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基准分析方法的运用(如何深度分析对手数据)

商场如战场,狙击对手是头等大事。狙击对手中,信息情报是关键。对手布了什么局,用了什么招,找了什么人,在哪里发力,如果我方都不清楚,则如同“盲打”。

 

搜集情报谁去搜集?怎么搜集?财务在其中如何联动发力?今天我们来谈谈通过对手公布的财报,财务出击的方法与步骤。

 

基准分析即对标分析,也称标杆管理(benchmarking),是比较企业和竞争对手的业绩,包括单个或多个具体活动,系统或过程的比较,以明确自己在竞争对手中的排名地位和差距,加强管理改进,提高竞争力。

分析的目的是解决问题

 

X公司是一家大型制造业公司,小张在X公司财务部做财务分析工作。

 

最近X公司在做五年战略规划,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优化战略决策,战略部牵头了对标分析工作,财务部配合。

 

财务部王总把这项工作交给了小张,小张花了一天时间做了以下分析。(A公司是行业龙头老大,X公司收入规模与B公司相当)

 

小张兴奋地向财务部王总汇报:“王总,分析结果出来了。“

 

1.业务发展

 

尽管X公司收入增长率和净利增长率较高,但收入、利润、净资产质量不佳;原因是今年新签合同较少导致预收款少,同时应收账款回笼较慢,导致经营性现金流较差。

 

2.成本管控

 

X公司毛利率,其他收益率拉低了净利率;

 

毛利率低一方面是占收入比高达40%的甲产品毛利率在可比公司中较低,低于行业平均1%;另一方面是毛利率较高的丙产品占总收入的比例5%,而A公司、B公司该比例分别为10%,8%。

 

3.营运效率

 

X公司应收账款周转较慢,主要是应收账款中的短期合同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达8%,高于A公司的6%,B公司的5%;

 

4.可持续发展

 

公司新签合同较少,而C公司发展强劲已达到XX亿元,如果C公司的新签合同在20XX年均转化为销售,可能在20XX年进入第一梯队。”

 

王总皱了皱眉:“所有指标都列在一张表上比较直观,但对标分析的工作如果到此为止,那就仅仅停留在了表层。

 

分析的目的不仅是发现问题,这只是第一步,发现了之后要解决问题,至少要为解决问题提供有效的参考,这才是对标分析在经营管理中的价值。

 

可以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打开分析,而不只是停留于指标的计算。”

 

以下以毛利率和研发费用分析为例,展示对标分析应该怎么做。

 

解剖对手,寻找降本突破口

 

王总:你觉得毛利率怎么分析?

 

小张脱口而出:通过报告附注可以看各家公司每块业务收入的构成差异,每块业务的毛利差异。

 

X公司甲产品的毛利低,是售价低还是成本高。成本中是物料高,还是人工高,制造费用高。

经过一顿猛如虎的excel操作,将各家公司毛利率的计算保持在同一口径上,小张发现,X公司甲产品毛利率低,主要是成本中的物料成本偏高,物料成本占售价的比例达75%,高于可比公司1%。由于B公司甲产品的毛利率是最高的,小张对B公司和X公司甲产品展开了分析。

 

王总:甲产品各部件成本占售价的比例不够直观,可以把金额列出来,X公司各部件成本比B公司高多少。

 

每一种部件的生产模式是自研生产,代工贴牌,还是直接找供应商采购的;B公司和X公司的各部件技术路线是否一样;B公司的物料成本比X公司低,是物料重量低,还是吨单价低。

 

小张分析了部件(1)-(6)的成本,发现这六大部件占据了甲产品80%以上的成本。X公司单台甲产品物料成本比B公司高100万元,主要是构成的六种部件比B公司高145万元。

X公司和B公司部件(1)均为外购,X公司的重量比B公司高5%,但X公司的吨单价比B公司高25%。

 

通过向技术工程师,采购经理,销售经理了解,发现设计环节和商务谈判环节都有改善空间,找到了以下降本路径:

 

技术方面,研发该部件时让供应商充分参与,吸引设计上的降本创意,毕竟产品成本的70%-80%都是在开发设计阶段决定的,设计决定了该产品成本的先天特性;

 

