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义与货币主义的理论观点
西方各经济学流派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提出了很多货币理论,但大都是继承发扬或者稍加改动得到的,他们的源头基本都是古典主义的货币理论。
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古典货币理论模型都受到了经济学界的广泛认同,即便是看起来观点与之对立的凯恩斯学派的理论也是从它的理论模型中提取了可用之处。
古典货币理论最核心的模型就是瓦尔拉斯均衡模型,用最简单的实物交易来揭示经济运行的规律。
古典主义认为,货币的产生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但只是短期的,从长期来看货币只是像面纱一样对模型中的商品供求、相对价格以及利率等真实变量只起中性作用。
古典主义的货币长期中性观点可以从古典模型中货币和价格之间的传导机制得到直观体现。
威克赛尔在关于货币存量影响价格的《利息与价格》一书中曾经对亨利·桑顿和约翰·穆勒分别于100年前和50年前提出的直接和间接传导机制提供了一次最清晰的重申。
货币存量变动对需求乃至价格水平产生的直接影响效应就是直接效应。
在横轴为货币数量,纵轴为货币价格的坐标系中,假设货币供给是外生的,所以将其表示为一条直线(S),根据剑桥方程给出的kPYM= 得到货币的需求曲线(D)。
需求曲线代表为了换取一单位货币为必须放弃的真实价值,以均衡点E为起始点,考虑货币供给增加情况产生了超额供给。
并且价格将会由于对货物的超量需求而上升,进而形成新的均衡点。
将各个均衡点连接得到一条直角双曲线X,曲线下方的区域描述的是货币总量乘以商品表示的货币价格即实际余额。
由曲线X的性质可知,曲线X上任一点的实际余额都是保持不变的,所以货币供给的增量对经济实体没有任何影响,货币呈中性。
间接效应机制首先是由桑顿提出来的。在这一机制中利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之所以利率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是因为桑顿将银行系统纳入到了分析范畴内。
商业银行作为央行调控货币供给量的中间力量,可以通过存贷款量来调控经济,这个时候利率就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这里的利率指的是市场利率,完全是由市场上货币量的来决定利率的移动方向,例如市场上货币供给量增大,银行的贷款能力增强,利率会降低。
古典的传导过程大致就是由这两种模式组成,虽然上述的两种效应模式变化起来的程度不一样。
但是其根本的观点是一致的:货币呈中性且物价水平会随着货币存量的变化同方向变动。
李嘉图认为,一个货币体系内如果只存在黄金流通那么货币量会十分稳定,但如果是纸币与黄金同时存在并流通,那么整个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取决于黄金是否会向外流动。
弗里德曼更注重实证研究,他对数量论和货币供给进行了重新表述,而货币主义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兴起的,而货币主义的壮大却是由于社会上出现了通货膨胀的问题。
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他们根据其理论和经验提出自己的政策主张。
整体上来看货币主义者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以及货币政策。
在货币主义倡导的政策建议中,认为应该执行将货币供给量作为唯一调控指标的单一政策规则,除此之外不应该考虑其他因素。
货币供给的作用在货币主义观点中不可忽视并且认为货币供给会对实际产出和国民收入产生重要影响,只是存在短期和长期的差别。
新古典主义自由放任的货币政策
罗伯特·卢卡斯支持和倡导的新古典经济学也被称为第二号货币主义,存在于“理性”预期的观念中。
预期的形成是货币经济学的核心,理性预期的概念最初是出现在微观经济学内容中,由约翰·姆斯定义的,但是这个概念直到卢卡斯用来建立新古典宏观学派才得到清楚明确的阐述。
卢卡斯首先把关注点放在菲利普斯曲线上,作为反映工资—价格通货膨胀和经济活动水平之间关系的标志,菲利普斯曲线从提出开始历经了多次改进。
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基础是利普西从劳动市场供求角度给出的,萨缪尔森和索罗进一步发现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也存在类似的关系,由此产生了菲利普斯曲线。
直到上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了“滞涨”现象,通胀与失业之间简单的替代关系不复存在。
弗里德曼和菲尔普斯认为曲线之所以崩溃是因为没有考虑工资膨胀过程中预期的影响,因此用实际量表达了菲利普斯曲线并加入价格预期。
失业率与通胀的关系在短期内存在相反变动态势,这是由于短期内存在货币幻觉,但是向模型中加入预期因素后即变成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这时在长期中就不存在货币幻觉了,菲利普斯曲线就变成了一条位于自然失业率水平上的垂线。
弗里德曼认为只要货币幻觉存在,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会发生移动,这是一个时期内对均衡发生的偏离,而且这种移动可以持续几个时期。
卢卡斯的贡献在于他继续研究了预期进入通货膨胀的过程并通过构建微观理论基础来解释预期是怎样影响通货膨胀过程的。
卢卡斯的“岛屿模型”指出劳动力供给决定于不同时期实际工资的预期,这个模型得出了关于预期影响宏观经济方式的预测。
这个模型对失业率偏离自然水平的解释是,无法预期的事件和意外发生的事件导致的这种偏离。
这里对预期的理解是,所有的信息都可以被用来进行预期估计。
也就是说预期是完全理性的不存在任何系统误差,也就是说短期内失业率发生偏移会很快被修正,因此短期内不存在失业情况。
卢卡斯强调预期的重要性,认为预期是理性的,这也为新古典主义的政策无效性定理提供了假设。理性预期有较强和较弱两种形式。
在较强的理性预期中,假设个体已经知晓了预期需要产生的全部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形成预期的数据信息、经济学信息,也包括具体模型的使用已经确定。
在较弱的理性预期中,信息共享并不充分,收集信息所要付出的代价高昂,也就是说收集信息的边际成本较高。
如果是在这种形式下,能够降低信息收集成本的方法就是增大参与者的数量,因为依据大数据法则参与个体越多信息存在的误差就能相互抵消。
新古典的核心就是理性预期理论,但是如果要得出极端的古典主义结论就要把这个假设条件和市场出清的假设结合在一起才能成立。
新古典主义认为货币政策是无效的,这一结论的假设基础就是预期是理性的,认为政策的制定充分利用了一切可提供的信息。
如果有无法预料或者不能测得的事件存在并对产出产生影响,那么就会作为意料之外的因素对价格造成影响,而且也只有意料之外的价格会对产出产生影响。
由此可以得出,在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中改变系统因素并不能对产出产生影响,只有意外和预期之外的因素才能影响产出水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