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资本全球化的最新例子(棉花如何3次改变世界格局)

大家好,视频开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知道我们当下的生活方式是怎么来的么?比如,我们是如何进入工业文明的?为什么我们上班要朝九晚五?从什么时候开始以及为什么会出现工作日和周末的概念?

关于这些问题,答案是同一个,那就是棉花。我们之所以会形成今天的生活方式,全是拜棉花所赐。所以今天我们就好好聊一聊棉花的故事。看看它是如何构建起不同时期的世界格局,又是如何创造了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

亚洲是最早的棉纺织业中心。古代的印度和古代的中国,生产了当时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棉制品。而同时期的欧洲还在使用动物纤维,当时的南美也有少许棉花产量。

那个时候,棉纺织品还不是大规模生产制造,是每一个家庭,在自家的空地上种点零散的棉花,然后自己纺织,也就是最初的男耕女织。印度也是如此,只不过,印度由于长时间并且有大量人员从事这种工作,所以水平较高、织布的档次也很高,比如印度的细平布、轧花布。

 

这些印度的特产,在当时的西亚、中东,甚至古代中国都是抢手货。尤其是当欧洲人第一次接触到印度花布后,都蒙了。怎么会有这么漂亮的东西,和自己所用的动物纤维相比,简直天壤之别。

但无奈的是,即便欧洲老爷们有钱,也无法轻易得到。因为当时的欧洲到印度,只有一个通道,就是穿越中东地区,实在太远。所以,当时的欧洲只能间断的、少量的获得这些印度的棉布。

不过,大航海时代改变了棉花的处境。

1497年,达伽马发现了到达印度的新航线,这让欧洲贵族第一次接触到了印度棉布的生产者,可以跳过中间商,迅速增加了采购数量。

欧洲商人,尤其是英国商人达到印度后,由于不了解这里,当时也没有军队护航,他们不太敢直接进入当地市场,于是就通过我们熟知的“买办”替他们去收购棉布,然后在港口完成交易。

随着欧洲采购量的增加,这些买办不单单负责给英国商人采购,还负责刺激印度棉布的生产规模。他们为农民以及纺纱人提供贷款,让他们可以扩大生产,然后交付给买办。

英国人收到印度棉布之后,一部分用于在英国以及欧洲销售;另一部分则用来向非洲的酋长换奴隶。也就是说,黑奴在最开始并不是被西方列强抢夺过去的,而是被自己人卖出去的。他们也有类似买办的角色,帮助这些英国商人抓奴隶,抓黑人,英国商人以布交换。所以,印度棉布在非洲也非常受欢迎、受追捧。

 

而这些被交换过来的黑人,就开始了他们的血泪史,漂洋过海被送到美洲新大陆开垦农田,种植作物,核心就是棉花。

不过,当时在印度采购棉布的并不是只有欧洲人,在没有发现新航线之前,中东地区,比如伊朗,波斯这些国家就已经在印度交易棉布,充当中间商。所以英国人或者说欧洲人也有很多竞争对手,这就意味着价高则得,欧洲人并没有绝对优势。

于是,这帮欧洲商人开始玩儿阴招,他们不断向政府施压,贿赂政府,让政府出动军队帮助他们垄断印度市场,驱赶其他买家。逼迫印度人只将棉布销售给英国人,并且是低价销售。所以渐渐的,英国人从布料商人变成规则的制定者,最后成了当地的统治者。

这是棉花产业的第一次革命,欧洲人从消费者变成了统治者。这一时期,英国的利物浦成为世界的棉花交易中心。之所以是利物浦,首先是因为这里原本就是最大的奴隶贸易集散中心,而棉花的一部分就是用来交换奴隶的。

其次,利物浦是一个港口城市,来自全世界的货物在这里集散。无数的商业船队从这里出去,前往英国的殖民地或者军队驻扎地。比如,可以到北非运奴隶,去印度运棉花,去北美去运送掠夺而来的金银财宝。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利物浦繁荣的贸易市场也催生了一系列现代化工具。

首先是航运保险,这是最早的保险业务。

其次是贷款。很多人都要投身于全国,甚至全球的棉花贸易中,但不是所有人都有充足的经费,也不是所有的有钱人都愿意前往在他们看来比较野蛮的印度次大陆做生意。因此,资本和行动者之间就构建起来一个桥梁,这个桥梁就是贷款。

再次是期货。也就是说,不单单是港口里的棉花被买光,连船上的、甚至地里种的棉花都已经被人抢购一空,由此就产生了期货。

另外,棉花贸易还诞生了一个全新的职业,经纪人。就好像房屋中介一样,他们知道哪里有棉花,有什么品种的棉花,如何去买;同时他们也清楚,谁需要这些棉花,并为这些客户寻找他们期望的产品。

