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周末监管部门表态支持券商并购重组消息刺激,券商股6日大涨。太平洋、方正证券、国联证券、锦龙股份涨停,中信建投大涨8%,中信证券上涨逾4%。股价为什么集体躁动呢?上一轮券商之间的并购发生在2015年到2016年,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申万合并宏源证券和中金公司合并了中投证券。这样的合并对公司股价的刺激是巨大的,合并之前宏源证券股价就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合并之后公司的总市值一度高达4000亿元。这就是6日券商股集体大涨的重要原因。
但是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券商能实现重组,即使2020年9月,国金证券、国联证券公告称,国金证券控股股东长沙涌金拟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将其持有的约7.82%的国金证券股份转让给国联证券,国联证券拟向国金全体股东发行A股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国金证券。连公告都发了,最后却功败垂成,因为公告前股价就已经大涨,存在内幕交易嫌疑,被迫放弃。
这一细节说明,券商之间的并购重组,事实上存在着不小的困难。很快网络和传统媒体上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分析文章,甚至有些股票软件都列出来了统计各个券商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似乎都是在暗指这些是存在并购重组机会的。
网络上主要的合并传言与分析走的是两条思路,一是以地图为基准,二是以股东为脉络。例如中信证券与中信建投,申万宏源、中国银河和中金公司三者之间。因为中信证券的第三大股东就是中信证券,甚至名称上都有中信二字。而申万宏源大股东是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实际控制人是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银河的大股东是中国银河金融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实际控制人也是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金公司的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都是是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还有以地域来划分,海通证券、国泰君安、东方证券和上海证券都在上海,天风证券和长江证券都在武汉,招商证券和国信证券都在广东,国元证券和华安证券都在安徽等等。
这样的分析有道理吗?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是却只能想象一下,实际推行的可能性比较低。为什么呢?比如中信证券虽然是中信建投的第三大股东,但是股份仅仅只有4.94%。如果双方合并,无论是中信建投的第一大股东北京金融控股集团还是中信证券的第一大股东中信金控,谁都不会愿意放弃自己的低位,推行不下去。
当初中金公司合并中投证券仅仅花费了167亿元,现在如果中金公司合并银河证券或者是申万宏源,虽然从股东层级上来说没有问题,但是由于股价早已上涨,现在这部分股份市值已经高达500亿元到1000亿元之间,难度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当初申万合并宏源证券之后,由于双方从管理体系到薪酬体系甚至营销思路风控思路都完全不同,虽然已经合并了7年之久,到现在申万宏源在行业中的地位反而还不如当初没合并之前,出现了消化不良。
最难的就是薪酬体系,中金公司是业内平均工资最高的,银河证券则是最低的之一。如果双方合并,薪酬体系无疑要一致。如果按照中金公司的标准发放,整体薪酬可能要提升3倍,费用极其高昂。如果按照银河证券的标准发放,那就可能造成中金公司大量骨干离职,客户也可能大量流失,得不偿失。
如果按照地域来合并,难度也更大一些。例如天风证券和长江证券都在武汉也都是湖北省国资委下属的湖北宏泰所控制,但是长江证券第一大股东目前还是刘益谦旗下的新理益。当初刘益谦可是花了100亿元买入,现在市值50亿元的样子,要多高的溢价才能接盘,这个亏谁来吃呢?
还有招商证券和国信证券虽然都在深圳,但是国信证券大股东是深圳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是深圳国资委。招商证券大股东是深圳市招融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是国务院国资委。双方的层级相差巨大,合并难度系数也非常高。
那么什么样的并购可能会更大一些呢?1、同一实际控制人旗下的中大型券商和小型券商之间,这种方式的合并难度系数比较低,合并后有利于进一步做大市场规模和影响力。同时可以有效降低管理成本,便于公司未来的发展。2、上市券商与非上市券商之间的并购。上市券商可以利用资本市场的有利条件,对非上市券商进行并购。或者非上市券商对上市券商发起反向收购,便于自己快速登陆资本市场。
当然在并购的时候必须注意的细节,并购双方的体量最好是差距比较大,这样是有利于未来的整合的。双方体量越接近,今后发生内耗的可能性就越大,反而不利于长期的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