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管理的对象是“成本Cost”,那么什么是成本?
最全面的描述应该是TCO(Total Cost of
- 网上,经常会看到有人提问,怎样学习电子维修技术?下面,就跟初学者聊聊这个话题。
学习电子维修技术,从基础知识的学习开始,才能打好基础。具体讲,就是由【电工学】、【电子技术】这两门基础知识的学习开始学起。
对于一名称职的电子维修工而言,具有“电工学”、“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储备是必要条件。強调这些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是因为在实践中获得并积累的维修经验,在实际应用当中具有局限性———只有遇到了相同(近)的故障才能发挥作用解决问题。对于表面的,浅显的,尤其是带有共性的故障能够应付,若碰到一些复杂的问题,遇见一些较为特殊的故障现象,你就会由于知识的欠缺,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束手无策。电子设备的故障千奇百怪,五花八门,什么样的可能都会出现,在维修实践中单凭经验显然是不够的,只有运用已经学到的这些电子电工知识对电路进行分析判断,才能确定故障产生的原因、部位并进行排除。
再复杂的的设备,也是由一个一电子单元电路似堆积木般堆积而成,根据故障现象,用学到的电工电子知识去分析电路,就能确定故障的范围或者大体的部位,知其然而并知其所以然。这就解答了一些电子维修初学者思想上存在的疑问:学习电子维修,为什么要强调对于基础知识学习的起因。
如果你是职业院校或者大学有关电专业的毕业生,电子电工方面的知识应该是具备的,因为它是这些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程,那么你学电子维修就容易入门多了,就可以直接进入专业知识领域的学习。
如果你没有这些方面的知识,是初中或者高中毕业的社会青年的话,应该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中学【物理】这门课对于电子、电工学这些知识都有所涉及,但属扫盲性质的,很是不够,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学习。可以找来【电工学】、【电子技术】(有些教材分开为“数字电路”、”模拟电路”,书名繁多,内容大同小异)等书籍进行自学。有些职业院校相关教材编的不错,比较浅显易懂具有系统性,可以作为优先选择的对象。
相对于专业知识而言,这部分知识的内容比较抽象,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会有不易理解,晦涩难懂的感受。但是作为一个合格的电子维修人员,这部分的知识是必须要掌握的。
专业知识的学习
掌握了一定基础知识之后,便可实施专业方面知识的学习。相比晦涩难懂抽象的基础知识而言,这部分的内容比较具体,所以比较容易理解。可根据自己喜欢的或者将要面对的,有针对性的选择有关书籍进行自学,大体获得这些电子(器)产品、設备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等等。比如说你的目的是将来搞家电维修,那么你就找来有关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方面的书籍,通过学习来掌握这些家用电器方面的专业知识。
这些进行自学的基础或者专业书籍,可以在网上,或者去【新华书店】,图书馆等处寻觅。这方面的的图书非常之多,但水平差异很大,抄袭编辑,然后著名出版的不在少数。要尽量查找,选择一些实践性强,图文并茂,浅显易懂的,作者根据实践经验撰写的,与自己的知识水平,理解接受能力相适应的书籍来进行自学。
关于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必须要抓住重点。对于自学者而言,更是如此。学习过程,常常会碰到难以理解的问题,如果求师无门的话,就可以绕开它,千万不可钻牛角,因此而止步停泄不前。其实,过段时间回过头来再看,或者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也许这些曾经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在学习中出现了拦路虎,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习积极性,这种情况是有的,例如,就有一位初学者,对教科书中半导器件内部PN结处载流子的流动的分析叙述百思不得其解而钻了牛角尖,甚至有了打退堂鼓的想法。其实大可不必,器件的外部特性才是重点,是必须要掌握的内容。学习要掌握重点,对有些将来用不上或者实用性不强的章节,了解一下即可,甚至可以绕过。
理论学习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是为成为一名合格的电子维修工在打基础。可以这么说吧:这些基础知识的理解接受掌握程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你日后作为一名维修工水平的高低。因此,这个过程是很重要的,这个关必须要过。要想急于越过的话就属急功近利的行为,将来的发展会受限,是不可取的。
“聪明在于学习,知识由于积累”。一本好的书,甚至会改变一个人的人生乃至命运。一部【平凡的世界】,为多少个穷乡僻壤的农家子弟树立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从而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因此,有志者不仿选几本与自己接受能力相适应的好书,屏弃喧哗,静下心来好好钻进去学深学透,在此坚实基础上进行维修实践,获取专业技能,逐步高能力与水平,“有志者事竟成”,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的方法,我们将成本管理分成以下两个部分逐一递进地进行剖析讨论,它们是:价格分析、成本分析与建模。
一、价格分析
价格分析是成本管理的“浅层”分析阶段。
二、定义成本要素
成本要素应当包括采购价格、取得成本、使用成本、寿命末期成本。
三、获取成本数据
从有意愿合作的供应方获得成本数据。
四、建立成本模型
对采购项目建立成本模型,推算其它部分的成本数据。
五、跟踪并调整成本模型
在未来长期的时间里不断对模型进行修正调整,以使之更加贴近并反映实际情况。
一、价格分析
价格分析是成本管理的“浅层”分析阶段。它不需要建立成本模型,不需要进行价格审核,价格分析以其简便高效的特点而为采购人员所广泛使用。大多数情况下,价格分析往往无法让我们确定供应商的报价是否合理,因此,如需进一步进行价格合理性分析,就需要结合成本分析的方法一同使用。价格分析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比价”,通常包括以下一些方法:
1.历史价格比对
从采购历史价格的数据管理上,往往就能体现出一家企业采购管理的系统化水平。
2.招标
“杠杆型”采购品类就非常值得考虑采用招标方式来降低成本。
3.互联网/电子目录采购
服务流程清晰、价格透明、执行效率高。
4.反向拍卖
由卖家之间以竞争方式决定最终产品提供商和服务供应商.
