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贸易战过程中,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中药板块基本不受影响,且在内循环大消费领域可以取得新的长足发展,具体分析如下:
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
需求刚性:中药在美国市场主要用于一些特定疾病的治疗和调理,以及养生保健等,有相对固定的消费群体,需求弹性较小。即使加征关税导致价格有所上升,消费者对中药的需求也不会大幅减少。
产业链相对独立:中药的原材料大多来自国内,种植、加工等环节也主要在国内完成,对美国的原材料和技术依赖程度低,受美国贸易政策的直接冲击小。
排除在征税清单外:在过往的中美贸易摩擦中,美国公布的征税清单中涉及中药的产品相对较少。像2018年美国加征关税清单就排除了原料药和制剂产品。
在内循环大消费领域取得长足发展
政策支持:国家陆续出台了如《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从医保支持、产业发展等多方面为中药行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中药板块在内循环中快速发展。
消费需求增长: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慢性病、肿瘤发病率逐渐上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带来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及消费升级等因素共同支撑着中药行业需求量平稳增长。
品牌与文化优势:国内有众多如云南白药、同仁堂,片仔癀,白云山,东阿阿胶等知名中药品牌,在国内消费者心中有较高的认可度和美誉度。中药文化底蕴深厚,消费者对中药的信任度和接受度不断提高,为中药在内循环大消费领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中药行业目前出现了类似于2014年白酒行业的一些特征,比如说品牌集中度越来越大,很多药品向大品牌集中,一些具备规模优势,传统优势的大品牌中药,它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对一些中小企业市场给出了挤出效应。随着市场前端的大品牌的规模效应越来越大,中药上市公司会出现众多千亿级别的上市公司。目前,很多品牌中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创新能力提升:中药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创新能力有所提升,2021年国家药监局累计批准12款中药新药上市,数量是2020年的4倍,同时创下五年以来新高,为中药板块在内循环中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