商务方面,一是提前锁定大宗商品价格;二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发起设立材料网,与同行组团采购,用别人的量降我的本,合作共赢;三是加大付款条件折扣使用力度,在资金富余的情况下减少承兑比例,准时付款,让供应商在价格上折让。

 

具体执行时,技术方面

 

让供应商充分参与设计上的降本创意,已优化产品设计制度体系流程中,甲产品的部件(1)由技术工程师设立了技术降本项,采购、销售、物流、财务等联合评审,通过在不影响性能的情况下去除某冗余物料,实现了减重2%,单台甲产品部件(1)实现降本5万元。

 

商务方面:

 

a)与供应商Q签订了锁定成本的战略合作协议,但毕竟比可比公司慢了半拍,锁定的价格是偏高的;

 

b)与同行组团采购,这个行动项就被采购部赵经理吐槽太理想,原因一是需要上级公司管理层的支持,二是需要配备完备的信息化系统以支持组团采购巨大的数据量,三是需要建立健全组团采购管理制度,对采购全过程进行监督;

 

c) 加大付款条件折扣使用力度,部件(1)的供应商P和供应商Q都是大国企,资金富余,所以这点行不通。但这段时间小张已深入采购部内部,并且凭借自己从隔壁资金组掌握到的各家供应商的情况,得知其他部件的五家供应商资金链并不稳健,让采购部负责这些部件的策略采购与供应商谈谈减少承兑比例,准时付款,让供应商在价格上折让,合作共赢。最终真有三家谈妥达成共识,共实现了30万元降本。

 

看着做对标取得的成绩和不尽如人意的结果,小张既开心又挫败。

 

王总:取得了这些成绩已经不错了。组团采购不是某个部门就能决定的,需要集体决策,量化这件事的收益和风险。采购说的话,听听就可以了。

 

目前在做的是X公司和B公司就单台甲产品物料成本的对比。研究毛利率,更长远的视角,可以看A公司、B公司、C公司、X公司同类产品近三年毛利率的趋势变化,X公司的变化趋势是否与可比公司一致。

 

另外,上游供应商在我们毛利率向好的时候,毛利率在上升还是下降;下游客户在我们毛利率向好的时候,毛利率在上升还是下降;进一步地,分析供应链上是否有整合的空间。

 

研发不仅看费用,更看成果和效能

 

王总:X公司的研发费用率在可比公司中较高,你认为可以怎么分析?

 

小张:可比公司都披露了研发费用的构成明细,可以分析明细构成占比,每项费用占收入的比例。

 

王总:那如果要分析研发的效能呢?

 

小张卡顿了。他回到座位上仔细研读了各家公司报告,发现有些公司有披露报告期新增发明专利申请与授予数,研发人员人数,于是做了以下分析:

 

注:百万研发薪酬新增发明专利申请数=新增发明专利申请数/研发费用中的职工薪酬(百万元),百万研发薪酬新增发明专利授予数=新增发明专利授予数/研发费用中的职工薪酬(百万元)

 

注:技术人员人均人工成本=研发费用中的职工薪酬/技术人员平均人数;

 

小张:从研发成果来看,X公司新增发明专利申请数和授予数均低于A公司和B公司,X公司百万研发薪酬新增发明专利授予数低于B公司40%,单位研发投入的产出较少。这些与X公司技术人员较高的人均人工成本是不匹配的。

 

王总:研发成果,除了看发明专利申请数与授予数,还有其他指标可参考吗?做对标需要有较多的延展视角,三张报表项目之间的勾稽关系。现在看研发费用,不能只盯着利润表“研发费用”一个项目,其他项目跟研发是否有关系;跟资产负债表某些项目是什么样的联动关系?

 

小张发现,利润表“其他收益”项目中有一部分是研发活动的政府补助,于是把这块择了出来,并计算了每个项目的政府补助余额。可比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无形资产”有披露专利及专有技术、土地、特许经营权等明细,把无形资产中各分项的金额和构成画了出来。

 

小张暗自窃喜,我的数据会说话:王总,图形就能说明问题了。

 

从研发成果来看,X公司新增发明专利授予数和百万研发薪酬新增发明专利授予数较低;从与政府的合作收益来看,X公司与政府的合作收益比A公司、B公司分别低85%,40%,单位研发投入获取的政府补助较少。

 

这些与X公司技术人员较高的人均人工成本是不匹配的,所以…额…所以X公司是否要考虑技术人员降薪或裁员?

