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终于不再疯牛。
这波疯牛,对许多基金产品,都可算是一个“压力测试”,许多的工具性问题,也暴露出来了。
这里随便聊聊ETF 和场外指数基金的。
场外指基的跟不足
怎样赚了指数就赚钱?
指数基金一直被认为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法。
但是在这波几天里面上涨超过 30%的疯牛行情中,许多基民突然也发现,指数基金与指数基金,还是很不一样的。
我拉了一下市面上所有跟踪沪深300 并被纳入海通证券基金分类的指数基金(不含指增),一共包含三类:
- 场内交易的 ETF
- ETF 的场外联接
- 传统场外指数基金
下表就是对他们在9 月 24 日至 10 月 8 日这最疯狂的六天时间里面净值涨幅的对比,作为参考沪深300指数同期上涨了 32.47%。
从下图你可以看到,场内的 ETF 应该还算“不辱使命”,以 32.25%的平均净值涨幅和 32.36%的中位值,总体跟进了沪深300 的上涨。
但是,股票 ETF 联接和复制股票指数型(也就是传统场外指数基金),表现却有点拉胯,分别净值增长的平均值只有 29.47%和 29.66%,跑输不少。
一般而言,在上涨行情中,ETF 联接和传统指数基金跟不足指数是常态,因为一般仓位只能到 95%,有现金仓位的损耗(同理持续暴跌中会相对抗跌)。
如果按照 95%折扣和股票 ETF那段时间32.25%的净值收益率来才算,场外类指数基金理论上的净值收益率应该是 30.64%,但显然实际收益还低了 1 个点左右。
这里面,其实就是场外基金“微操”层面的一些细节拖累了。
“9·24”后几天,场外指数基金的申购非常凶猛,尤其是上交所交易故障的那天,许多没法买 ETF 的就直接上场外了。
但问题在于,你在 T0 日 15 点前申购,你就可以开始享受第二天的净值。但对基金经理而言,有些慢的要到 T+2 日才能拿到资金投资,即使效率高的公司 T+1 日早上能够拿到资金,但遇上近期大涨高开高走的话,基金经理是没有办法按照 T0 日的收盘价买入股票追踪指数的(对中小盘股居多的指数,更有涨停买不进的问题)。
所以,这就会造成申购资金的“摊薄”效应。
一般来说,规模越小的场外基金,“抗摊薄”的能力越弱。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其实在大涨几天,许多可能只有几亿规模的小基金,一下子涌入差不多规模的资金,如果基金经理手不够快或者对应的股票跳空太快,就会出现大幅的跑输情况。
下图是 9 月 24 日至 10 月 8 日,所有追踪沪深300 的场外指数基金规模与同期净值涨幅的散点图,请注意左下角那批“迷你基”,出现不少大幅跑输的,低于 28%的都不在少数。
当然,请注意,不是说规模大就一定“摊薄”效应低。毕竟摊薄一方面与原本的规模有关,另一方面与涌入的资金有关。当太多的资金都认为某个场外指数基金足够大而拼命申购,就会出现上图右下角孤零零的那个,明明原本规模不小,但估计因为太多涌入,也是跑输,比规模稍小的几个,要落后不少。
ETF 的涨不足
相比场外基金跟不足的问题,今次 ETF 暴露出来的问题,则是涨停板限制带来的“涨不足”。
目前除了跟踪创业板和科创板的指数 ETF 可以 20%涨跌停板,其实 ETF 都是 10%,哪怕是港股或者美股的。
这次国庆A股休息七天后就出现了问题。
国庆期间,港股交易四天,类似恒生科技之类的指数,都是 10%+的涨幅。但按照 A股的交易制度,A股上市追踪恒生科技指数的 ETF,当日只能上涨 10%。
也幸而当日港股迅速回落,所以这个涨停板限制的问题不明显。但随后的半导体指数,就出现指数上涨超过 10%,但跟踪的 ETF只能上涨 10%的问题。
在这波行情之前,我其实一直都挺纳闷,为什么会有人通过港股通去买香港追踪恒生科技的 ETF。
