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经济要素的含义是什么(经济要素与利益格局的关系)

接下来要聊的话题是经济要素与利益格局的关系。

二者的关系用两句话概括:新经济因素催生利益格局,利益格局决定经济要素。

一,新经济要素催生利益格局。

经济要素是连接人们与外部客观世界的铁索链,铁索链越多,通向彼岸利益空间的路径越多,人们所享有的财富形式也就越多。拥有劳动、土地两个经济要素,比只拥有劳动经济要素享有更多的财富形式;拥有劳动、土地、制造三个经济要素,又比只拥有劳动、土地两个经济要素享有更多的财富形式。

仅拥有经济要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拥有丰富的经济因素,因为它能将经济要素的效能释放出来。对原始血族成员来说,仅拥有一双能劳动的手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需要弓箭、石片、钩叉、陷阱。撵不上兔子就制作弓箭,撕不开兽皮就磨利石片,够不着野果就捆绑钩叉,打不过狗熊就设置陷井。这些使劳动经济要素效能得以发挥的弓箭、石片、钩叉、陷井,就是“经济因素”。经济因素虽然依附于经济要素,却极大地提高着经济要素的效能。仅有连接彼岸利益空间的铁索链,却没有铺设木板,人们还是很难到达彼岸。正因为经济因素能极大地发挥、扩展经济要素的效能,所以在生存实践中,围绕经济要素效能的释放,人们会不断增加、改进经济因素,使之更加完善、更加丰富。

在经济因素不断增加、改进中,一种与一般经济因素不同的、蕴含全新意义的经济因素会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所谓一般经济因素,就是仅仅在提高经济要素效能方面发挥作用,仅仅使原有财富形式在数量上得到增加。如改进弓箭能使人们更有效地多抓兔子,把石片换成铁片能更有效地杀死野兽,弓箭和铁片只是使原有财富形式在获取效能上得到提高。新经济因素则与之不同,它除了能提高经济要素的效能外,还能展现出一个全新的利益空间,使更多的财富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

第一,新经济因素。

在神农尝百草故事中,体现出人们不满足于烹硕鼠、吃兔肉,还要探索新的财富形式。通过尝百草,人们发现有几样草种食之甘甜、于人有益,且在适合的土壤中生长迅速,于是便在房前屋后进行种植。这种被人们从土地里种植出来的草种,不同于路边采集来的草种。“采集”来的草种属于捡拾,“种植”来的草种则是栽种,“捡拾”反映的是自然劳动状态,“栽种”则体现出创造性劳动状态,“捡拾”表明这种财富形式是不确定的,“栽种”则使这一财富形式具有了确定性。于是,当土地走进人们的经济生活时,它会展现出农业文明的灿烂光芒,展现出一个全新的利益空间,并将重塑人类经济生存方式。这种展现出全新利益空间、并将彻底改变原有生存方式的经济因素,便是不同于一般经济因素的“新经济因素”。

一般经济因素的特点:1.一般经济因素从属于经济要素,仅使经济要素的效能得以发挥、扩展,没有改变劳动的性质。比如,弓箭只是使人的打击力再远一点,石片只是让人的牙齿更锋利一点,钩叉只是使人的手臂更长一点,陷阱只是使人的脑子更聪明一点。2.失去一般经济因素,只是降低经济要素的效能,不会失去经济要素本身。有弓箭,人们能猎获到兔子,没有弓箭,人们也能猎获到兔子;有锋利的石片人们能分割食物,没有锋利的石片人们也能分割食物。3.一般经济因素只是提高原有利益空间财富形式的获取效率,没有增加新的财富形式。没有弓箭、石片,人们吃硕鼠、吃兔子、吃野果,有了弓箭、石片,人们还是吃硕鼠、吃兔子、吃野果。

新经济因素的特点:1.新经济因素不再从属于经济要素,在与经济要素结合中,激发出创造全新财富形式的能力,使劳动的性质得以改变。比如,利用钩叉采摘“野果”,体现的是劳动的自然状态;在土地上种出果树等待采摘,就使劳动超越了自然状态,创造出新的财富形式“水果”。2.新经济因素与经济要素相互依存,离开一方,另一方便不复存在。比如没有钩叉,自然状态的劳动依然存在,可是离开土地,劳动的创造性意义便随之消失。有土地就有“水果”,没有土地就只有“野果”。3.新经济因素激发人们创造全新的财富形式。弓箭、钩叉只能让原始血族成员联想到更多的兔肉、更多的野果,不会产生其他非分之想。有了土地经济因素,人们就不再满足于吃“草种”、吃“野果”,他们还想吃“粮食”、吃“水果”。“粮食”、“水果”就是全新的财富形式。

新经济因素之所以依然还是“经济因素”,原因在于它仅仅是“展现”出全新的利益空间,人们只是“品尝”到最新财富形式,并没有真正改变原有生存方式。只有当新经济因素开始在生存方式中起主导作用,独立撑起一个全新而庞大的利益空间,并成为新生存方式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手段,这个新经济因素才能成为“经济要素”。

新经济因素怎样才能转变为经济要素呢?

答案:变革利益格局。

第二,变革利益格局

新经济因素向人们展现出无比诱人的前景,人人都期盼让新经济因素尽快变成“经济要素”。但是,这个转变不会轻易发生。

“劳动”早在数亿年前就已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社会中。比如改造工具、搭建巢穴、建设家园、培植食物等等。劳动做为“新经济因素”向自然界那帮兄弟展现出了无比灿烂的光芒。可它们为什么没能沿着劳动这个“新经济因素”的方向,将其转变为“经济要素”呢?

“利益格局”出来阻止了它们。

在自然社会里,实行的是稀缺物的“物态性排他占有”,即每个生命体依凭所拥有的自然力量确定稀缺物的归属。其利益格局为:每个生命体就是利益主体存在形式,彼此间是“你死我活、有你没我”的敌视关系,表现为“王者个体独享”和“群体无限共享”。

在这样的利益格局下,稀缺物是谁发现、谁获取的不重要,谁的牙齿更锋利、谁的爪子更凶狠,谁跑的更快、谁飞的更高,稀缺物就归谁。比如,某只猴子在砸坚果,被砸开的坚果就一定是你的吗?如果这个被砸开的坚果飞溅到另一个猴子身旁,这只猴子会捡起来还给你吗?如果被猴王发现了,这个劳动成果你还能享有吗?为了避免自己的劳动果实被他人窃取,找个没有同伙的僻静地方,砸开后尽快吃到嘴里是维护利益的最佳方式。自然界的那帮兄弟不是不会劳动,也不是不热爱劳动,而是劳动付出得不到承认,权益不能得到尊重。多少个万万年之后,那帮兄弟依然将劳动停留在“萌芽状态”中,依然停留在“新经济因素”水平上,没能成为经济要素。

人类之所以超越了自然界那帮兄弟,将“劳动”从新经济因素升格为经济要素,最根本的原因是:打破了稀缺物“物态性排他占有”,实行了“权益性排他占有”,废止了“王者个体独享”与“群体无限共享”,实行了血族内按地位、作用大致平均享有的利益关系。

可以说,改变利益格局的“权益革命”就是在新经济因素“劳动”的催促下爆发的。没有新经济因素的出现,没有全新利益空间的诱惑,没有生命群体的心向往之,就不会有“权益革命”的爆发;没有权益革命的爆发,劳动新经济因素就不会升格为劳动经济要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