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与科技为什么难以连接or联结?
这是因为两大行业的经营逻辑存在着天然的鸿沟。让我们首先从估值说起。
公司估值,是投融资等资本运作及并购交易的基础与前提。公司存在的意义甚至“唯一目的”就是“股东价值最大化”。这个理念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在1970年明确提出, 并已被广泛接受。
股东价值就是公司的股权价值:如果是上市公司,就是市值(股价);如果是非上市企业,就是股权的估值。
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恐怕很难理解以下这些对比。这甚至也是不少企业家的困惑:
- 开发商的市盈率只有几倍,而科技企业的市盈率却动辄几十倍、上百倍或几百倍(甚至亏损而无法计算)。
- 当前高达2600亿元的一家头部房企V去年营业收入4000亿元(非销售全口径)、净利润近600亿元,相当于一家收入仅200亿元、净利不过30亿元的半导体公司韦尔股份(603501)W,后者市值超过2800亿元;且前者的派息率是后者的三倍以上。
- 上述房企V的市值也低于贝壳(BEKE.US),贝壳去年净利润低于30亿,2020年上市时的前一完整年度甚至亏损逾20亿元。
- 有的房企上市公司尝试搞市值管理、员工持股计划(然并卵),而各种股权激励早已是科技企业的标配。
- 科技股的交易量与活跃程度显著优于房企,百亿元市值的房企,日均交易量仅在几百万的比比皆是。
- 科技企业听到房企提到“货值”总会反应what??那是个神马东东。
- 科技、消费等行业企业(有时)也会羡慕房企开发商的业务体量、信贷规模、发债能力等等。例如,在房企集团内部开会,汇报的金额计量单位一定是亿元;同称为“项目”或“工程”,在科技公司可能通常指的是一项技术研发、营销推广或什么,在地产界则可能是数亿元的拿地、数十亿的销售回款;......
在这样的浑噩懵懂之中,地产与科技两大阵营存在着难以逾越的价值鸿沟。就像那本关于两性关系的畅销书的书名一样:地产来自火星,科技来自金星。二者天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虽然可能互相吸引,但最终因误会而结合,因了解而分手。
本篇无意详细阐释背后的原理(那是商学院的必修课程,可能令人索然无味),但理解一下“货值”与“市值(估值)”这两个术语,有助于跨越认知的鸿沟。
货值
如今,货值用于房地产业的出处已无法考证,在英语中也没有对应的说法。
在法律中, “货物金额”一词最早见于1993年制定并施行的《产品质量法》(后于2000、2008、2018三次修订)。在该法第54四条、第62条、第63条均提到“货值金额”,第七十二条则定义为“规定的货值金额以违法生产、销售产品的标价计算;没有标价的,按照同类产品的市场价格计算”。这是少见提及“货值”概念的官方文件。
在住宅房地产业,货值就是预期可销售房产的金额,也有将土地与房产比作面粉与面包的说法。货值除以拿地价就是“地货比”。
货值简单的计算公式就是可销售面积x平均售价。
实际计算时,要复杂些。首先,计算可销售面积时,要考虑占地面积、容积率、漏损率,减去配套设施等不可销售面积。定价目前主要综合考虑地价、限价政策、造价、位置、环境、配套、交通、资金成本、周边竞品售价、租售比等等因素。
定价配合销控是项目操盘方的基本功:定价高,单套毛利高,但如需求不旺,可能影响销售去化速度,可能回款慢,考虑到资金成本,企业整体项目的毛利可能受损,反之亦然。由于不动产的资产属性,有抗通胀功能,房企多年捂地不建未售,项目因房价大涨反而利润大增的案例,也屡见不鲜。
货值既不是营业收入,也不是销售回款,在财务报表上没有这个科目,跟股价或市值的联系更远。在野蛮生长年代,只要拿到地,就有开发暴利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了。近年来如果拿地冲动粗放,一旦区域市场恶化、资金紧张等不利情况,很可能出现地价售价倒挂的情况,形成烂盘。
这就有了货值管理的概念。
货值管理具有精细化特性:从投资、设计到建造、营销,住宅房企一般称为存、产、供、销、回五大步骤。
货值管理在房企仍主要是个费力的“经验活儿”,基本靠投资与审批制度来管理与防范风险,有了以销定供、以供定产之类的说法。虽然有些信息系统可辅助货值管理,但类比证券的簿记建档承销、机票酒店的动态定价、电商的供销存管理等领域的数据支撑与技术水平,或有不少可借鉴提升之处。有的房企本来看似正常,却突曝销售塌陷、资金链断裂、债券违约等情况,与此不无关系。
市值
不同于房企常说的货值,市值或估值是投资者经常使用的概念,指的就是股票或股权的价值,而非企业价值。
一家陷入困境的老板,以为自己手上有地有楼,总能卖钱翻身,公司总是有价值的。帮他大致匡算了一下,账上现金2亿,资产价值50亿,负债80多亿,也就是净资产账面已为负值,股权价值已一文不值,临近清算或破产状态。
知行资本|Capital-Z最新检索了浩瀚的股票数据,以每十年之初的市值计,100年间市值最高的十大美股。这项研究无论是对于个人、家庭,还是机构创建与积累财富,都具有很高的启迪意义,真正体现了长期主义与价值投资。
- 2020十大美股中有五家为科技股,苹果、微软、亚马逊、谷歌占据了前四名,脸书为第六(现已上升到第五)。有趣的是,近年来坊间通称五支最炙手可热的科技股为FAANG(中文发音: 房), 即脸书、苹果、亚马逊、奈飞与谷歌。不过房企上市公司从未进入全美或全球的市值百强榜单。
- 大蓝筹股or抱团投资非今”新常态”:十大美股占全部2~3000多支美股总市值的比例高得惊人!去年达到21.7%,超过1/5,历史上最高达到33.0%。事实上,1930,1940,1950,1960,1970年均在1/4即25%以上。
- 大科技股也非当今特有:早在1967年,IBM占美股总市值的份额就高达5.8%,这比2019年底苹果公司占美股总市值的4.1%还要高;
- 保持市值最高、历史最长的,当属通用电气。其在前十榜单中有80年之久,自1930-2010年分别为第3,第5, 第6,第5,第9,第7,第2, 第2与第10;
就全球市值10强公司而言,我们绘出了2000-2020年的十强公司动态图。参见视频:
上月普华永道(PwC) 发布了“2021全球市值100强上市公司”排行榜。以2021年3月31日市值计,全球市值100强公司中,59家总部在美国,中国(包括大陆、香港和台湾)共有14家公司上榜,瑞士、荷兰、日本、德国、英国各有3家上榜,法国、印度、爱尔兰各有两家上榜,沙特、韩国、澳大利亚、丹麦、加拿大、比利时各有一家上榜。
一年中市值增长最快的10家公司是:特斯拉+565%,美团+221%,大众集团+165%,贝宝+153%,五粮液+151%,软银集团+140%,台积电+127%,阿斯麦+125%,T-Mobile US +117%,劳氏+110%。
结语
货值or市值?
在地产与科技交汇融合的大赛场上,如果二选一,你是要货值还是市值?且听下回分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