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从经济贡献到尖端建造,从产业带动到生活改善,从解决就业到管理升级,高速发展中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亦涌现了大量世界级集团企业,但也有不少建筑企业在大浪淘沙中折戟沉浮。随着市场竞争日臻白热,行业门槛逐步提高,深谙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建筑企业都在通过ERP应用、一体化实施、共享中心建立等手段改善、提升企业管理能力,以实现持续发展。本文以影响建筑企业兴衰成败愈发直接的资金管理为切入点,引入本量利分析原理对建筑企业工程项目进行资金分析,结合实例进行盈亏平衡与资金余缺测算,探讨资金管理对建筑企业生存、发展的支撑价值与管理意义。
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经济高歌猛进,建筑业更是传唱时代劲歌!近十年来,建筑业总产值从2010年的9.6万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4.84万亿元,年均增幅11.1%;从业人数从2010年的4160万人增长到2019年的5427万人,年均增幅3%;企业数量从2010年的7.19万家增长到2019年的10.38万家,年均增幅4.2%。行业的蓬勃发展必然孕育豪横的企业,其中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异军突起、独树一帜,合同额、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三大经营指标持续领跑于全球建筑企业,助力国民经济发展,但行业与企业辉煌背后仍有太多不确定性,2020年4月名扬四方的南通一建集团有限公司悄然宣告破产清算,让建筑业“为之一振”!虽然国家经济告别高速增长进入新常态阶段,但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为60.60%,距离美、欧西方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由此可以断定建筑业发展远未达到天花板,至于国企兴盛、民企衰退的“国进民退”之说更是管中窥豹。行业与企业的生存、发展都受客观规律和主观决策影响。当今建筑业仍为劳动密集型不错,但建筑企业生死存亡的救命稻草随着行业发展俨然变成了资金,2009年中建上市为的是利用资金加速壮大,而2020年南通一建宣告破产清算则是无钱还债。建筑业资本密集型与否尚待讨论,但资金管理对于当下建筑企业尤为重要,下面将本量利分析理论应用于建筑企业工程项目,围绕资金管理进行分析与应用。
一、本量利分析原理
(一)基本概念
本量利分析是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三者依存关系分析的简称,是指在变动成本计算模式的基础上,以数学化的会计模型与图文来揭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销售量、单价、销售额、利润等变量之间内在规律性的联系,为会计预测、决策和规划提供必要财务信息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二)重要假设
1.线性关系存在
本量利分析基于成本性态分析,在一定范围内企业发生的成本可以区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变动成本伴随业务量成线性变化,即销售额也随业务量成线性变化;固定成本在一定时间、空间内不随业务量增减而变化。
2.品种结构稳定
生产和销售多种产品的企业,每种产品的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不会发生变化,即销售结构持续稳定。
3.生产销售平衡
企业生产的产品与销售是对应的,生产出多少产品就能销售多少,即生产量等于销售量。
(三)基本公式
利润=销售收入-总成本
=销售价格×销售量-(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销售单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
=(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
边际贡献总额=销售收入-变动成本
=(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
当公式中的利润为零时,便可得出本量利分析的关键点——盈亏平衡点,这时的销售量可以实现边际贡献总额正好抵消固定成本。企业的盈亏就在这一“点”之差。
二、工程项目应用
(一)应用优势
本量利分析原理应用合理性、有效性取决于假设条件是否满足,对于工程项目来说中标至开工和结算至质保金收回这两个阶段属于非直接投产阶段,固定成本支出非满额状态,且变动成本几乎不发生,除此外工程项目在施状态的应用具有天然优势。
