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行为金融学7个经典理论(影响投资行为偏差的六大金融理论)

大海理财工作室:快乐理财,轻松赚钱,专注普及实战理财知识。

理财市场是由千千万万个人组成的,因此研究理财更多的是研究人性,具体的理财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研究、分析来得到提高。

人性复杂让理财市场充满各种挑战和诱惑,稍微不注意就容易掉进坑里,因此,在学习相关理财方法之前,非常有必要研究研究我们自己,通过经典的金融行为学理论看看我们经常会出现的认知偏差。

 

1,杠杆理论

很多人觉得,借钱的人是因为自己没钱才会去借钱。但,你会发现,很多富人,即使自己有钱,很多时候,比如买房的时候,也还是会去借钱。这是为什么呢?

很多人都知道,通货膨胀是我们财富的杀手。比如30年前,拥有1万元会被称为万元户。在30年前万元户就跟现在的百万富翁差不多。

30年前的1万元可以买很多东西,但现在的1万元就买不了什么东西了。这就是通货膨胀带来的购买力下降。

 

但是你知道吗?如果你借钱,通货膨胀就是你的朋友。比如30年前,你欠1万元,那绝对叫债务缠身了,但是,如果你当时的借款期限是30年,而30年后的今天,1万元的债务根本就算不了什么。也就是说,通货膨胀在让你的财富贬值的同时,也让你的债务贬值。所以,从负债的角度来说,通货膨胀是你的朋友。

借钱买东西被叫做使用“财务杠杆”。《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淸崎说过“杠杆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既可以为你带来好处,也可以为你带来灾难。”

如果你通过分析、计算,确保负债可以为你创造更多的收益,并且负债金额在还款能力范围内,这种债务叫做“良性债务”。如果你随意借钱,导致自己的生活水平被影响,甚至最终资不抵债,这样的负债就是“不良负债”。

 

所以我们应该巧用“财务杠杆”,“良性债务”可以给我们更多的价值。

 

2,带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的行为经济学家纳森在印度做过一个实验:

一个小城市里的蔬菜市场有很多做生意的小贩,小贩们的商业模式很简单,每天购买价值1000卢比的货物,当天卖完后收入1100卢比,总利润是100卢比。

但绝大多数的小贩都没有起始的1000卢比的本金,怎么办呢?他们通过借钱并支付5%的利息来达到进货的目的,也就是有50卢比是用来支付利息的。

 

纳森教授了解了这些情况后,就跟小贩们说,"你们只要每天从赚来的50卢比中拿出10%存下来,那么200天后,就不用再去借钱进货了"。

这个办法并不需要小贩们做太大的动作,只是每天存下5卢比,坚持200天。

但让纳森教授没有想到的是,半年后,他发现绝大部分的小贩仍然回到了原来借钱进货、做买卖的状态,只有不到10%的人用了他的办法。

教授觉得非常吃惊,为什么只要增加一个简单的行为,就能够改变现在的资金状况,而90%的人会拒绝?经过研究,他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这些印度小贩忙于眼下的劳动,并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思考未来,只顾"埋头苦干"。

 

印度小贩为了满足生活所需,每天不得不精打细算,已经没有任何“带宽”去思考投资和发展的事宜,也就是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和心力去思考明天,甚至200天后的事情,而只有10%的人愿意干这样的事,他们就成为了蔬菜市场中脱颖而出的那小部分人。

这个就是带宽理论:在我们的一生中,资源稀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有一个稀缺的心态。

理财如果只看眼前,不关注未来、不看长远,那么结果不理想是必然的!

 

3,均值回归理论

在金融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均值回归",它是指股票价格、房产价格等社会现象、自然现象(气温、降水),无论高于或低于价值均值,都会以很高的概率向价值均值回归的趋势。

 

上涨或者下跌的趋势不管其延续的时间多长都不能永远持续下去,最终均值回归的规律一定会出现:涨得太多了,就会向平均值移动下跌;跌得太多了,就会向平均值移动上升。

很多投资者并不清楚或不愿接受这个概念,在持续上涨之下更愿意乐观认为还会持续上涨,而在持续下跌之下恐慌情绪则被不断放大。

这也是为什么不少普通投资者,在股市上涨初期还能赚到一些钱,当股市大涨后反而亏钱的原因。

上涨初期仓位比较轻赚了一些钱,看到持续上涨后就加大仓位买入更多股票,在高位下跌后自信认为会反弹,当浮亏较长时间后无法抵御更多亏损的内心恐惧,而选择"割肉"离场。

 

出现这样情况跟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和情绪有关,在股市上升区间特别是疯狂的时候,很多人会羡慕他人在股市中比自己一年赚得还多,这种羡慕是一种痛苦,特别是当人们因此感到自尊受损时。

