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年开市以来仍未见明显起色的市场,不少投资者心中再添一丝阴霾。常言道:“事不过三”…新的一年了,持仓中仍在套牢的基金,该何去何从?我们又能做点什么呢?
一键卖出、清仓离场
有人说:当回本的希望变成一直亏本的绝望,信念一次次幻灭时,“斩断过去,重新开始”就会变成一个充满诱惑的新选择。
如同某投资者所叹:勇敢承认投资失败,坚决全部赎回!这种壮士断腕的勇气固然是值得敬佩的,但是也完全断绝了解套和回本的可能性。
一段时期的浮亏和回撤并不可怕,细数公募基金历史上排名靠前的“十倍基”,从最大回撤来看,它们无一不是挺过“腰斩”在风雨的历练中成长起来的。

(来源:Wind,统计区间:基金成立日至2023-5-22)
因而面对长时间的回撤,我们需要理性地对基金进行诊断,判断导致基金“跌跌不休、难以自拔”的原因,可以通过基金公司或三方平台开发的基金健诊小程序来辅助。
如果基金经过诊断自身问题不大,到了现在我们建议再坚持一下。天之将明,其黑尤烈,当黑暗达到最深处时,也恰是走向黎明的开始。不要熬了一整个夜,却错过黎明时的日出。
当前A股市场的积极因素正在不断汇聚。全球货币政策的转向、国内稳增长政策的持续加码、A股估值的修复空间以及资本市场政策继续稳定流动性预期,都将为2024年的市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无论你是否相信,挺过了熊市的哀鸿遍野和底部的荆棘丛生,牛市就一定会来,“水大鱼大”,在新的周期里,优质的基金都有望跟随市场的贝塔力创净值的新高。
如果经过诊断基金评分较低,先不要急着“抽刀断水”,与单只基金健诊相邻的更高一个层次的问题便是账户的组合健诊,我们要结合账户整体情况来进一步分析。
整体来看,如果账户中存在多只与该只评分较低基金同质化较高(如行业类似、风格类似等)且评分较高的基金,那么确实可以选择及时择优汰劣,拔掉野草种鲜花。
保持现状、躺平等待
老树画画曾在一幅画中题了这样一段诗:也曾上下折腾,弄来弄去不行。活得艰难太累,索性一身躺平…
躺平是一种自嘲和调侃,是打工人们对内卷和焦虑的对抗,可能并不能真正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问题,但在投资中,敢于“躺平”的持基人,往往比那些频繁进出、过分勤劳的人,拥有更大的成功概率。
以万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885001.WI)为例测算了在历年该指数最高点买入主动权益基金后的自然解套时长,发现如下规律:
超过1/2的年份,即便买在年内最高点,指数再创新高的时长在1年以内;
接近3/4的年份,即便买在年内最高点,指数再创新高的时长在2年以内;
只有在极少数的年份,买在年内最高点,指数再创新高的时长需要3年到5年。
但无论如何,2020年之前在历年高点买入此后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都能再创新高,自然解套。既然过往都自然解套了,那么当下即便艰难,不妨保持内心的平静,耐心持有。所盼望的,所期待的,再等一等,时机到了,瓜熟蒂落。

