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它们是身份的象征,是成功的标签,是无数人心中的梦想座驾,曾经不可一世的德系豪车三巨头——BBA,如今却在中国市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流,股价闪崩、销量下滑、利润锐减,种种迹象似乎都在预示着,属于它们的时代,真的要结束了吗?
9月20日,德国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奔驰的股价如同脱缰的野马般一路狂奔,最终以超过6.81%的跌幅惨淡收场,创下年内新低,与其一同陷入泥潭的,还有宝马和大众,两家车企的股价也分别下跌了3.28%和3.42%
这并非个例,回溯到9月10日,宝马的股价就已经跌至年内谷底,较年内高点最大回撤超过40%,为这轮“跌跌不休”的戏码埋下了伏笔,曾经光芒万丈的“BBA”,为何会沦落到如此境地?
答案或许可以从一份份并不亮眼的财报中窥探一二
今年上半年,奔驰、宝马、大众三家车企的净利润分别下滑了20%、14.6%和11%,曾经令人艳羡的盈利能力似乎正在逐渐消失殆尽
而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正是中国市场
曾经,中国市场是BBA的“金矿”,是支撑其业绩持续增长的“发动机”,进入2024年,这片“沃土”似乎不再“肥沃”
数据显示,奔驰今年上半年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同比减少了9%,宝马的销量同比下滑了4.3%,就连一直以来将中国市场视为“全球最大单一市场”的奥迪,也出现了2%的同比下滑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还是在“BBA”三家车企纷纷祭出“价格战”法宝的情况下取得的成绩
为了挽回颓势,今年以来,“BBA”的多款车型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降价促销,部分车型的终端售价甚至跌破了官方指导价,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并没有换来销量的显著提升,反而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让“BBA”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一边是“BBA”的步履维艰,另一边却是中国自主品牌的强势崛起
在政策扶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自主品牌
与“BBA”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理想、问界、极氪、蔚来为代表的中国自主品牌,今年上半年的销量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问界的销量更是同比暴增了633%,展现出惊人的发展速度
中国自主品牌的崛起,不仅抢占了“BBA”的市场份额,更重要的是,它们改变了中国消费者的认知
过去,中国消费者购买豪华汽车,更多的是看重品牌和面子,而现在,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进步和消费者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更加理性地看待汽车品牌,更加注重产品的性价比、科技配置和智能化体验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自主品牌凭借着在新能源、智能化等方面的优势,逐渐赢得了中国消费者的青睐,而“BBA”则因为在这些方面的反应迟缓,逐渐失去了对中国消费者的吸引力
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这场变革,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体现在消费观念层面
曾经”BBA"是豪华车的代名词,它们的品牌溢价能力让其他车企望尘莫及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中国消费者不再盲目崇拜“洋品牌”,当中国自主品牌开始在技术和产品力上与“BBA”正面交锋,这场关于市场份额的争夺战,就注定充满了变数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自主品牌在豪华车市场的份额已经达到了25.1%,创下历史新高
而到了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更是进一步提升至33.1%,与豪华车市场第一大阵营——德系的份额差距已经缩小至10个百分点
照此趋势发展下去,中国自主品牌超越“BBA”,成为中国豪华车市场的主导力量,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面对中国市场的巨变,“BBA”并非毫无反应
为了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喜好,它们也开始推出一些新能源车型,并加大在智能化方面的投入
这些努力似乎来得有些迟了
中国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先发优势”BBA"想要在短时间内追赶上来,并非易事
更重要的是”BBA"长期以来形成的品牌形象和产品定位,也制约着它们在中国市场的转型速度
在很多中国消费者的心目中,“BBA”依然是传统燃油车的代表,它们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方面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形象,还需要时间去积累和证明
中国汽车市场,已经不再是“BBA”的“自留地”
在这里,它们将要面对的是更加激烈的竞争,更加挑剔的消费者,以及更加不确定的未来
"BBA"能否重回巅峰?
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只有那些真正了解中国消费者需求,并不断进行创新和变革的企业,才能最终赢得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你认为“BBA”还有机会在中国市场重回巅峰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