1.成本性态划分简便,投入产出线性关系清晰
工程项目成本支出主要构成为人工、材料、机械等,按照成本会计科目列示一般为分包工程支出、直接人工费、直接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安全生产费、其他直接费和间接费。以成本性态划分方面,除间接费外其他六个科目均与建筑产品实体直接相关,并与产量成线性关系,其中:分包工程支出、直接人工费、直接材料费和机械使用费根据名称即可判定与建筑产品直接相关,不做过多解释;其他直接费核算内容为安全网、脚手架、试验费、二次搬运费、工程用水电费等,基本随着建筑产品形象进度发生而增加相应支出,可判定符合变动成本条件。间接费主要为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发生的工资薪金、管理费用、房租、规费、保险等,该费用在一定时期内、一定范围内不随产量发生变化,即使没有产量发生,也需要对外支出。
2.建筑产品独有特点,带来独立产品独立管理
由于建筑产品不同于普通工业产品,其具有固定性、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并且施工周期长。工程项目一般情况下,都要经过招投标,订立中标单位,签订施工合同,这就为会计管理确定单一会计主体奠定了基础,不会出现品种结构多样、变化的问题。
3.收支有效配比原则,实现产销同步达成
会计上,建筑企业根据一段时间内完成履约义务发生的支出归集建筑产品成本,通过计量履约进度在相应的时间内确认收入实现。造价上,建筑企业根据工程完工进度情况,向建设单位报送结算,取得阶段或最终确认。营业收入与合同结算在履约过程中会存在差异,但最终结算完成后会达成一致,则实现了动态产销平衡。
(二)概念匹配
1.销售收入指工程项目营业收入、合同结算;销售价格指合同约定或业主确认总价;销售单价指生产建筑产品的具体人工、材料、机械等对应合同约定或业主确认单价(清单价格);销售量指合同约定或业主确认工程量、完工进度对应工程量。
2.变动成本指建筑企业采购人工、材料、机械等对应的成本支出;单位变动成本指建筑企业采购人工、材料、机械等具体单位成本支出。
3.公式应用
(1)盈亏角度公式
项目利润=营业收入-总成本
=业主确认总价×工程量-(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业主确认单价×工程量-单位变动成本×工程量-固定成本
=(业主确认单-单位变动成本)×工程量-固定成本
边际贡献总额=营业收入(合同结算)-变动成本
=(业主确认单-单位变动成本)×工程量
(2)资金角度公式
资金盈余=收款-付现支出
资金边际贡献总额=收款-付现变动成本
(三)盈亏变现
本量利分析原理基于权责发生制预测、分析企业盈亏,实际上企业实现利润的真金白银往往受普遍存在的赊销、赊购业务影响而持续在路上。为更好诠释资金对企业运营的深刻影响,本文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从资金角度应用本量利分析原理对建筑企业工程项目进行预测、分析,进行资金管理创新尝试,旨在探寻工程项目资金余缺轨迹与平衡点。
(四)工程实例
考虑到建筑产品多样性特点,并有利于理解原理一般性应用,本文以较为常见的高层住宅工程为例进行本量利分析原理应用。为了进一步体现本量利分析原理本质,实例中进行简化处理和假设安排。具体如下:一是工程项目为增值税一般计税项目,成本支出均可及时取得进项税发票,最终为进项税留抵,并且考虑项目当地预缴2%对应的税金及附加较小则在该案例中忽略其影响;二是项目资金运营周期为5年,期间为项目中标到最终质保金全部收回,对上游企业款项全部支付完毕,为了便于分析应用,以具有代表性的中标至开工阶段、在施阶段、竣工阶段、结算阶段及结算至质保金收回阶段五个节点进行重点分析;三是项目资金收付均执行合同约定,现金收付,不考虑工程预付款、质保金保函替代等回款安排,并且为了便于应用工程项目资金管理,实例中对应的收入、成本均为含增值税数据。
实例:工程项目签订合同额与最终结算合同额2亿元,合同约定施工过程按月付款70%,竣工后支付85%,结算完成后付95%,质保金5%三年后无质量问题如数支付;建筑企业测算收益5%,含增值税工程成本为1.9亿元,工程项目管理所需的间接费发生占造价3.5%,具体变动成本构成和相应阶段付款条件详见下表。
1.盈亏角度静态分析
根据本量利分析原理,按照工程项目成本性态划分后,作为固定成本的间接费在匹配业务量发生的期间内合理开支情况下,正常施工工程项目随着完工进度增加,边际贡献总额会逐步覆盖固定成本并超过,实现项目利润;反之,工程项目注定亏损。一般意义来说,工程项目实现边际贡献总额等于间接费时对应完工进度的工程量就是盈亏平衡点。该项目完工进度对应的工程量达到5%时,即可实现盈亏平衡,之后的收益状况如无特殊情况将呈线性增长。
2.资金角度动态分析