 

王总:直接根据这个分析结果得出降薪或裁员的结论太过武断。可以看下A公司和B公司政府补助是产品研发项目还是技术研发项目?人工成本这块,你看一下每家公司销售、管理的人均人工成本,把结论和数据底稿发给HR的李总。

 

小张从王总办公室出来,投入了人均人工成本的计算。这不比较还好,一比较吓一跳。

 

A公司的管理人员人均人工成本特别高;C公司的管理特别低,销售特别高,销售人员人均人工成本是管理的4.3倍。

 

发给HR李总没多久,就接到了人事小钱的电话,小张和小钱坐在一起讨论了数据来源,发现两个问题。

 

一是各地平均工资水平不一样,上海的平均工资水平是不能跟内蒙比的,需要根据各家公司所在地工资水平对人工成本折合到同一口径;

 

二是A公司、B公司、C公司披露的报告中的人数,只是母公司及主要子公司在职员工人人数(如下表1),而非所有合同工人数,“主要子公司”就留下了很大操作空间,可比公司可以自己判断哪些是主要子公司。小张将困惑跟王总一一道来。

 

表1 某上市公司披露的员工情况

 

王总:人员效能分析就留给HR分析了,他们可以获得数据源对人员的效能做趋势分析和对标分析,根据分析出来的数据结果做决策。

 

点,可能是三人工作两人做;线,可能共享用工;面,可能中台化模板化;体,可能是灵活用工平台了。前面的毛利率分析也一样,点,寻源比价;线,组团采购;面,更改技术设计;体,设定标准,整合产业链和供应链。

 

小张:这简直就是思维的破局,点,线,面,体,每一步创造的价值与前面一步相比都是指数级上升的。

 

王总:是的。这做对标,一步到达“体”的应用是不可能的,先把点和线的做好。先有一个总体的概述,再就某几个点不断地深挖。

 

某些指标,不仅要看当年的,也要分析最近几年的趋势变化,这两块分开来分析;不仅关注比率等相对值,也要看金额数量人均等绝对值。去战略部看下他们的分析进展,数据化分析现状,一步一步来,找到最适合X公司的方式。

 

小张不禁想到之前看到的一个插图information-insight-impact,从整体性的角度看待对标,把眼前琐碎的碎片信息information和其他碎片联系起来。

 

当更多碎片被逐一拼接起来时,会有一些洞见insight;当到达“体”的应用,通过生态的打造,在已有的面上扩大竞争力,树立行业壁垒,这就是影响力impact了。

财务要做企业信息官

 

1. 财务面对的不只是报表报告,还有我们的真正用户——经营者和管理者。

 

价值的体现,关键在于对业务目标和模式的理解,将发现的问题进行量化,拆解到不能再拆解为止定位问题,并与业务一起讨论,探知数字背后的规则或不规则的业务故事,找到突破点。

 

关注给到业务的信息是不是他们真实需要的信息,他们是如何运用的,是否有成功落地执行;如有成功落地是如何落地的,没有成功是哪里不成功,遇到了什么卡点,财务可以提供什么支持。

 

2. 做对标,并不是只研究行业最佳实践。

 

有的公司毛利率高,但净利率并不高,可以分析最近几年净利率的趋势,是一直都低,还是只是当年低,与行业趋势是否一致;如果某项费用高,最近这家公司有什么新动向是否在布局新业务。

 

对竞争对手有全方位的了解,避免选择偏见。

 

3. 做对标,是为业务赋能的一种途径,站在后天看昨天,决定今天要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布局思维。

 

可比公司公开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如年报和招股说明书,业绩展示材料,公司财报电话会议实录,券商研报,行业新闻等)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需要跟业务人员同频对话,跟着业务同事出差拜访客户和供应商,参加行业展会,了解宏观(宏观经济背景)、中观(行业空间与天花板、行业所处阶段、竞争格局)、微观(公司商业模式及护城河、股权结构和核心运营团队、战略是否有重大调整或新开业务线,业务和产品)。

 

如有条件,找到不同角度的相关方进行交叉验证。整合多方面的信息,看到全局的概率会大一些,可能挖到本质问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