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显示,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通胀高位运行,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需稳固,结构性通胀压力可能加大。但总的来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保持较强韧性,宏观政策调节工具丰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备诸多有利条件,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做好自己的事。
对此,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专题组负责人、首席分析师杨畅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货币政策报告对内外部形势的判断,“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需稳固”,奠定了货币政策的总体基调,一方面要考虑外部形势的变化,另一方面要为内部经济的修复提供支撑。
《报告》同时称,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抓好政策措施落实,着力稳就业稳物价,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
在业界看来,本次报告一个细节的变化是,在下一阶段政策思路部分淡化了稳增长,强调“着力稳就业稳物价”;对支持经济的表述也由前期的“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转向“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8月11日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随着5月以来疫情形势逐步好转,企业复工复产工作加速推动,加之在一揽子政策持续发力带动下,我国经济逐步企稳回升,经济恢复良好。但考虑疫情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且外部扰动、成本上升等因素也会对各类主体预期和信心带来影响,需要继续采取措施持续巩固当前经济恢复势头。”
杨畅认为,货币政策需要做好经济的助推器。结合内外部环境,货币政策的发力点,在于落实前期政策措施,在推动经济修复的同时,实现稳就业的目标。从这一角度上看,货币政策需要为经济的修复做好助力,为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发力,尤其是有效投资的扩张,营造更加良好的货币环境,为经济运行实现最好结果提供支撑。
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
在货币政策方面,《报告》称,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主动应对,提振信心,搞好跨周期调节,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更高质量的支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重点发力支持基础设施领域建设,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力争经济运行实现最好结果。
梁斯告诉记者,“当前经济仍然处于加速恢复阶段,预计下半年货币政策将继续维持稳健态势,在保持流动性维持合理充裕基础上,充分发挥政策性开发性工具的作用,同时鼓励金融机构稳定信贷投放,配合基建投资资金配套工作,并进一步引导实际贷款利率下降,确保企业融资需求得到满足和融资成本继续降低,以推动经济运行尽快回归正轨。同时,进一步多措并举纾困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和企业,帮助其渡过难关和加快恢复。”
中信证券还认为,《报告》强调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更加突出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再贷款可能是下一阶段央行重点使用的工具。
《报告》表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 突出金融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在这方面,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在7月13日举行的2022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也曾提到,总的来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同时,建立了“金融机构独立放贷、台账管理,人民银行事后报销、总量限额,相关部门明确用途、随机抽查”的工作机制,有利于激励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实现向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精准倾斜的效果。
对此,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认为,《报告》要求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合理适度、有进有退”,同时不再提“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类似以往,央行继续强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但更加强调把握合理适度,而不是在某个重点领域“用力过猛”、需要“有进有退”。
记者注意到,删除了“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上下波动”的表述,这是2020 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之后的首次。有统计显示,近年来,DR007 偏离7 天逆回购利率只有2 次时间,分别是2020 年初的武汉疫情时期和2022 年4 月以来的上海疫情时期。
中信证券认为,这里的市场利率指DR007,政策利率指7 天逆回购利率。《报告》在此时删除这一表述,可能意味着并不急于快速地将DR007 推升至7 天逆回购的水平,这一过程可能相对温和。
警惕结构性通胀压力
在物价上,本次报告对通胀关注较多,关注“新一轮猪肉价格上涨周期开启”,以及能源和原材料成本仍然较高,强调“警惕结构性通胀压力”,并关注输入性通胀压力,“警惕通胀反弹压力”。
《报告》指出,全年物价水平将保持总体稳定,但要警惕结构性通胀压力。
与此同时,《报告》还称,下一阶段,受消费需求复苏回暖、PPI 向 CPI 滞后传导、新一轮猪肉价格上涨周期开启、能源和原材料成本仍处高位等因素影响,国内结构性通胀压力可能加大,输入性通胀压力依然存在,预计下半年 CPI 涨幅将有所上行,中枢较上半年水平抬升,一些月份涨幅可能阶段性突破 3%,对此要密切关注,加强监测研判,警惕通胀反弹压力。
“近段时间以来,CPI涨幅进一步扩大主要是由于猪肉、蔬菜等食品价格影响,特别是疫情影响导致民众囤积、供应链受阻等因素是重要原因,因此主要是预防性需求上升以及供给受限导致CPI出现上涨,不是内生性的需求增加。”梁斯对记者表示,整体看,疫情的局部性影响仍然存在,CPI仍然存在一定的上行压力,这需要密切关注物价水平的变动,但当前的物价水平尚不会对货币政策带来掣肘,也不会影响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向,但对物价走势需要密切关注,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预防,避免对经济稳定运行带来干扰。
中金公司研报也认为,尽管央行关注通胀风险,但是通胀可能不会成为现实威胁。这是因为一是海外输入性通胀压力已经体现得较为充分,随着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尤其是PPI 从高位快速下行,PPI 向CPI 传导反而可能意味着CPI 会受到拖累向下;二是能繁母猪存栏量绝对规模较大,猪肉价格进一步上涨空间有限,猪肉对CPI 同比的进一步推升也相对受限;三是经济恢复偏慢而居民收入放缓,核心通胀持续偏弱。其实在过去出现结构性通胀时期,央行也会表达对通胀的关注,但是由于实体需求偏弱,实体很难出现广泛的物价上涨,央行或不会因此改变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
《报告》还表示,密切关注国内外通胀形势变化,不断夯实国内粮食稳产增产、能源市场平稳运行的有利条件,做好妥善应对,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杨畅对记者指出,《报告》提出“密切关注国内外通胀形势变化”,这意味着对于通胀变化或将采取相机抉择的做法,如果物价落在容忍范围内,政策重点仍将落在推动经济和就业修复的层面。但如果突破容忍范围,或将对调整货币政策形成驱动力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