很久以前一本叫《咖啡罐投资组合》(The Coffee Can Portfolio,柯比,1984)的书中就写道:投资者买入股票,然后不去理会,这是一种“被动的积极行为”。对于手中粮草全无、子弹有限的投资者而言,躺平等待未必不是一种进取。
就如近日市场所探讨的:
近年来“重仓股的低迷、冷门股的爆发”更加清晰了我们对A股独特玩法的认识——
这是一个波动大且股票数量异常丰富的市场,不管是指数还是主动都只能刻画A股的局部,却无法涵盖A股的全貌,因此谁也无法保证自己的打法常胜不衰。但只要熬得住,也许每个策略都能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守得云开见月明,用几年的埋伏等一次回归,或许是最适合普通投资者赚钱的方法之一。
不过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在市场贝塔收益没有那么给力的情况下,投资者采取一些恰当的主动操作,是可以提升解套的速度和效率的。比如以下两个方式…
适度补仓、摊平成本
摊低成本法的道理很简单。在成本线之下申购补仓,每一笔申购都是在拉低成本,都是有效交易。而市场具有周期性,只要能等到净值反转,解套只是时间的问题。
关于基金补仓价值的评估和具体补仓的操作方式,这里主要介绍三种“跌破百分比”补仓法、金字塔式补仓和定投补仓。
对于其中的定投补仓,争议较大。不少投资者21年上半年买消费、21年下半年买新能源,在“鱼尾行情”进入市场,市场下跌后开启定投补仓,但越补越心塞…
其实,对于定投补仓,当前期已经下跌了一段时间后启动效果更好。
海通证券回测发现,在04年以来股票型基金指数历次下跌15%、20%、30%后坚持每月定投进行补仓自救,正收益占比明显提高,亏损幅度也大幅熨平。

数据来源:Wind,海通证券。以股票型基金总指数为模拟定投标的,定投方式为月定投,此模拟为历史模拟收益率,模拟收益不代表历史的真实收益,也不代表未来的预期收益。摘自《海通证券策略专题-迷茫时,看远方-20220310》
甜蜜“定”在后面,数据告诉我们:只要之后有机会涨起来,目前深跌反弹慢的基金反而能够获得更高的定投收益。

计算方法:假设每次投入1000元购买同一只基金,一共定投6期,每次投入金额相同,除以每期净值得到份额,份额加总*最终净值得到总资产,减去成本得到收益。
基金转换、换颗棋子
那么如果经过诊断,非常不幸买到了基金中“扶不起的阿斗”,也不妨在理财经理的指导下进行“基金转换”,拔掉野草种鲜花,换个赛道回本。
从过往来看,基民通过“基金转换”扭亏为盈,在基金未回本的情况下实现账户回本的案例成功的关键在于转换标的选择。但一定要有这样的认知:基金转换的目的是“删除最差的”,而不是“找到最好的”。
什么是基金转换呢?A基金转换为B基金的本质相当于把A基金卖出的同时买入B基金。那么基金转换与“先卖后买”相比有什么优势呢?
优势一是省手续费,一般基金转换费用比较低,甚至不收,降低了常规的先赎回后再申购的手续费,基金转换手续费=转出基金赎回费+(转入-转出)基金申购费差额
优势二是通常比卖出再买入更节省时间。大部分基金提交转换申请后,T+1即可确认,资金使用效率更高。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基金都具备相互转换的功能,基金转换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比如同一家基金公司的两只开放式基金等等。
为了避免从一个泥潭跳入另一个泥潭或者产生二次失望,在基金转换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第一,注意转换不是立即全部转成另一只基金,可能买入的面临回调,卖出的正好反弹,容易“两头挨打”,可以先逢高转换一部分,比如说30%,再徐徐图之。
第二,当持仓基金亏损,有些基民寄希望能够转换到涨幅最大、表现最好的产品上,这样很容易自我焦虑、陷入迷失。再重申一遍,一定要有这样的认知:基金转换的目的是“删除最差的”,而不是“找到最好的”。
第三,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如果当前的市场波动已经严重影响到自己的心态,也可以适当降低权益类基金的比例,买入固收+或者纯债型基金,毕竟我们投资的本质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不应本末倒置。
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有句名言,“市场持续非理性的时间总会比你能撑住的时间更长”。既然如此,我们要有更理性的心理准备,战略上做好布局,心理上做好防线,忽略干扰因素,好好工作、经营生活,对市场保持信心。
如若过去一年有些许预期失落,请不要沮丧,适应新秩序原本并非易事;如若过去一年有些许欣慰,那应是一颗宁静致远的坚守之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