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农信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银行业机构,在筹集农村、城镇闲散资金,为农业、农民、农村、县域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金融服务。
梳理农信金融机构发展历程以及主要方向,有助于国内的农信金融机构更好地定位自身发展战略,明确发展方向、拓展业务。
一、发展历程
1、萌芽期(1949年--1957年)
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提出成立农信金融机构的意见;1951年3月,全国信用合作汇报会议进行讨论;1954年开始拥有了统一的名称。
2、混乱期(1958 年--1977年)
受到农信金融机构自身定位、“文革”以及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城市经济为主的影响,农信金融行业发展陷入混乱,在低谷徘徊。
3、启航恢复期(1978年-1996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国内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信金融机构在农村、城镇市场开始逐步恢复,农信金融机构开始在市场带动下正式起航,逐步恢复发展。
4、升级探索期(1997 年-2002年)
国内市场低层次饱和,经济出现波动,农信金融机构也在探索行业价值定位、管理体系升级、经营模式创新等,初步开始市场化探索。
5、初步改革期(2003 年-2010年)
自主选择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多元化的产权制度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县(市)统一法人和两级法人等组织形式;将农信社的管理权由人民银行转交给各个省级政府。
6、深化改革期(2011年至今)
管理机构明确农信金融行业向市场化、现代商业银行经营制度方向发展,以便扩大业务范围、强化风险控制体系、提升机构的经营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信社向农村商业银行转型、多个农信社合并成工商银行、农信社被农商银行兼并、农商银行上市成为农信金融机构领域的发展趋势。
二、省级农信联社及农商银行成立时间
现阶段,大部分农信社、农商银行受到省级农信联社的管理,各个省级农信社成立时间如下。
序号 |
省级单位 |
省级农信机构名称 |
成立时间 |
1 |
江苏省 |
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
2001年9月18日 |
2 |
贵州省 |
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
2004年2月9日 |
3 |
浙江省 |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
2004年4月18日 |
4 |
吉林省 |
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
2004年5月13日 |
5 |
江西省 |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
2004年5月25日 |
6 |
山东省 |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
2004年6月21日 |
7 |
陕西省 |
陕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
2004年8月16日 |
8 |
安徽省 |
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
2004年12月16日 |
9 |
云南省 |
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
2005年3月24日 |
10 |
湖南省 |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
2005年5月11日 |
11 |
青海省 |
青海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
2005年6月6日 |
12 |
河北省 |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
2005年6月29日 |
13 |
辽宁省 |
辽宁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
2005年7月20日 |
14 |
湖北省 |
湖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
2005年7月20日 |
15 |
福建省 |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
2005年7月27日 |
16 |
黑龙江省 |
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
2005年8月2日 |
17 |
山西省 |
山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
2005年8月18日 |
18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
2005年10月8日 |
19 |
四川省 |
四川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
2005年10月25日 |
20 |
广东省 |
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
2005年11月3日 |
21 |
甘肃省 |
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
2005年11月4日 |
22 |
内蒙古自治区 |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
2005年12月9日 |
23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
2006年7月21日 |
24 |
河南省 |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
2007年4月1日 |
25 |
海南省 |
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
2007年8月20日 |
序号 |
省级单位 |
直辖市农商银行机构名称 |
成立时间 |
1 |
北京市 |
北京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2000年8月15日 |
2 |
上海市 |
上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2005年8月23日 |
3 |
重庆市 |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2008年6月27日 |
4 |
天津市 |
天津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2010年6月13日 |
(备注: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信联社已经注销,西藏自治区没有成立农信联社;中国港澳台地区暂未统计。)
三、发展方向
当前部分农信金融机构依然存在着:三级治理结构不够完善、经营管理相对粗放、商业化经营与支持三农、乡村振兴建设相矛盾、支持基层经济建设与不良贷款呈现正相关增长、人才欠缺、多部门管理与责任不匹配的矛盾、科技应用比例偏低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农信金融机构正在向以下方向转变:
1、管理银行化
由于农信社在性质、发起人、监管部门、业务范围、管理方式方面与农商银行有一定差别,导致农信社的管理水平、不良资产率、盈利能力、人才吸引力相对较差,管理银行化是发展趋势。
近年来,大量农信社转制、合并为农商银行,或者被农商银行兼并;2022年1月,浙江省成立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计划改制为浙江农商联合银行。
2、股权资本化
目前大部分中小型农商银行、农信社资本规模偏低,导致业务种类、发展规模、盈利能力受限;未来将更多地引入多种资本,在保证服务三农、支持乡村振兴的前提下提升经营效益。
3、工具科技化
农信金融机构面对的中小企业、个人客户较多,需要的服务工作量较大,传统的管理、业务拓展工具无法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需要大规模运用科技工具在管理、业务拓展、客户维护等方面提升效率。
4、经营多样化
传统中小型农信社、农商银行主要经营存款、贷款业务,产品种类少、盈利能力弱、客户维护方式单一,因此发展日益困难。未来农信金融机构经营将更加多样化,主要表现在产品多样化(逐步增加中间业务、增值服务等)、业务拓展方式多样化(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客户维护多样化(与物业、电商等领域融合,跨界客户资源整合、高效维护)。
5、政策差异化
中国的“二元”经济依然存在,小城镇、农村市场、中西部地区与大中型城市、东部地区在经济上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未来金融监管、管理及政府其他部门将继续出台一系列支持三农、乡村建设的发展政策,有力地促进农信金融机构的健康稳定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