考虑到建筑产品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工程项目资金流入、流出处于频繁动态波动中,不同阶段会出现资金亏空与富足,而且由于具体资金支付条件的影响会在达到余缺平衡点后再次出现资金亏空的情况。下面结合表中信息分阶段进行分析。
(1)中标至开工阶段,建筑企业无完工进度工程量,无资金流入,但工程项目启动相应的管理人员薪资费用、工程保险、规费、办公支出等间接费用已开始发生,即存在启动期的资金缺口。
(2)在施阶段,本量利分析直接应用在该阶段,随着完工进度工程量实现,相应营业收入和变动成本逐步发生,形成资金边际贡献总额,进一步度量持续发生的间接费,在该阶段可找到资金余缺平衡点。实例中,完工进度达到45%对应的工程量为项目资金余缺平衡点。该平衡点工程量远超过盈亏平衡点对应工程量,一方面工程项目工程量达到5%时收益开始实现,另一方面工程项目资金持续存在缺口,直到完工进度达到45%。建筑市场中工程项目收益与资金的错配,受建筑市场赊购、赊销交易情况影响,同时也与建筑企业自身市场竞争力、对上游供应商议价能力等因素左右,如果建筑企业在工程项目投标阶段、实施阶段只关注收益测算,而忽略资金余缺分析将误导企业决策方向,给工程项目个体实施和企业整体运营带来巨大困难,甚至影响企业其他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整体资金出现断流的不利局面。
(3)竣工阶段,完工进度在该阶段达到100%,工程项目已实施完毕,对应收益应大部分实现,但资金方面虽然工程项目整体收款依照合同约定比例提高到85%,但对外支付安排同样要按照合同约定提高比例支付,此时的资金边际贡献总额并未达到最大值。
(4)结算阶段,工程项目造价在该阶段得以最终确认,完工进度100%的工程量形成最终营业收入,间接费得以锁定,项目利润最终确定。本量利分析应用到此最终结束,但上下游资金收付仍未完成,资金边际贡献总额与间接费的此消彼长受结算收益水平和合同收付款比例直接影响,实例中该阶段资金边际贡献总额低于竣工阶段。
(5)结算至质保金回收阶段,该阶段由于合同约定质保期影响,持续时间会很长,质保金收取是核心事项,完成全部回收后,资金边际贡献总额最终达到最大值。
三、应用价值与意义
犹如“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反向释义,良性发展的企业各有各的专长,但破产清算的企业都是资金断裂直接受害者。资金管理的运筹帷幄对于当下建筑企业尤为重要,本量利分析原理应用于工程项目资金管理具有预测、分析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工程项目资金前瞻性筹划与过程收支平衡问题。
(一)高度重视投标阶段资金研判
建筑业市场竞争白热化体现在投标阶段,刀枪拼搏最直接体现就是工程中标价格,高强度竞争必然带来工程项目的低收益,此环节建筑企业应结合自身资源状况,充分分析、研判工程项目未来资金走势,特别是资金缺口较大的项目,利用好本量利分析原理找到资金余缺平衡点,进行量体裁衣,判断整体资金可行性,并做好举措安排,为投标决策与后续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二)有效实施全周期现金流预算管理
工程项目实施是投入产出的动态过程并且周期长、变化多,应强化资金策划意识,建立项目全周期现金流预算管理机制,将工程项目资金收支管理颗粒度缩小到月度,立足实施阶段实际情况应用本量利分析逐月滚动预判余缺平衡点,结合投标阶段资金优化方案,开展实施阶段工作计划与安排,最大。
(三)持续提升工程项目管理效益
从本量利分析角度可以看出,工程项目固定成本,即间接费主要组成部分为管理人员薪资等刚性支出,无法通过压降单位成本来实现改善,而通过强化工程项目过程履约管控缩短实施工期,可以实现固定成本的减少。另外,加大科学技术应用,减少变动成本支出,提升商务合约管理创效能力,扩大营业收入规模等措施,可以实现盈亏角度和资金角度两类边际贡献总额提早要跑赢固定成本。
(四)有利于公司资金管理应用延展
建筑企业所辖工程项目全部应用本量利分析原理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结合公司层面成本性态做好成本划分,以年度为单位确定公司整体固定成本,计算公司整体资金余缺平衡点对应的工程量,作为公司年度生产经营管控重要底线指标。公司可以围绕这条底线开展资金管理工作,进而有针对性地实践战略规划、经营决策等工作。
四、结束语
当前,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科学技术广泛应用,货币在生产生活中的符号意义愈发突显,而在经济世界以货币为表现的资金如同“血液”愈发根深蒂固,为企业发展供应必备的养料,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如何重视、强化资金管理都不为过,管理中无论以哪种理论方法付诸实践都有个中道理,但都应该做到事前有筹划、事中有管控、事后有评估,战略上、战术上拿捏好资金管理应有的分寸。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