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均人工成本
1. 人均人工成本
流动资产周转率是分析流动资产周转情况的一个综合指标,流动资产周转的快,可以节约资金,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今天我们来详细讲解流动资产周转率及其计算方式分析。
关注公众号:学会计有方法(公众号ID:cykuaijicom),175个实用财务表格+财务各岗位工作流程详解+财务培训资料+全行业财务管理制度范本+五大类财务报表模板大全,关注公众号“学会计有方法”,回复“999”,全部拿到手!
一、什么是流动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指企业一定时期内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同平均流动资产总额的比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是评价企业资产利用率的另一重要指标。
二、流动资产周转率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流动资产周转率(次)=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流动资产总额X100%
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是指企业当期销售产品、商品、提供劳务等主要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减去折扣与折让后的数额。
平均流动资产总额是指企业流动资产总额的年初数与年末数的平均值。数值取自企业《资产负债表》。
平均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资产年初数+流动资产年末数)/2
三、流动资产周转率的表示方法
流动资产周转率的两种表示方法:
1、 一定时期流动资产周转次数,计算公式为:
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流动资产周转额(产品销售收入)/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2、 流动资产周转一次所需天数,计算公式为:
流动资产周转天数=流动资产平均余额*计算期天数/流动资产周转额(产品销售收入) [2]
在一定时期内,流动资产周转次数越多,表明以相同的流动资产完成的周转额越多,流动资产利用的效果越好。流动资产周转率用周转天数表示时,周转一次所需要的天数越少,表明流动资产在经历生产和销售各阶段时占用的时间越短,周转越快。生产经营任何一个环节上的工作得到改善,都会反映到周转天数的缩短上来。按天数表示的流动资产周转率能更直接地反映生产经营状况的改善,便于比较不同时期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应用较为普遍。
四、流动资产周转率的经济意义
流动资产周转率反映了企业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是从企业全部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流动资产角度对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揭示音响企业资产质量的主要因素。要实现该指标的良性变动,应以主营业务收入增幅高于流动资产增幅做保证。通过该指标的对比分析,可以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充分有效地利用流动资产,如降低成本、调动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用于短期投资创造收益等,还可以促进企业采取措施扩大销售,提高流动资产的综合使用效率。一般情况下,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流动资产周转速度越快,利用越好。在较快的周转速度下,流动资产会相对节约,相当于流动资产投入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周转速度慢,则需要补充流动资金参加周转,会形成资金浪费,降低企业盈利能力。
人均人工成本表示用人单位雇用一名职工所要支出的平均人工费用水平。这一指标可以用于一个企业,也可以用于一个行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工成本水平。即行业平均人工成本或社会平均人工成本。国际劳工组织统计发表的各国人工成本指标,就是按行业分类的平均人工成本额。
计算公式为:
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人均人工成本=同期同口径职工人数
通过这一公式,可以分析企业间人工成本的结构差异,对各自竞争潜力和用工效率产生的影响,为调整人工成本使用方向和提高使用效益提供参照。
2. 人工成本指数
(人均)人工成本指数,可以反映企业人工成本在不同投向上的变化、权衡其利弊得失、进而按照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竞争需要,规划今后人工成本的重点投向。
计算公式为:
(人均)人工成本指数=本期(人均)人工成本额-上期(人均)人工成本额 ×100%/上期(人均)人工成本额
二、人工成本比重
企业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是企业、行业、国家间商业竞争的重要指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竞争主要是质量和价格的竞争,其中价格的竞争主要是成本费用的竞争,而成本费用的竞争又主要是人工成本的竞争。所以,一些有经营意识的企业家都把人工成本占总成本费用的比重作为决定企业盈亏的主要指标来抓。行业和地区也是如此。
计算公式为:
(总成本中)人工成本比重=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成本费用总额×100%
三、劳动分配率
劳动分配率是企业人工成本占企业增加值的比重,增值是由折旧、税收净额、企业利润、劳动者收入等四部分组成。其计算公式为:
劳动分配率=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增加值总额×100%
劳动分配率指标一般只能在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进行分析比较,或对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进行比较。
劳动分配率这一指标的弱点是增加值统计的难度比较大。现在折旧率的主动权由企业自己掌握,所以它只能作为辅助分析指标使用。
四、人事费用率
人事费用率是企业人工成本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
人事费用率=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销售(经营)收入总额 ×100%
人事费用率是反映人工成本效益的相对指标,它的倒数表明每投入一个单位的人工成本能够实现多少销售收入。但是,销售收入中包含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受企业有机构成,产品的结构影响很大,用于横向比较不如劳动分配率能说明问题。
劳动分配率和人事费用率存在共同的缺陷,一是两者都是价值指标,受价格涨落干扰较大,影响纵向比较的直观性(除非使用不变价格)。二是都是相对指标,不能反映企业工资和福利的分配水平,不能在劳动力市场上显示其竞争力。因此,企业应加强人工成本的管理和控制,重视人工成本的核算 ,将各个指标加以组合,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核算,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全面掌握人工成本的过去和现状,比较其投入和产出,规划好本企业的人工成本战略。
五、人工成本利润率
人工成本管理是为了强化宏观工资分配调控,也是为了刺激企业生产和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让职工工资与企业经济效益同步增长。所以,需要一个人工成本与经济效益结合的相对指标,这就是人工成本的利润率。其计算公式为:
人工成本利润率= 一定时期内企业利润总额/同期企业人工成本总额×100%
对企业或企业主管部门来讲,人工成本利润率的变动趋势,基本可以说明企业经营状况环境的变动趋势。如果人工成本利润率下降就应分析其原因,如果由于产品卖不出去,就应赶快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如果是因为原材料涨价或人工成本过快增长,就应采取措施,努力降低物耗成本或人工成本。
六、人工成本系数
在社会平均人工成本费用的考核比较工作中,由于各地区、各行业的情况差别很大,仅用一两个指标是很难说明相互的人工成本利润关系及差距,所以可以借鉴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复合财务系数计算方法,采用人工成本系数作为不同企业、行业和地区的社会人工成本比较的参考标准。其计算公式为:
人工成本系数=(人工成本指数×相应权数)+(人工成本比重×相应权数)+(人事费用率×相应权数)+(劳动分配率×相应权数)
公式中:
(1)合成人工成本系数的主要构成是上述指标中的四个主要相对数指标。
(2)"相应权数"在综合测算基础上给定,权数之和等于1。
在同一地区或行业内,如果某一个企业的人工成本系数排位发生较大的变动,则说明该企业的整个经营质量状况一定发生了大变化;如果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或居高不下,则说明该企业经营状况一定出现了不可逆转的恶化。
七、总人工成本工资含量
总人工成本工资含量指标是人工成本结构指标,它说明工资成本占人工成本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
总人工成本工资含量=工资总额 ×100%/人工成本总额
总人工成本工资含量指标只能说明工资在人工成本中的结构比例关系的变化,企业应根据指标的变动,分析其中具体的结构性变动原因,并采取措施加以调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