最后,棉花的各种标准也应运而生。人们发明了一整套完整的标准,用来描述不同品种、质地和产地棉花,比如优等、长绒、印度海岛棉,等等。而那些在交易过程中不守信用、滥竽充数、故意误导的人,不但会失去市场信用,还会受到法律制裁。

所以,所有这些保险、贷款、期货、经纪人和标准的发明,都极大地提高了棉花的交易效率,扩大了市场规模。这是棉花的第一轮崛起。

不过,这一波大家会发现,无论是棉花的产地还是纺织品的产地,主要都在印度,欧洲国家主要是充当客户的角色。但是,这并不代表欧洲没有棉纺织业,有,只是一直没有发展起来。

 

欧亚大陆是连通的,所以欧洲也有纺织技术,区别就在于他们最开始织的是羊毛。当他们接触棉花之后,也开始棉花纺织,只不过产量一直上不去。

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与棉花的品种有关,产量有限。其次是欧洲老爷们自古就吃不了苦,当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之后,他们也懒得在本土种棉花、纺棉布,因为随着英国控制了印度源头,消费者可以很容易买到。最后就是劳动力不足导致成本过高,这也是欧洲现在的问题。欧洲先后经历过几次人口锐减,比如战争、黑死病等等,所以欧洲生产棉布的成本是印度成本的6倍,如此就当然没人愿意买高价的本土货,即便是支持国货也没有拿6倍价格去支持的。

如果情况一直这样发展下去,欧洲本土的纺织业根本无力回天。因为棉布一共就那么几个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技术、资金和市场。但欧洲土地少,大面积种植棉花基本不可能;劳动力少、成本高,我们刚才说了;至于技术,大家都一样纯手工,没有优势;资金,欧洲倒是有,英国人此时已经建立了全球性的殖民体系,通过掠夺累积了大量的资金。市场也没问题,基于英国海上霸权体系,欧洲已经建立起一个全球性市场,而且欧洲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

所以,为了扶植本土的棉纺织业,他们做了很多努力。

首先,贸易保护,限制进口。当地的国产棉花制品的经销商、种植者或者商户联合起来,一起给政府施压。所以欧洲一度有很多国家出台政策,不允许从印度或者从其他地方进口的棉布在欧洲销售。于是这些进口商就扩大了在非洲的奴隶贸易,把更多的棉花拿去非洲换奴隶。这就给了英国或者欧洲纺织业一个喘息的时间。

其次, 搞圈地运动,通过各种手段,让大农场主收购农民的土地并大量种植棉花,而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成为纺织工人。

再次是偷技术。欧洲人跑到印度偷学大量的纺织技术、印染技术,并形成了详细的操作手册带回欧洲,快速传播。

就这样,欧洲很快就在中低端棉布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直到工业革命爆发,棉花迎来了第二春。

我们提到工业革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飞梭”,是水力纺纱机、珍妮纺纱机,这些都与纺织有关。这是因为,工业革命的根源,就是为了提高纺织品的生产效率。

 

我们刚才说了,欧洲的人工成本是印度的6倍。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两个办法,要么降低工人工资,要么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资本家选择齐头并进,这也是欧洲资本主义的原始累积期,血汗工厂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

在工人层面,欧洲最早的纺织厂工人,使用的都是孤儿院、救济院的孩子和女工。这些人每天工作超过18个小时。尤其是孤儿,甚至不需要支付工资,他们只需要付给孤儿院很少的钱,把那些孤儿租出来,美名其曰是社会实践、劳动教育。这些人是欧洲纺织产业的第一批廉价劳动力。

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飞梭是一个开始,它让纺织效率提高了四倍还多。之后是格雷格发明的水力纺纱机,并在英国曼彻斯特的一个山谷的小溪边建立了第一座水力纺纱机工厂,然后迅速扩张的各地。曼彻斯特的那家工厂厂房至今还在,如果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看;再后来就是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进一步提高了纺纱的效率。最后,瓦特成功改造了蒸汽机,欧洲或者英国整个纺纱、织布的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英国一举成为世界纺织业的中心。

这个时候要回答一个问题,我们前面说过欧洲土地少,那棉花原料是从哪儿来呢?大家别忘了欧洲用棉花换回来的非洲奴隶,他们不是被送去欧洲享福的,而是全部送到了美洲种棉花。所以在一段时间的经营之后,美洲有大量的农场专门种植棉花,并几乎全部进入欧洲市场。

工业革命特别重要的发明是工厂。在此之前,人类从来没有这样一个产业,或者这样一种生产方式,让那么多人在同样一个环境里,在同一时空,同时做着一样的工作,生产一件产品。这就是棉花带来的最大的变革之一。

