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金融,因此风控是核心,也是基础。但是风险的来源是多样的,这里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是供应链金融外部风险、供应链金融内部风险和供应链金融主体风险。
开展供应链金融依托的是供应链中各企业间的真实交易,因此针对供应链金融中各主体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容易导致上述供应链金融主体风险的发生。
谈到供应链金融的主体分析,很多人立马想到的是财务报表、企业运营资质等,但是这些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完整的供应链金融主体分析应该包含以下六个方面:
1、主体资质分析
主体资质指的是行为主体的资源能力,以及其在行业或领域中的地位。从供应链融资的服务对象讲,主要是看这个企业的经营资源和能力,特别是企业对行业风险的抵抗能力。如果融资对象的能力有限,但是融资总量过大或融资周期过长,相应的风险就会很大。
2、财务状况
在供应链金融中,尽管金融产生的基础是供应链运营中的贸易过程和物流过程,而不完全依据企业的财务报表和财务指标,特别是很难凭借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对其进行风险判断和管理,但是财务状况分析仍然是必要的,包括分析企业的盈利率和资金运作效率。
财务分析中的一项关键任务是对客户企业的资产状况进行全面分析,了解企业的资产组成,确定各项资产的流动性状况,尤其是流动资产的各项内容,分析企业各项资产的流动性是否能满足企业正常运营的需求。
一旦资产不能满足流动性要求,或者融资的资金总量和周期超越了正常生产经营所需的程度,这时候就需要加以关注。甚至在企业的财务表现大大超过了行业平均利润率或业绩的时候,也需要加以深入调查,防止企业套取资金用于其他非正常性投资或活动。
3、诚信历史与现状
诚信是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基础和前提,供应链参与方或金融组织者如果没有良好的诚信,供应链金融活动就会产生巨大的危机。
基于当前中小企业的现实情况,建立有效的信用识别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而这种诚信体系的构建包括对中小企业基本素质、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创新能力、成长能力、信用记录及行业状况等影响因素的考察。
同时也包括对企业所处供应链的整体运营绩效、上下游企业的合作状况、供应链的竞争力和信息化共享程度等因素的综合评价,甚至还要关注中小企业所有者在社会网络的地位、关系等,也就是管理学中谈到的“社会资本”。由此来全面、客观、系统地反映各主体的综合信用情况。
4、真实贸易背景
虚构贸易背景、挪用信贷资金是供应链金融最大的风险之一,很多供应链金融风险的产生就是因为没能切实把握供应链运行中的真实交易过程。
这种贸易过程的把握不仅仅是关注融资对象某一笔生意的交易方式、付款方式等,还要关注它与供应链中企业或组织之间的贸易背景、贸易方式、收付汇情况以及上下游企业占客户企业销售的比例等信息。
5、运营状况
运营状况分析的对象不仅仅是指融资需求方的经营状况,还包括其上下游的运营状况,以及金融组织者对整个供应链运营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尤其是供应链运营中的商流和物流,特别是物流运营的监管和把握等方面的状况。如果没有扎实的物流管理,信息流和商流都会出现问题。
6、履约能力分析
供应链金融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履约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渠道内的企业能否提供适合的产品和服务,进而影响资金的顺利回收。对履约能力的判断可以从企业的盈利能力、产品技术成熟度、产品质量可靠性、产品形象及市场稳定性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另外,除了要关注供应链运营中的产业企业之外,还要分析判断供应链金融组织者的履约能力。供应链金融活动中不同的组织者和协调者相互协调互动,一旦某一方不尽职或行为失当,都会直接影响到供应链金融运行的质量和风险程度。来源:供应链金融学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