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资源要素投入(提高经济效益的手段)

任何战略的实施都是以耗用资源为代价的,而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资源具有稀缺性特征,这种特征决定企业必须像市场一样,在内部通过一定机制慎重权衡和合理配置资源。全面预算管理必须一把手挂帅的原因就在于需要协调各种资源在不同部门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

《指导意见》要求企业应建立高效的资源配置机制,实现全面预算与企业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紧密衔接。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对此,我们可以从“整体战略制定”和“局部资源博弈”两个层面来思考。一方面,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制定必须根据市场的动态发展趋势,同时参考和借鉴以往资源配置情况,对未来发展需求进行科学预测并制定相应的预算方案。在此过程中,企业可充分借助全面预算管理实施过程中积累的财务与非财务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数据分析技术,做出更加科学的预测,降低决策风险;

另一方面,在整体战略目标确定的情况下,预算的分解就成了企业内部局部资源的博弈。通常全面预算在编制与调整过程中不同部门间的协商,就是对整体有限的资源在局部进行协调与分配的过程。其次,全面预算管理内涵与全要素生产率内涵高度契合,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际上就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一方面,全面预算管理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管理范畴基本一致。对全面预算管理而言,需要实现优化配置的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等各项资源,这类资源都可以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经营过程当中,进而产生相应的价值;对全要素生产率而言,全要素生产率的“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和资本要素两项,主要是指投入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人力资源支出和资本支出。

可见,二者在管理对象和范畴上基本一致;另一方面,全面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点内容也存在高度一致性。全面预算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价值最大化主要通过两种路径实现,一是把握资源分配方向,通俗来说就是最大限度地将资源投入到最需要、最能产生价值的地方;二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尽可能地以最少的资源消耗产生最大的效益,即单位资源产出最大。以上两个方面正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既要在资源要素投入的结构上实现配置优化和科学分配,又要提高单位要素的生产利用效率。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实践的角度还是理论的角度分析,全面预算管理都是企业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重要手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