有工厂、有机器就必然需要有工人起早贪黑的工作,这就是工厂的附带产物---无产阶级。为了垄断棉花种植,农民失去了土地,变成了无产者,被迫进入工厂。但是,随着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群体越来越庞大,也为帝国埋下了隐患,这个我们稍后再聊。

1861年,原棉已经占美国出口总额的61%。而英国市场的原棉,77%来自美国、法国是90%、德国60%、俄国92%。也就是说,从非洲购买的奴隶到美国组成了种植园以后,美国成了欧洲最重要的原棉供应地。

不过,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对美国棉花产业造成了毁灭性影响,最终更是直接导致黑奴解放。

战争期间,美国为了逼迫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承认美国北方联邦政权,封锁了海岸,限制棉花出口。这导致美国棉花大量减产的同时,也连带着欧洲大量的纺织厂倒闭。

 

因此,南北战争,工厂倒闭、奴隶解放,引发了棉花的第三次革命。因为支撑棉花第二春的两大支出都崩塌了。一是美国种棉花的奴隶解放了,大家搞点自留地种点粮事够吃就行了。即便依然种棉花,那也是自己种、自己收、自己织布,成为自耕农。所以种植园在失去了大量劳动力之后,美国原棉产量自然是断崖式下跌。

而欧洲那边,一开始资本家非常紧张,他们不确定这些被解放的奴隶什么时候可以重新回去种棉花,于是想了很多阴招。政府配合资本家颁布法令将土地国有化,并规定各种规则,找各种理由,把刚解放的奴隶投入监狱,比如规定流浪违法。

而这些监狱则由新发明的监狱公司管理,转手再把囚犯租赁出去,重新回到地里种棉花。但是无论怎么折腾,美国的棉花产量和以前相比依然不可同日而语,于是欧洲的棉纺织工厂大量倒闭,工人失业。

我们前面说过,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不断壮大,导致工厂倒闭之后大量工人失业,进而引发游行示威,甚至暴动。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工人发生暴动,无非就是争取生存的权利。不仅仅是那些失去工作的人争取权利,仍在工作的人也在争取权利,他们争取的是更好的工作条件,更短的工作时间和更高的劳动报酬。

就这样,棉花的两大支柱都动摇了,资本家们为了稳住生产环境和足够的生产工人,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的妥协。工作时间从18小时变成16小时,从16小时变成14小时,从14小时变成10小时,最后终于将8小时写进法律,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工作制。

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家、工人、农民以及政治家之间,进行了一个漫长的拉锯战,其结果就是棉花的去中心化。

当全世界都极度依赖同一个棉花产地时,市场就会存在巨大的波动,迟早会会问题,因此去中心化就是必然的结果。

 

棉花的去中心化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新的竞争对手不断涌入。当棉花市场不断扩大,人们对于纺织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不仅仅是美国、印度和古代中国,还有很多新的国家加入了生产原棉的队伍中。比如埃及、巴西、阿根廷、苏联和西非,尤其是苏联,他们用国家意志去种棉花,并迅速形成产量。

二是深耕原有的供应商。印度是最早的欧洲供应商,但印度出口的棉花并不多,主要是附加值更高的纺织品布料。于是,英国商人砍掉了所有的中间商,直接去印度乡间收棉花。为此,他们甚至不惜大兴土木,将铁路和公路直接修到了印度的村子里。这就导致原本一度是棉纺织品中心的印度开始萎缩,因为他们自己收不到棉花了。

棉花帝国的去中心化,催生了全球资本主义的形成。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全球范围内调配原料,全球范围内销售产品,棉花产品是第一个。

二战之后,世界格局重新洗牌,而棉花的生产中心也重新回到了亚洲。因为这个时候,新中国成立了,印度也逐渐独立,人们可以自主贸易,自己进行控制,自己制定计划生产、组织劳动力、组织生产、控制销售、控制关税等等,也就是说亚洲拿回了最早属于他们的棉花生产自主权。

而反观我们前文提到的英国利物浦的棉花交易中心,则在1963年进行了拍卖。这个曾经在全球棉花市场叱咤风云,触角遍及世界每个角落的庞然大物被彻底肢解,桌子椅子柜子,全部进行了拍卖处理。这也意味着,欧洲彻底失去了对棉花市场的主导,而中国则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棉纺织品的生产制造国。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主导了这个市场,因为真正的大头利润并不在生产端,而是在品牌端。我们熟悉的那些服装大牌才是真正赚钱的人,生产商赚的只是微薄的苦力钱。

到了现在,随着各种新材料的服装不断推陈出新,可是大家还是钟情于纯棉制品,尤其是咱们的新疆棉花,因此棉花依然大有可为。

好啦,关于棉花的故事,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赞关注支持,我们下期不见不散,谢谢大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