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号传递理论
劳动力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求职者拥有大量招聘者不具备的信息,求职者将受教育水平信息传递给招聘者,可以缓解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招聘者获取更多求职者能力信息,从而促使有效劳动契约达成。有学者进一步拓展了研究,他认为教育水平确实能够在劳动力市场中发挥信号传递作用。
并且教育信号的功用还存在职业异质性,即信号在劳动力生产力难以评价的职业中具有更重要的作用。有学者区分了教育信号的强筛选功能和弱筛选功能,强筛选功能认为教育只有信号传递功能,没有增加劳动力生产能力功能,弱筛选功能则认为教育兼具信号功能和增加劳动力生产能力功能。
借助一九七五年英国调查数据,有学者发现英国劳动力市场中,教育具有弱筛选功能。除了劳动力市场外,学界也聚焦分析了企业资本结构、股利政策和价格等的信号传递作用。有学者认为与外部投资者相比,管理层掌握了更多有关企业盈利能力的信息。
外部投资者只能依据管理层传递出来的信息判断企业预期价值进而做出投资决策,由于高负债率会增加企业破产风险进而影响管理层所获收益,所以只有管理层预期到企业未来会有良好绩效时才会采用高负债决策,因此,投资者认为高负债率是企业具有较高投资价值的可置信信号。
有学者基于信号传递理论首次分析了企业股利政策的信号传递作用,他认为企业管理层比外部投资了解更多企业经营信息,股利政策则是外部投资者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渠道,稳定增长股利政策会向外部投资者传递企业未来盈利能力优异的信号,从而提高企业市值,而不断下降股利政策则会产生反向效果。有学者首次将信号传递理论应用到产业组织领域,提出了著名的垄断限价模型。
在模型中他们假定市场潜在进入者不了解在位者的成本,而在位者的产品价格能够向市场潜在进入者传递自身成本信息。本文认为,竞争中立可以向资本市场释放民营企业资质良好的信号,增强民营企业融资能力、降低融资约束,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因此,信号传递理论是本文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二、寻租理论
寻租是经济主体为提高市场竞争力或获得超额收益,而寻求政府行政权力提供庇护以及便利的有关社会活动。寻租理论最早萌芽于对垄断福利损失的估算中,新古典理论模型对垄断造成的福利损失估计的比较小,远低于真实的福利损失水平。
有学者对此做了修正,他认为垄断所造成的福利损失要远大于以往估计,因为垄断者在获取垄断地位过程中会付出额外费用,即寻租成本。有学者则是首个提出“寻租”专业术语的学者,并在真真正意义上运用寻租理论探讨了国际贸易问题。
有学者分析发现,发展中国家因为存在政府限制进口行为而诱发了大量寻租活动,并且寻租活动造成了经济社会巨大资源浪费。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建议发展中国家应该通过减少政府对市场干预来抑制寻租活动产生,进而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以上两位学者的研究促成了寻租理论产生,并为寻租理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有学者同样将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作为寻租活动产生的重要诱因,他认为只要政府“制造资源短缺”,就会有人利用游说、疏通等多种方式说服政府给自己提供特殊优惠。为论证此观点,有学者引入政府发放营业执照规制出租车市场的案例,他认为政府发放营业执照会有三种寻租活动产生:
一是未得到营业执照进入市场的寻租活动;
二是未得到发放营业执照行政职位的寻租活动;
三是为得到营业执照拍卖收入再分配的寻租活动。有学者进一步扩展了寻租活动范围,他将各种寻租活动命名为直接非生产性寻利活动,将通过各种直接非生产性活动所实现的收益命名为直接非生产性收益,有学者同时将寻租活动归纳为4个类别:
第一类是政府为庇护本国经济,对本国进口商品以及外汇供给实施严格监管而造成的寻租活动;
第二类是社会利益集团为了赢得政府财政资金而进行的寻租活动;
第三类是为政府制定实施有利于各社会利益集团的法律政策而进行的寻租活动;第四类是为了躲避政府行政监管处罚而进行的寻租活动。
本文认为,在中国民营企业面临政府强规制的制度背景下,竞争中立能够通过放松政府规制方式减少民营企业高强度寻租活动,使民营企业将更多资源投放到生产性活动中,最终促使民营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寻租理论是本文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三、资源基础理论
有学者发表《企业资源基础观》代表资源基础理论真正进入人们视野。资源是“与企业紧密相连的半永久性财产”,任何能够被看作为企业竞争优势或者竞争劣势的有形以及无形要素都是企业的资源,比如资金、技术、商标、知识、职员、交易关系以及厂房设备等。
有学者认为企业长期盈利能力来自于外部产业自身吸引力不同,资源基础理论将企业内部资源视作企业获取持续盈利能力的主要来源。对于给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所具有的特征。
有学者认为企业战略性资源包括稀缺的资源、有价值的资源、不可被完全替代的资源以及不可被完全模仿的资源。有学者认为企业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中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是因为企业所蕴含的某些资源具有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被模仿性以及不可被替代性等关键特质。有学者认为战略性资源具有持久性、透明性、转移性和复制性等特点。
有学者在既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完全模仿性和组织性是战略性资源的主要特征,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被完全模仿性是战略性资源的基础特征,企业的组织性是战略性资源的高层次特征,组织性植根于企业的文化、业务流程等相对抽象的资源中,组织性资源可以对企业所拥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不同资源形成协同,帮助企业维持市场持续竞争力。
有学者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延伸了资源基础理论,他们在文章中首次提出了“核心能力”概念,并认为企业实质上是能力的集合,同时强调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能力,但不是企业所拥有的任何能力都能构成竞争优势,只有企业在实际生产运营过程中积淀的不容易被市场竞争对手模仿、并可以带来超额收益的核心能力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
在此基础上,有学者进一步提出动态能力理论,动态能力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企业如果想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制度环境,必须学会实时调整自己的资源和能力,以便使企业能够在既有的路径依赖和市场位势下,不断获取新的市场竞争优势。除了传统资源基础理论、核心能力理论以及动态能力理论外,资源基础理论的另一重要分支是企业知识理论。
有学者认为企业是知识和能力的载体,企业蕴藏的知识包括显性知识以及隐性知识两个类别,显性知识是能够被编码、记录、广泛传播的知识,隐性知识是很难用显性可视符号表征的知识,另外,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企业能够比市场更好地传递、组合、创造知识,并且蕴藏在企业或组织层次的集体知识或社会知识是企业获取持久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
归纳起来看,资源基础理论体系主要解释了“企业是什么”以及“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是什么”两个问题。分别从传统资源基础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和企业知识理论出发,企业可以看作是资源、能力、知识的集合,与之相对应,战略性特殊资源、核心能力/动态能力、集体知识/社会知识是企业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