5.价格对标分析
对现行市场价格进行判断,企业通常会邀请外部顾问、同行或内部专家参与对标分析。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尽管招标有如此之多的好处,在实际的采购工作中,我们同样会发现它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1、价格失真:
不招标还好,越招标价格越贵;供应商低价中标、以次充好、恶性竞标;
2、标书失真:
围标、绑标、串标时有发生,还容易滋生腐败;
3、浪费人力:
手续繁杂,时间过长,并且牵扯人员多,管理成本高;
企业里什么类型的采购项目才适合招标呢?
公开招标:
通常市场竞争激烈,有较为广泛的供应商资源,采购项目具有足够吸引力时,可以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
邀请招标:
对于市场竞争有限,但是依旧有几家供应商有意愿参与竞争的情况下,可以采用邀请招标的方式。
“杠杆型”采购:
“杠杆型”采购品类(集中采购类物资)就非常值得考虑采用招标方式来降低成本。
价格对标分析
所谓对标(Benchmarking),需要对现行市场价格进行判断,企业通常会邀请外部顾问、同行或内部专家参与对标分析。对标分析往往取决于专家的经验和知识,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或顾问费用。由于其不是基于成本模型的分析,还容易受到顾问专家主观因素的影响。
产品的设计决定了产品的成本,因此成本分析的最佳时机是产品开发阶段。这方面,日本企业所擅长采用的目标成本法就是典型的例子。基于市场对售价的预期确定目标成本,按照产品的组成结构以及供应链上各种作业活动对目标成本进行分摊来实现设定的目标成本。
二、定义成本要素
1.采购价格:
购买材料的价格
2.取得成本
从购买地到使用地的费用,如寻源、运费、存储费等
3.使用成本
机会成本、安装使用成本、耗材维护成本等
4.寿命末期成本
处理成本、残值、项目费、库存损耗、模具报废等
我们应该对以上每一项成本逐一分解,明确采购项目的所有成本要素。例如,以采购价格为例,成本要素包括如下部分,如下表所示:
材料成本(Direct Material):直接材料的成本。
人工成本(Direct Labor):将直接材料转化为成品或完成服务所需要的直接人工成本。
制造或服务费用(Overhead):制造的非直接成本Indirect cost,包括资产减值、工厂维护、工厂管理、检验等;服务的非直接成本包括项目管理、差旅、非直接人工等。
总务、管理及销售费用(GS&A):在管理公司及产品营销中发生的费用, 包括办公人员工资、信息系统、市场和销售费用、法务等。
利润(Profit):为了企业平衡风险和盈利所获得的必要收入,毛利是卖价减去总成本后的那部分,包括未交的税金。
类似地,我们也需要对取得成本、使用成本、寿命末期成本的各项要素进行分解和定义。
三、获取成本数据
不是所有的供应商都乐于分享成本数据,他们担心提供的成本数据被采购组织所误用,例如变相压价。我们常常遇到供应商利用其优势地位拒绝提供这些数据。此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1、通过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获得协议保密的成本数据。
2、通过RFQ(Request For Quotation)、RFP(Request For Proposal),从有意愿合作的供应方获得成本数据。
四、建立成本模型
我们需要先根据行业数据或者是供应商提供的数据作为参考,建立一个行业或供应商的基础成本模型,如下表所展示的便是某塑料产品的基础成本模型。
有了基础模型以后,我们就很容易地根据其中某项我们所知的成本推算其它部分的成本数据。例如,我们往往可以通过拆解某个产品而推算其直接材料成本,再根据其在成本结构中的比例来推算其余成本要素的数值。就以前所述某塑料产品为例,它的直接材料成本为6元,根据我们所建立的基础成本模型,我们知道直接材料成本在总成本总占56%,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产品其它各成本要素的数值,如下表展现的是根据某塑料件的基础成本模型推算其各成本要素的数值。
五、跟踪并调整成本模型
建立基础模型仅仅只是一个开始,随着我们对行业、品类、供应商了解的加深,随着环境、市场的变化,我们需要在未来长期的时间里不断对模型进行修正调整,以使之更加贴近并反映实际情况。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分解出来的成本要素,许多都和当前的经济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例如直接材料成本,可能与某个大宗金属材料的市场价格相关联,如铜、不锈钢等,我们可以考虑参考国际国内一些大宗商品市场的价格曲线图来建立我们模型中的直接材料成本的曲线图;再如直接人工成本,可能与当地的劳动力成本指数等相关联,我们可以参考当地的政府或劳动部门所公布的官方数据进行调整。诸如此类的信息及数据,都可以成为我们成本模型的一部分。
结 语:
通过以上关于价格与成本分析的简介,相信大家对“什么是成本?”这一问题已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