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成本要素包括哪些内容(成本管理的“浅层”分析与“建模”)

成本管理的对象是“成本Cost”,那么什么是成本?

最全面的描述应该是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总拥有成本,即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包括从产品采购到后期使用、维护的总成本。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成本管理的方法,我们将成本管理分成以下两个部分逐一递进地进行剖析讨论,它们是:价格分析、成本分析与建模。

 

 

一、价格分析

价格分析是成本管理的“浅层”分析阶段。

二、定义成本要素

成本要素应当包括采购价格、取得成本、使用成本、寿命末期成本。

三、获取成本数据

从有意愿合作的供应方获得成本数据。

四、建立成本模型

对采购项目建立成本模型,推算其它部分的成本数据。

五、跟踪并调整成本模型

在未来长期的时间里不断对模型进行修正调整,以使之更加贴近并反映实际情况。

一、价格分析

价格分析是成本管理的“浅层”分析阶段。它不需要建立成本模型,不需要进行价格审核,价格分析以其简便高效的特点而为采购人员所广泛使用。大多数情况下,价格分析往往无法让我们确定供应商的报价是否合理,因此,如需进一步进行价格合理性分析,就需要结合成本分析的方法一同使用。价格分析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比价”,通常包括以下一些方法:

1.历史价格比对

从采购历史价格的数据管理上,往往就能体现出一家企业采购管理的系统化水平。

2.招标

“杠杆型”采购品类就非常值得考虑采用招标方式来降低成本。

3.互联网/电子目录采购

服务流程清晰、价格透明、执行效率高。

4.反向拍卖

由卖家之间以竞争方式决定最终产品提供商和服务供应商.

5.价格对标分析

对现行市场价格进行判断,企业通常会邀请外部顾问、同行或内部专家参与对标分析。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尽管招标有如此之多的好处,在实际的采购工作中,我们同样会发现它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1、价格失真:

不招标还好,越招标价格越贵;供应商低价中标、以次充好、恶性竞标;

2、标书失真:

围标、绑标、串标时有发生,还容易滋生腐败;

3、浪费人力:

手续繁杂,时间过长,并且牵扯人员多,管理成本高;

企业里什么类型的采购项目才适合招标呢?

公开招标:

通常市场竞争激烈,有较为广泛的供应商资源,采购项目具有足够吸引力时,可以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

邀请招标:

对于市场竞争有限,但是依旧有几家供应商有意愿参与竞争的情况下,可以采用邀请招标的方式。

“杠杆型”采购:

“杠杆型”采购品类(集中采购类物资)就非常值得考虑采用招标方式来降低成本。

 


 

价格对标分析

所谓对标(Benchmarking),需要对现行市场价格进行判断,企业通常会邀请外部顾问、同行或内部专家参与对标分析。对标分析往往取决于专家的经验和知识,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或顾问费用。由于其不是基于成本模型的分析,还容易受到顾问专家主观因素的影响。

产品的设计决定了产品的成本,因此成本分析的最佳时机是产品开发阶段。这方面,日本企业所擅长采用的目标成本法就是典型的例子。基于市场对售价的预期确定目标成本,按照产品的组成结构以及供应链上各种作业活动对目标成本进行分摊来实现设定的目标成本。

二、定义成本要素

1.采购价格:

购买材料的价格

2.取得成本

从购买地到使用地的费用,如寻源、运费、存储费等

3.使用成本

机会成本、安装使用成本、耗材维护成本等

4.寿命末期成本

处理成本、残值、项目费、库存损耗、模具报废等

我们应该对以上每一项成本逐一分解,明确采购项目的所有成本要素。例如,以采购价格为例,成本要素包括如下部分,如下表所示:

 

材料成本(Direct Material):直接材料的成本。

人工成本(Direct Labor):将直接材料转化为成品或完成服务所需要的直接人工成本。

制造或服务费用(Overhead):制造的非直接成本Indirect cost,包括资产减值、工厂维护、工厂管理、检验等;服务的非直接成本包括项目管理、差旅、非直接人工等。

总务、管理及销售费用(GS&A):在管理公司及产品营销中发生的费用, 包括办公人员工资、信息系统、市场和销售费用、法务等。

利润(Profit):为了企业平衡风险和盈利所获得的必要收入,毛利是卖价减去总成本后的那部分,包括未交的税金。

类似地,我们也需要对取得成本、使用成本、寿命末期成本的各项要素进行分解和定义。

三、获取成本数据

不是所有的供应商都乐于分享成本数据,他们担心提供的成本数据被采购组织所误用,例如变相压价。我们常常遇到供应商利用其优势地位拒绝提供这些数据。此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1、通过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获得协议保密的成本数据。

2、通过RFQ(Request For Quotation)、RFP(Request For Proposal),从有意愿合作的供应方获得成本数据。

四、建立成本模型

我们需要先根据行业数据或者是供应商提供的数据作为参考,建立一个行业或供应商的基础成本模型,如下表所展示的便是某塑料产品的基础成本模型。

 

有了基础模型以后,我们就很容易地根据其中某项我们所知的成本推算其它部分的成本数据。例如,我们往往可以通过拆解某个产品而推算其直接材料成本,再根据其在成本结构中的比例来推算其余成本要素的数值。就以前所述某塑料产品为例,它的直接材料成本为6元,根据我们所建立的基础成本模型,我们知道直接材料成本在总成本总占56%,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产品其它各成本要素的数值,如下表展现的是根据某塑料件的基础成本模型推算其各成本要素的数值。

 

五、跟踪并调整成本模型

建立基础模型仅仅只是一个开始,随着我们对行业、品类、供应商了解的加深,随着环境、市场的变化,我们需要在未来长期的时间里不断对模型进行修正调整,以使之更加贴近并反映实际情况。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分解出来的成本要素,许多都和当前的经济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例如直接材料成本,可能与某个大宗金属材料的市场价格相关联,如铜、不锈钢等,我们可以考虑参考国际国内一些大宗商品市场的价格曲线图来建立我们模型中的直接材料成本的曲线图;再如直接人工成本,可能与当地的劳动力成本指数等相关联,我们可以参考当地的政府或劳动部门所公布的官方数据进行调整。诸如此类的信息及数据,都可以成为我们成本模型的一部分。

结 语:

通过以上关于价格与成本分析的简介,相信大家对“什么是成本?”这一问题已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