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创新药融资颓势依旧。
2024年,开局向好。
2024年是《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 (国发〔2015〕44号)开启医药创新的第10个年头,乐见医药投资10年“轮回”。
一、融资:下降
2023年,我国创新药融资市场依然低迷,包括一二级资本市场在内的创新药融资共524亿元,较2022年又减少了290亿元,下降了36%。较历史峰值2020年的1757亿元,减少了1233亿元,还不足2020年的1/3,自2020年后已连续3年下降。
2023年,21家医药生物公司登陆A股,较2022年数量减半,仅海森药业1家公司于主板上市。至少29家医药企业在2023年终止了IPO进程,其中,26家为撤回终止。
自2015年发布“44号文”启动医药创新到2020年创新药融资达到峰值的5年间,我国医药行业经历了加入ICH(2018年6月)与国际接轨、新版《药品法》颁布、一年一度的国家医保谈判开启和证券市场打通创新药融资和退出渠道(港交所18A、科创板开板)等重大事件,我国的医药创新环境日臻完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2024年开年10天时间内,全球范围内就产生了超过200亿美元的多项BD交易。国内更是形势大好,在新年伊始的19天,中国医疗产业一级市场发生投资事件98起,是所有行业中最多的,与2019年大致相当。如宜联生物打响国产ADC出海第一枪。苏州瑞博生物小核酸授权给勃林格殷格翰,诺华和阿斯利康分别以引进和收购方式与四家中国企业达成交易。(详见图一)
二、交易:活跃
尽管创新药融资尚难,但我国创新药授权交易异常活跃,License-in、License-out交易项目数量多、金额大。
所谓License-in、License-out,是指“药品”(某项专利或技术,某种化合物或产品)的引进或授权,而引进方需向授权方支付一定的费用,并分为首付款、里程碑付款、销售提成等多种形式付款。
1.Lisence out:百利天恒第一
Point.1
2023年,国产创新药海外授权或合作项目数量超过100个,海外授权金额再创新高,达413亿美元,较2022年增加了137亿美元,增加了50%,与国内低迷的融资情况迥异,一则我国医药创新度不断提高,二则也是本土药企为应对国内创新药不太理想的定价和进院现状开辟的第二战场。(详见图二)
据药智数据统计,2023年海外授权交易总额最高的是百利天恒授权给百时美施贵宝的BL-B01D1,交易总额高达84亿美元,也是百利天恒作为四川内江的一家传统仿制药企业向创新药成功转型一鸣惊人的首秀,其市值也因此飙升,2023年增长了4.7倍,居2023年医药上市公司市值增长之首。
其次是诚益生物授权给阿斯利康的小分子GLP-1、百利司康授权给日本卫材的BB-1701,交易总额分别为20.1亿美元和20亿美元。除诚益生物外,阿斯利康自康诺亚授权的ECC5004也跻身Top10榜单,交易总额为11.88亿美元。
翰森制药向葛兰素史克授权的两个ADC居第4、第6位,交易总额分别为17.1亿美元和15.7亿美元。葛兰素史克有3项受让交易总额跻身Top10,除受让翰森的两项授权外,其从药明生物受让的4款TCE双/多抗,交易总额也高达15亿美元,位居第7位。
2023年,国产创新药海外授权不但交易额高,而且买方也都是知名的大型跨国制药集团。
2023年,海外授权涉及最多的药品是ADC(抗体偶联药物),Top10 榜单中有 7 笔交易涉及 ADC,交易总金额超过 了180 亿美元。除恒瑞、翰森、百利天恒等向创新药成功转型的传统药企外,也不乏康诺亚、映恩生物等年轻Biotech的身影。(详见图三)
2.Lisence in 百济神州最大
Point.2
除向海外转让创新药授权外,本土药企引进创新药成果的步伐也没减慢,且引进对象还从海外延伸到了本土药企。
2023年,受让创新药交易总额最高的是百济神州,其两项受让都最高,其从昂生医药受让的CDK2 抑制剂 ETX-197和从映恩生物受让的在研的临床前ADC,交易总额分别为13.3亿美元和13亿美元。
腾盛博药从VBI Vaccines受让的VBI-2601;Sci-B-Vac、贝达药业从C4 Therapeutics受让的CFT8919交易总额分别为4.37亿美元和3.92亿美元,位居第3~4位。
2023年,Top10受让中,有一半来自本土药企,如来自昂胜医药、映恩生物、和誉医药、泽璟制药和科济生物等本土药企的授权。(详见图四)
2023年8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要着眼医药研发创新难度大、周期长、投入高的特点,给予全链条支持”。
新年伊始(1月22日),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指出“建立生物医药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医疗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加强临床科研合作,依照有关规定允许生物医药新产品参照国际同类药品定价,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
在关键时刻,创新药的发展迎来了更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