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国家进行金融调控的机构)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如调节存款准备金比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操作等)来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达到特定政策目标的目的。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几种理论主要包括:凯恩斯学派、弗里德曼学派、托宾Q理论
1. 凯恩斯理论的思路大致为: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供给M,进而改变利率i,利率i则影响投资I,投资的增减影响支出C,支出影响收入。
货币供应量(M)影响利率(i):首先我们要理解货币需求由人的收入和市场利率决定,Md=$YL(i):收入一定时,银行利率越高,人们越愿意把钱存在银行而不是提现,所以货币需求与银行利率成负相关。如果中央银行发放更多货币,短期内收入不变,要达到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平衡的话,货币需求就会上升,那么银行利率就会下降。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市场上有更多钱了,企业或银行等就不需要向人民群众借钱,那么给的利息就少了,利率下降。
利率(i)影响投资(I):利率越低,人民越愿意作为投资的一方,因为假设我们的闲钱放到银行赚的利息很低,那还不如去租借设备开工厂、施工、创业,反正借钱的利率低,大家就都愿意投资了。
投资(I)影响消费(C)进而影响产出(Y):Y=C+I+G,投资I越多,生产Y就越多,而生产Y和收入Y是一样的,宏观上我们生产越多,收入就越多。
所以总体来看即是利率的改变,最终改变了收入。而收入又会反作用于利率,循环反复逼近均衡点。
凯恩斯学派的特点在于非常强调利率对国民收入的作用,强调货币供给的改变会使得货币需求随之改变,导致短期内利率的变化,最终导致收入的变化。
2. 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需求思路大致为:货币供给M改变,货币需求并不会自然地随之改变;货币数量多了,直接导致支出E变多,支出用于投资I,投资于各种资产,可能投资于金融资产较多,导致金融资产需求变多,导致金融类资产价格上升P,也可能投资于产业,产出增加,也可能促使产品价格上涨P,导致物价上涨,名义收入Y则上升。
弗里德曼的特点在于强调货币供给的数量超过货币需求量时,国民的货币需求还是不变的,也就是说手头里的钱给多了,只会把多出来的钱花掉,而花在哪里,花在金融资产还是产业资产,都会同时导致产出增加和物价上升,因此货币是良性的,并且国民选择投资在哪种资产的趋势也会导致总体的资产结构的变化。
3. 托宾Q
西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中,货币供应增多,投资于股票里的钱就会变多,股票价格P上涨。因为股票是企业的融资工具,企业靠卖股票筹集资产,所以股票价格增加,对于企业来说,意味着股票收到的资金越多,就可企业,以用来购买设备、做RD等等发展,这样企业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这个社会总体来讲就会有更多的产出Y。
货币供应↑ → 股票价格↑ → Q↑ → 投资支出↑ → 总产出↑
托宾Q数值是市场市值和企业重置价值的比值。市场市值是指公司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等的市场价值,企业重置价值就是企业自身从头再来一遍需要花的钱。当企业股票价格上涨时,市场市值超过企业基本价值,托宾Q指数大于1,有利于投资,企业会增大投资支出来提高企业的价值,最终Y上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