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正在经历“调结构、促转型”的新常态。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具体数据,这也再次印证了这一轮新常态的起点就包括人口禀赋消退。当前,全球经济严重失衡,美国虽然丧失了全球生产体系和金融体系的绝对霸权,但仍占据着主动地位,近年来更是为了压制中国经济崛起而不断出台逆全球化、寻求强化局部联合的举措。而随着旧有的技术红利、后发国家劳动力红利等旧有红利消耗殆尽,全球经济增长势头放缓,全球贸易环境处于持续震荡。这些都意味着我国必须改善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产业发展水平,优化布局,尽快让本国产业适应全球供应链的发展需要,实现智能设备、自动化设备及系统、重要零部件的生产或技术本国化。
这些年来,无论是深圳、上海、杭州、宁波等城市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城市,还是武汉、长沙、郑州等中部地区城市,以及成都、重庆、西安等西部城市,还有沈阳、哈尔滨、大连等东北城市,在继续大力推进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求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以尽快转向高质量发展。
上海是我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排头兵,也是我国城市中在产业发展水平、科技创新和金融发展发育层次等方面,已经跻身全球一线的代表。上海市产业结构升级贯穿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至今的历程,其经验、教训以及探索得出的规律,值得国内其他城市学习、借鉴和研究。上海市改革开放初期,即20世纪80年代,主动重点发展轻工业,形成了一批较具特色的消费品工业以及产品品牌,尽管这些品牌在后来遭遇了一定程度的困境,却为上海工业的人才培养、品牌制造以及营销推广等都提供了经验和路径。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浦东开发,上海市迎来了经济高速增长,重点发展服务业和支柱产业,并开始确定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的功能定位,这一功能定位到后来陆续进行过微调,却没有大的调整。21世纪的头个10年,我国“入世”,上海市加快对外开放,并主动优化产业政策,放弃与江浙地区对制造业的争夺,转而发展高端生产、服务业,进一步完善了作为航运中心的地位。除此之外,这期间,上海市较好地部署发展了高新技术产业,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开始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技术人才。2010年至今,上海市以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出版的《新时代上海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研究》一书,深入分析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概念、标准,探讨了大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国际经验和规律,回溯了上海市产业结构升级的经验、教训和规律,并基于国际比较就提高上海可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以及相关的新兴产业提出了政策建议。
所评图书:
书名:《新时代上海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研究》
作者:黄佳金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4月
全书开篇就指出,产业结构升级不同于产业升级,后者关注的是单一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如何实现产业链上的地位跃升,即由低到高,但并不涉及对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其实,印度、南非等国的一些特定产业早已实现了产业升级,却没有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因而上述产业只能服务于、配套于欧洲和美国的相关产业链。产业结构升级主要指的是整个经济的产业结构,或是产业大类的产业结构如何优化提升。
书作者还指出,许多机构和学者沿用的根据一、二、三产业结构划分的方式有较大的局限性,因为第三产业的内容过于宽泛,业态的衡量也不尽科学,从数据来看,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并不能代表产业结构升级。比如我国的主要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之中。深圳的服务业比重不足六成,而北京的服务业比重超过了八成(均为2018年数据),但这一数据与城市居民富裕程度、地方政府财力无关。甚至而言,深圳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还落后于乌鲁木齐、海口、呼和浩特、太原、兰州、西安等城市。
《新时代上海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研究》提出了衡量产业结构升级的新标准,那就是依据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和国际竞争优势理论,将经济分为可贸易部门和不可贸易部门,以可贸易部门生产力水平以及国际竞争力来衡量产业结构升级。为什么专门要强调国际竞争力?因为可贸易品如房地产业,虽然产值高,却不能代表一个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在超过一定边际水平后甚至可能拖累城市的后续成长。可贸易产业主要涵盖,农林牧副业,采矿和采石业,制造业,运输与存储业,通信信息产业,金融和保险业,专业、科学和技术业,艺术、娱乐和文娱业。书中以美国和欧洲国家对可贸易产业提高国家与城市竞争力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基于此,上海市已经进行的产业结构升级,成功降低了低技术制造业以及重化工业,在21世纪初以来已经较好地推动了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尤其是与浙江、江苏以及安徽、江西等邻近省份建立起了密切协作关系。但这本书也指出,上海市的高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包括仪器仪表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并不高,这凸显出上海市相关产业在关键技术上仍然高度依赖于外资企业。而且,上海在加速淘汰中技术产业、低技术产业过程中,引进布局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因外资主导,目前的本地化技术能力还不能完全令人满意。这也是国内其他城市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和教训。
书中分析了韩国、日本、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普遍规律指出,指出大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要重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优化对资源的配置功能;在降低制造业比重过程中要注意到制造业实现就业、协同制造服务业的社会和经济功能;要创新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制度、环境和政策。
《新时代上海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研究》这本书提出,上海市要提高国际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引领中国其他地区和城市发展的功能,应当更加重视技术、人才、数据等生产要素水平的提高,这其中要注重可贸易产业人才资本积累,加快推动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从近年来国内大城市围绕高水平技术人才的“引才”大战情况来看,西安、成都、重庆、武汉等中西部城市也应进一步重视人才等关键性的、稀缺性的生产要素的培育和引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