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看上市公司的财务情况说明时总是会好奇上市公司那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的估值是怎么计算出来的,那今天我们就来跟大家聊聊。
在上市公司的估值模型中用的最多的莫属DCF估值法,也就是自由现金流量折现估值法,所谓的自由现金流量是在息税前利润的基础上剔除再投资需求之后可供各利益相关者分配的现金。DCF估值法假设企业永续经营,计算预测期未来10年自由现金流量的NPV叠加预测期以后的永续值,计算得出终止价值。
但并不是企业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适合DCF估值法的,那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其余的估值模型。
1、P/MAU估值法,MAU(monthly activated users)即每月活跃用户,这个估值模型适合没有利润,销售业务刚刚起步的公司。
比如一个已经上线的电商企业,现有10万活跃用户,如果每个用户的价值是2000元,则企业的估值是2亿元。
2、P/S估值法,就是市销率估值法,通过比较稳定的销售收入来估值,适合于评估亏损公司的价值。市销率(PS)=市值/销售额=股价/每股销售收入。由此计算出一个有参考意义的价值系数。
3、EV/EBITDA估值法,等于上年的EBITDA乘以合理的倍数,倍数由行业平均水平、企业经营状况与资本市场行情决定。
当一个行业处于低迷时期,比如EBITDA表现不错,但是亏损且市值低迷的公司,资本大佬买下来,将公司私有化,退市,更换合作银行,进行一系列资本运作与并购重组,将标的公司打造成扭亏为盈并快速增长的企业,企业价值得以修复与改善。
4、P/B估值法,股价=每股净资产*合理的市净率(P/B)。适用于高风险且周期性较强的行业。
5、P/E估值法,股价=EPS*市盈率。适用于已经有稳定利润的公司。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