如果那些赚得多的人比自己聪明或知识渊博,那他会觉得自己是一个落伍者;如果他们不比自己聪明,只是比较幸运,那种滋味更不好受。

很多人会想,如果在上涨的股市中再多留一年,他们也就不至于如此痛苦。这种投资时的情绪状态推动了牛市的发展繁荣。

 

4,锚定效应

在做决策或对某件事的好坏评估时,容易受到过去或他人建议的影响,通俗些说就是先入为主,或用固定思维思考。

理财中起到决定性因素的是投资者的心理因素,涉及两个点,一个是数量锚,一个是道德锚。

 

先说数量锚,丹尼尔卡尼曼做过幸运转盘的实验,转盘从1到100,被测试者需要回答“联合国中有多少非洲国家”的问题,当转盘停在10时,被测试者回答的平均值为25,如果转盘停在65,则平均值会变成45。

即便被测试者知道转盘的数值是随机的,同时也不会对他们产生任何负面的情绪,但从结果来看,转盘的数值却影响到了答案的数值。

在判断股票的价格水平时,最可能的数量锚就是记忆中离现在最近的价格,因此数量错的影响会使得股价日复一日地趋同。

也就是一只股票,投资者近期看到的价格都是10元,那么这个数值已经成了他心中的“锚”,当价格上涨到15元的时候,就是立马产生该股是牛股的影响,从而选择买入。

这种思维方式,也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其他股票中的操作。

另一个是道德锚,人们需要在保持投资和消费的需求二者之间做出取舍,这就会对股市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市场涨幅过大,人们在股市中拥有的财富数量与当前生活水平之间的差异就会使他们不再继续持有股票。用卖出股票的钱,来实现买房买车等高消费,实现“富人”的感觉。当卖出的人多了市场的资金就少了,股市就会下跌或难于上涨。

相反,如果在股市中亏了,那么很多人会选择降低消费欲望,从而继续“装死”持有,等市场恢复了,这些投资者也就恢复元气了,可能再次成为“待宰的羔羊”。

 

这种道德锚有其心理学理论依据,即人们从想法到行动大部分井不是基于精确的数量分析;而是喜欢以“讲故事”和“找原因”的简单形式出现。

比如说哪个企业又有并购事件,存在各种想象空间了;再比如,某个企业出现了什么利好的新闻,投资者会各种脑补认为股价要上涨,从而说服自己认可找到的上涨原因。

人们喜欢为决策找到简单的原因,他们需要用简单方式向别人或者自己解释为什么。因此,人们需要在决策背后有一个故事,故事和原因都是能够口头传递给别人的简单推理。

 

5,从众行为

锚定效应说明群体行为,而从众行为则是个人行为,

在理财市场,即便是完全理性的人也不能完全不受从众行为的影响。

例如:假设两家仅有一墙之隔的饭馆开业了,每个潜在顾客都要从中选一家就餐。这些顾客可能会透过饭馆窗户向内张望一番,然后决定哪一家比较好。

第一位顾客在选饭馆前,只是看了看这两家空荡荡的饭馆,然后根据他所看到的做出选择。但下一位的客户不但能看到饭店的情况,还能看到第一位客户的选择。

如果第二位顾客选择和第一位一样的饭馆,那么第三位顾客就会看到那家饭馆有两个人在吃饭,那么第三位顾客就会看到那家饭馆有两个人在吃饭,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就是所有顾客最后都在同一家饭馆吃饭。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每位客户并不知道哪个饭店的饭菜口味更好,除了第一位客户外其他人的选择基点只是看到其他人的选择这个信息,并无其他信息的判断,很可能门可罗雀的这家店的饭菜并不如另一家的好。

投资中从众行为可能会产生好或不好的效果,比如过去十年,只要我们从众在深圳等一线城市买房,那么即便房子不是特别好,整体收益也会很不错。从众将钱投向了P2P产品里,那很大概率会面临爆雷的风险。

 

6,前景理论:
人们会追逐损失风险,而厌恶收益风险;损失造成的痛苦大于收益带来的快乐。我们来看两组例子:

第一组,两个选择
1,100%可以得到100元;2,有50%的机会得到200元,有50%的机会一份不得。
大部分人会选择前者,在收益面前厌恶风险。

第二组,两个选择
1,100%会损失100元;2,有50%的机会损失200元,有50%的机会一分不失。
大部分人会选择后者,在损失面前愿意冒风险。

 

这样的情况特别多的出现在股票投资中,对稍微获利的股票大多人会卖出,而对于亏损的股票则心想它还会涨回来,被迫“长期持有”,最后亏损更大时卖出!

实际上在做决策的时候,应该首选亏损的股票卖出,然后保留赚钱的股票。比如,我们有两家面馆,一家亏损一家赚钱,我们会选择保留赚钱的还是亏损的?

以上六大金融理论里涉及的行为表现,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在我们投资中,搞懂金融行为理论是为我们投资更好的服务,避免出现投资行为偏差,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学术研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