少人连首付都跌没的,有多少人扛不住压力卖房的。
所以,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吃这口饭的,这个过程充满了个人的努力,更充满了奇遇和命运的安排。
人吃第三个包子饱了,不是因为第三个,而是因为他前面已经吃了两个。他吃了两个,他的饱腹程度到那儿了,他就差临门一脚,你给他第三个,他饱了。
如果他一个都没吃过,脑子里空空如也,光吃第三个,什么用都不会有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