这里强调一个冷知识,港股通最开始的时候,是限定在股票上的,港资通过沪股通深股通也限定在股票上。
但是后来,部分 ETF 也纳入了港股通。下图就是可以通过港股通买入的品类统计,许多持有规模并不小。
平时不觉得在港股买这些 A股有的 ETF 有多大意思,但经历这波行情,不得不说,能够不受涨跌停板的约束,是港股通买 ETF 的一大优势。
当然,类似港股通可以交易到 4 点,不似 A股的香港 ETF在 3 点就收盘,其实对于做短线的交易者,也是一大优势。
场外指数基金和 ETF 的这两个毛病,都是小毛病,只是在特定市场时段凸显。
但谁知道历史是否会重复,所以心理得有这根弦,万一遇上类似情况,用好工具是关键。
说到 ETF,今天是 A股 ETF 发展的又一件大事——中证 A500ETF 要批量上市了。
“9·24”迄今,A股大幅震荡,这段时间的涨涨跌跌,倒是很能体现中证 A500 这个新一代宽基指数的特点。
之前我们也分析过,中证 A500 通过 500 个成分股,实现对 A股整体行业分布的对标。
从下图可以看到,因为编制规则的优势,就中证三级行业的覆盖,中证 A500 是要胜过沪深300、中证A50 的。也因为细分行业覆盖多,所以会对细分行业的“小巨人”覆盖更全面。
数据来源:Wind金融终端
而相比此前发行的中证A50,因为中证 A500成分股更多,所以会呈现稍强的小盘股暴露。
下表便是“9·24”迄今逐日沪深300、中证800、中证A50 和中证 A500 指数的对比。可以看到,黄色高亮的是中证800 显著跑赢沪深300 的交易日,也就是小盘股表现相对优异的交易日。而在这些交易日,中证 A500 比中证800 有更优秀的表现,是一个极为不俗的中证800 加强。
所以,在预期中小盘股有优势,但又不想过分下沉时,中证 A500 或许是相比传统沪深300、中证800 更好的选择。
当然,不是所有的资金,都对大小盘轮动有兴趣的。
如果我们从长期持有角度来看,中证 A500,依然有不可忽略的地位。
今年,A股新一代宽基有两轮集中发行,先是中证A50,后是此轮中证 A500。这两个指数,你认为哪个的历史地位更重要?
我本以为应该是先登场的中证A50,但最近做数据比较时才发现,或许中证 A500 才是更重要的那个。
一个不起眼但极为重要的事实就是,中证A50 的基点设计为2014 年 12 月 31 日,这意味着在这之前 A股的历史,它是无法表征的。
而中证 A500 的基点却设计为2004 年 12 月 31 日,比中证A50 整整提前了十年。
熟悉 A股尤其是 A股指数发展史的读者应该知道,类似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 这样经典的上一代宽基指数,基点全部是 2004 年 12 月 31 日,这样的基点才能体现自2005 年股权分置改革以来 A股的表现,才能体现过去 20 年波澜壮阔的 A股。就这点而言,中证A50 是所欠缺。
下图是从 2004 年 12 月 31 日迄今(截至 10 月 11 日),沪深300、中证800 和中证 A500 这三个指数包含股息再投资的全收益指数的走势对比,可以看到以年化收益而言,沪深300 和中证800 其实相若,长期来看大小盘表现相若。但中证 A500 则是有相对显著的超额,相比中证800 全收益指数要多 0.51 个百分点一年。可别小看这点差距,经过差不多 20 年的日积月累,就是累计收益 476.86%与 532.52%的差异。
今天,中证 A500的相关 ETF 终于要上市了,有兴趣并且关注深市份额的,可以关注中证 A500ETF(159338.SZ)。这只 ETF 采用了今年大热的月月评估分红机制,力争未来能实现月月分红。对于强调大宽基收息的投资者,这是一个重要的特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