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过度自信理论(对投资有哪些影响)

传统金融学认为,一个理性的投资者会根据当前的市场状态,基于理性判断做出投资决策。然而现实中,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往往是主观的、感性的,投资者的部分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会损害投资收益,我们将其描述为投资者的行为偏差。在《理性之外:偏差与修正》一书中,重点关注了权益基金投资者的行为偏差,通过调研的方式,描绘了当前我国权益基金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及其动因,一方面想要帮助投资者进一步认识自身,另一方面也希望找到投资者易于理解的提升投资能力的方法。

关于权益投资者的行为偏差,在行为金融学中我们可以找到相应的理论解释,比如“过度自信”就是其中一种。

 

什么是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是指人们高估自己对事物了解的一种现象。历史研究中,大家普遍认为过高的交易频率是过度自信的一个典型表征,它不但无法提升投资收益,反而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投资收益。书中通过调研问卷了解投资者的自我认知评价、实际知识水平以及投资收益情况,再对不同数据进行交叉分析,旨在验证权益基金投资领域是否存在过度自信行为,寻找过度自信的成因并尝试提出如何能避免和改善过度自信的方法。

 

权益基金投资者的过度自信

股票投资者中常见的过度自信是高估自己成功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例如选股能力、择时能力、准确和有效分析所掌握信息的能力。权益基金投资有别于股票投资,投资者选择投资权益基金,就是将选股、择时等需要专业能力的决策交给了基金经理,期待通过投资权益基金赚取超额回报。这样看来,基金投资者对权益资产投资的自信程度应该不如“亲自上阵”的股票投资者高。那么,权益基金投资者的过度自信从何体现呢?

 

1、过度自信体现在对投资能力的高估

问题一:你在多大程度上认同“我知道大部分散户很难跑赢大盘,但是我比他们表现好”这一观点?

结果显示,大部分权益基金投资者对自己的投资水平是自信的。在业绩表现方面,全市场投资者样本中的80%、天天基金投资者样本中的59%认为自己能够跑赢大盘,实现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如果实际情况与他们的判断一致,则说明这类人是有实力、有底气的自信,反之,则是过度自信。

想要知道实际跑赢大盘与否,只要将过去一年的实际收益率与大盘涨幅进行比较即可。由于受访的投资者多数选择沪深300作为大盘指数的代表,因此,我们选择沪深300全收益指数在考察期的涨幅作为对比对象。Wind 数据显示,2019年7月-2020年6月大盘收益为11.29%。为了降低比较难度,我们将实际投资收益在10%者认定为跑赢大盘,否则为跑输大盘。结果表明,在认为自己能跑赢大盘的投资者中,全市场投资者样本中只有43%、天天基金投资者本中有63%投资者正跑赢了大盘,说明我国权益基金投资者对自己的投资能力确实存在着过度自信。

 

2、过度自信体现在对认知能力的高估

问题二:您认为自己的金融/基金知识水平与中国投资者平均水平相比怎么样?

A.更高 B.更低 C.差不多 D.不确定

问卷一方面测试了投资者的金融和基金知识,以反映投资者的实际认知水平,另一方面也让投资者对自己的基金认知能力进行评估。

 

上图展示了认为自己的金融/基金认知水平高于平均水平的投资者的实际认知水平分布。在认为自己认知水平更高的投资者中,全市场有一半以上投资者的实际认知能力都被评估为“认知模糊”甚至“认知存在偏差”,“认知清晰”的只有约30%,这说明我国权益基金投资者对自身基金认知能力存在过度自信。

 

3、 过度自信体现在基金操作频率上的过度交易

当投资者过度自信自己的择时能力时,会为了追求波段操作频繁交易。然而,大多数投资者在波段操作中并不能踏准市场节奏。基金交易有成本,投资者的每一笔基金投资都要承担申购/认购费、赎回费等费用。只有当基金的持有收资超过交易成本时,这笔基金投资才获得了真正意义上正的投资收益。交易越频繁,承担的交易费用越多,实现正收益需要的基金涨幅越大。过度自信会损害基金投资收益,降低操作频率对投资收益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4、过度自信对投资的影响

过度自信使人忽视风险,导致过度交易。很多投资者做了不少交易,但没赚到什么钱。在不该买人的时间买入,在不该卖出的时间卖出,从而导致做得越多,亏得越多。频繁的买卖操作会增加手续费,也容易错失市场上涨的机会。

一般来说,基金在申购后7-30 天内赎回,会产生一笔0.5%-0.75%的赎回费,而多数投资者对此并不清楚或不敏感。试想,如果投资者在一年内,对单只基金的申赎操作超过10次且每次持有时间都少于30天,其回行为造成的费用损失将达到2.5%-3.75%,相当于一年银行理财的收益。

 

过度自信投资者的特点

根据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大概率过度自信的人,大部分在投资经验和基金认知两个方面存在典型的特征。

 

1、投资年限集中在3-5年

权益基金投资者的平均投资年限为5年左右,而大概率过度自信的投资者的投资年限略低于市场平均水平,主要集中在3-5年。这类投资者有一定的投资经验,但可能还未经历过一个完整的市场牛熊周期,牛市往往导致过度自信,而经历过熊市的投资者比没有经历过熊市的投资者更容易悲观。如果这类投资者在基金投资中赚到钱,他们往往把成功的原因归为自己的实力而非运气,并在这个过程中强化对个人能力的肯定,觉得自己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等,因而形成一定程度的过度自信。

 

2、基金认知程度有限

具体来说,存在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对简单金融基金知识的认知相对清晰,但对复杂、专业的金融基金知识的认知相对模糊。他们通常觉得自己有一定的投资经验,懂得较多,但实际上对很多东西都只是一知半解。

在真实的投资场景中。存在一些看似顺理成章,实则需要明辨的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会加重投资者的过度自信。例如,简单地把投资经验等同于投资能力,过于相信和依赖既往的投资经验,形成一定的投资惯性,不能依据当下的市场环境做出正确的投资判断;把自己在其他领域的教育背景和工作能力等同于投资能力,但金融投资领域的专业知识是其他知识储备无法替代的;相信仅仅通过对股票、基金的研究就可以获得超额信息,却忽略研究方法的正确性与研究能力的强弱。

 

如何更好地避免过度自信

1、持续系统地学习基金知识,提升基金认知水平

调研结果显示,过度自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投资者高估自己的认知水平,而受访者的总体认知偏差都比较明显,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学习正确的基金投资知识,并在投资实践中运用,不仅可以避免过度自信,还可以有效改善各类行为偏差。通过前述数据,可以发现,全市场投资者样本中有80%的人认为自己能够跑赢大盘,说明大众对大盘实际收益以及个人实际收益的认知不够清晰,存在较为普遍的过度自信。天天基金投资者样本的过度自信现象相对较弱,并且整体的基金认知水平更高,一定程度上表明提升基金认知水平有助于改善过度自信。

 

2、坚持“长期投资”理念

明明是赚钱的投资品种,为什么会出现投资者的基金投资收益不如市场平均收益的现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基金投资者的过度交易,未能坚持长期持有,把适合长期投资的基金当作短期投机工具。一个生动的例子是,访谈中有一位投资者表示,他的曾经获得最大盈利的基金是因为工作太忙,而疏于打理投资账户,没想到一年后翻看账户的时候却发现了巨大的惊喜。他还说,如果当时自己频繁查看账户,应该早就止盈卖出了。

坚持长期投资就是无条件地一直持有吗?事实上,长期投资法则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规则,不经筛选的基金如果表现不佳,长期持有亏损的基金便会形成处置效应。因此,长期投资也需要理性分析,以获得更好的投资收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