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市场失灵理论分析论文(市场失灵与市场失灵理论的失灵)

一、市场失灵的必然性和持久广泛性:对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思考

(一)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派

新古典自由主义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哲学家鲁吉耶在1938年的一次研讨会上提出,以自由市场作为根本理念,以消极自由作为哲学基础,以凯恩斯主义的批判者的身份登上学术舞台,致力于复兴和发展古典自由主义传统。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米尔顿•弗里德曼、路德维希•米塞斯等都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

新古典自由主义内部也出现了对于市场本质的不同路径的阐述,我们将其称之为芝加哥学派和新奥地利学派。芝加哥学派以均衡理论论证市场的优越性,而新奥地利学派从不确定性着手阐释市场的完美。但是,两个学派对于有限政府的观点始终保持一致。甚至在上个世纪70年代,新古典自由主义思潮兴起之时,他们就不断否定市场失灵的存在。尽管在当下,他们也多多少少承认市场失灵确有可能发生,但仍然否定市场失灵的持久性和广泛性,只强调深化市场来解决问题。

(二)市场失灵的必然性和持久广泛性

新古典自由主义将市场看作一个信息收集和传播的机制,可以统合分散的市场信息,并以价格信号来反映和调整市场中的个体行为,并以此自豪地宣称“交给市场吧”。但是我们若仔细拷问,便不难发现其中的谬误。

首先,市场价格真的能够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吗?影响市场中商品的价格的因素非常复杂,例如,居于垄断地位的厂家并不一定提供更为优质的产品,以追逐利益为原则的企业并不一定会生产更高效用的商品。

其次,市场机制真的能够供应所有产品吗?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物品、服务、资源只具有某一性质,而更多的情况则是同时兼具公共性和私人性。吸毒即具有极强的负外部性,因此不能放任市场机制肆意售卖购买毒品,否则将有更多市场群体受到毒品带来的损害。

再次,市场信息实则并不对称。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我们也可以明显发现,即便信息获取、收集、传播、检验的效率极大增强,我们也无法获得对事物的真切感知,更无法获得更多真实有效的信息。同理,企业也无法保证信息获取的准确性,更可以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向消费者兜售劣质产品。总之,一方面,市场主体无法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真实可靠的信息,这将阻碍市场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在信息频繁更迭的当代,消费者辨别商品好坏反而更加困难,企业通过偷鸡摸狗的形式攫取巨大利润相对更加方便。换言之,只要无法做到信息的完全有效且真实的沟通,市场机制就总是会产生失灵现象。

最后,人的缺陷的存在是市场运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变量。人的辨识度是有限的,欲望、利益、经济条件、物质基础、手段等都具有强烈的可塑性,面对市场上式样繁多、琳琅满目的商品,人们真的能够得益于市场深化的福利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吗?施瓦茨的选择悖论[1]已然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市场的深化难道不也会带来其他的问题吗?贫富差距难道还不够巨大吗?

在市场之中,每一个人都不必顾及对方的民族、性别、国别、信仰,甚至拥有最冷冰冰的面孔,也依然可以完成交易,市场主体只对自身利益做出理性追求。然而,这种理性不仅无法激励我们考虑充分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反而会破坏市场交易的伦理基础。由此,机会主义大行其道,而所谓的诚实、守信等美德,更多的是以宗教信仰以及历史积淀为基础的。若是缺失这部分信仰与历史积淀,那么市场机制无法必然带来诚实守信的美德,从而诚实守信的美德也无法成为市场机制运作的伦理地基。基于成本收益的核算,功利性和工具性行为将破坏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也将引导部分市场主体走向“唯钱是图”的邪路,触发供给失衡,带来不必要的灾难。总之,只要这种道德限制永远存在,那么市场机制无论如何深化,也无法逃避这一现实。

市场交易

二、市场失灵理论的失灵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市场失灵具有必然性和广泛持久性,即市场失灵几乎无法避免且一经产生便持久、广泛。但是市场失灵理论对市场失灵的解释真的足够完善吗?李俊生等便给出了较为完善的总结[2]。

首先,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过于理想化。福利经济学假设政府在市场中的行为总是公平和道德的。然而,在实践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政府权力的介入实则很容易侵害个人的财产权,有时还会建立无效的产权制度。换言之,政府的政治过程的复杂性很难发挥其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中的作用。

其次,市场失灵理论中用以评判效率的重要标准就是帕累托最优。然而,帕累托最优实际上主要用于分析静态市场现象,而几乎无法有效地衡量动态市场现象。在现实情况下,任何一种政策和分配方案都几乎无法同时满足所有人的偏好,任何一种方案都会有人不满意,从而帕累托改进也无法替代帕累托最优。并且帕累托最优也有可能成为导致市场失灵的要素之一。

此外,市场失灵理论将垄断纳入了市场失灵的范围,但这可能会误导政府的财政政策。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失灵理论对市场失灵范围的判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市场失灵理论认为自由流动的资源一旦被垄断机构所阻碍,那么它的价格就可以得到操控,导致市场机制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进而出现市场失灵的问题。但是,垄断实则也具有着刺激投资和鼓励创新的作用,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便有部分学者认为适度的垄断比自由竞争更利于资源配置。再比如,专利实则也是一种垄断,但是它可以激励人们去发明创造,从而促进人们的福祉。

最后,市场失灵理论可能无法成为解决市场失灵的手段。即便市场运行并未达到最优效果,那也并不意味着政府对于市场的干预就可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政府失灵在其中也将成为重要的变量。

三、未竟的事业:对市场失灵的继续探索

通过以上简要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价格反馈的非充分性、产品性质的复杂性、信息的非对称性和人的性质本身都具有持久性和广泛性,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内都无法消除,也几乎不可能消除。因之,以此四大因素作为市场失灵的诱导因子,就导致市场失灵的必然性、持久性和广泛性。哈耶克曾称计划经济是“致命的自负”[3],那么,在当今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盛行的客观大背景下,对于自由市场的追求不过也是一种自负的表现,更是受意识形态支配下的自缚。我们应当避免陷入“唯市场论”的“理性的自负”中。同时,市场失灵也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甚至灾难。因此,对市场失灵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解释便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市场失灵理论也无法对市场失灵做出切实有效的分析和预测。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都缺少理论上的解决方案。因此,在当下的实践过程中,应当注意两者的合理结合,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决警惕片面强调市场或政府的行为。

以上只是小编对于市场失灵问题和主题的些许浅薄思考,对于其中的更深层的逻辑还需要加以审视,这一工作或许只能在未来完成。总而言之,公共财政及其理论最终都应当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导向,不断解决旧问题,发现新问题,不失一种实践性和对现实的人的关怀。

 

参考文献:

[1][美]巴里•施瓦茨.《选择的悖论:用心理学解读人的经济行为》,梁嘉歆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

[2]李俊生,姚东旻.财政学需要什么样的理论基础?——兼评市场失灵理论的“失灵”[J].经济研究,2018,53(09):20-36.

[3][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致命的自负:社会主义的谬误》,冯克利,胡晋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