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晚,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终于公布了《海航控股重整计划草案》。海航集团重组事宜终于迎来实质性进展。这意味着海航破产重整工作接近尾声,债权人会议投票也在近日通过了草案。
从9月27日到9月30日四天,海航集团、海航基础及其二十家子公司,还有供销大集的各个债权人会议也将对重整计划草案进行讨论并表决。9月27日,海航集团航空主业*ST海航(600221.SH)召开第二次债权人会议。这意味着海航破产重整工作接近尾声,债权人会议投票也在近日通过了草案。
直到今天,即便是到了海航宣布破产重整的那一天,我们谁也不能否认海航曾经的辉煌。
海航的扩张史
海航的前身是海南省航空公司,伴随着通过并购实现的对外疯狂扩张,海航的股权结构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1989年-2005年 国资控股阶段
成立初期,海航是由海南国资委及其全资控股的“海南金城”作为最终控制人的国企。
在2000年1月集团正式成立后,海航通过并购快速从单一的地方航空运输企业向混业经营的跨国企业集团迈进。其中,2003年前,海航围绕国内航空公司、机场及境外飞机租赁公司等航空主业开展纵向并购;2003年后则开始横向并购,多元化的飙进,进军与主业相关联,甚至关联不大的行业。
2005-2017年 工会控股阶段
2005年3月,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工会委员会控股的“盛唐发展(洋浦)”收购了“三亚凤凰机场”持有的“海南交管”50%股权后,海航进入“工会控股”阶段。
在海航工会于2013年10月向海南省慈航公益基金会捐赠其持有的洋浦盛唐65%股权前,海航工会作为“盛唐发展(洋浦)”的控股股东成为海航的实际控制人。
2015年至2017年,海航获得了海南政府多种政策扶持,并进行大量非公开募资,并购浪潮更是达到了巅峰,并购投资规模接近500亿美元,其中不乏入股希尔顿酒店、德意志银行、纽约和伦敦的摩天大楼、香港的“地王”等重大项目。2017年,海航以1.2万亿总资产进阶世界500强公司。
2017年-2021年 基金会控股阶段
按照海航集团2017年7月公开披露的信息,海航集团由Cihang Charity Foundation Inc(29.50%)、海南省慈航公益基金会(22.75%)、12名自然人(47.50%)以及海南航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0.25%)拥有。所有股东承诺,在他们离职或离世时把通过股权激励制度获得的股权捐赠给基金会,其中约60%股权捐赠给境内的海南省慈航公益基金会,约40%的股权捐赠给境外的Cihang Charity Foundation Inc。
从此,海航逐步过渡为现在的“基金会控股阶段”。
海航集团近年来频繁进行并购,并购标的涉及物流运输、酒店、旅游、金融和高科技等产业,在2013-2017年期间,海航集团总资产由2662亿元增至12319亿元,资产规模翻了两番还多;特别是在2016年,总资产增加了5468亿元。但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大规模并购活动并没有带来利润的明显改善。
海航的破产重组
经过多年以来多元化战略发展,海航集团的资产规模和营收规模也因新资产的纳入而不断增长;但从盈利能力上来看,由于管理问题,各业务板块的协同效应没有真正发挥,海航集团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长期以来,重资产的海航集团都维持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大规模的举债融资使得企业每年需要支付巨额的财务费用。短期内的盲目扩张,早已给海航埋下了隐患,2017年下半年,资金流紧绷问题日益严重。
2018年 变卖资产“自救”
2018年,海航从“买买买”的节奏直接转向“卖卖卖”,一瞬间成为全球焦点。
原本,海航凭借着航空公司的强大的现金流还能免为支撑,但2020年疫情彻底粉碎了海航最后的希望。
2020年 联合工作组进驻海航
2020年2月,海南省政府牵头会同相关部门派出专业人员共同成立了“海南省海航集团联合工作组”,推进海航集团风险处置。
海南省海航集团联合工作组进驻海航,逐渐厘清了海航及旗下两千余家企业的资产底数、管理结构、股权关系和债权关系。随后联合工作组着手制定破产重整方案。
2021年 正式宣布破产重整
2021年1月,海航正式宣布破产重整,其重整规模位居中国第一,消息传出震惊业内。
2021年3月,海航集团发布公告,拟公开为海航集团旗下航空主业、机场版块和供销大集三个业务版块招募战略投资者。
截止2021年6月30日,海航控股合并范围总资产2177亿元,总负债 2457亿元,净资产-280亿元,员工欠薪长达8个月,数百架飞机停运。
海南省高法分两批公布所裁定的海航破产重整公司名单:第一批是2月10日,共有64家;第二批是3月15日,共第二批321家(包括第一批七家集团公司)。
海航的重组方案
其实,海航集团已经安全运行28年,是国内唯一一家五星航司。海航集团自身拥有成体系的、丰富的、专业的、稳固的航空业务经验,目前面临的主要是债务危机,缺乏的是资金。作为全服务航司的海航手握大量优质资产,具备较高的救助价值。
根据相关公告,海航集团重整计划草案可以大致总结为:
以海航控股现有A股股票约164.37亿股为基数,按照每10股转增10股实施资本公积金转增,转增股票约164.37亿股。转增形成的股票不向原股东分配,全部按照重整计划进行处置,用于引入战略投资者、抵偿给部分债权人。
其中,不少于44亿股股票以一定的价格引入战略投资者,股票转让价款部分用于支付11家公司重整费用和清偿相关债务,剩余部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以提高公司的经营能力;约120.37亿股股票以一定的价格抵偿给11家公司部分债权人,用于清偿相对应的债务以化解11家公司债务风险、保全经营性资产、降低资产负债率。
通过债务重整、股权重整、管理重整清理历史包袱,海航能实现轻装上阵。根据方案,战投注资380亿元,重整后海航控股带息负债压降至600亿元。重整完成后,清偿债务后的海航控股总资产为1700亿元,总负债为1380亿元,负债率为81%,与三大航几乎平齐,流动性危机将得以解决。
从公布调整方案来看:
● 海航法人资格不注销,继续存续;
● 海航全部债务停止计息,降低财务成本;
● 海航被拆分为“航空板块”、“机场板块”、“金融板块”、“商业及其他板块”这四个板块各自独立运营,分别引入战略投资者;
● 债权人单个的诉讼、仲裁和执行等法律行动受到限制,保证继续正常经营;
● 最大程度保障投资者权益和员工就业,将约1613亿债权主要分为职工债权、税务债权、有财产担保权债权和普通债权几种情况。
走上重整之路,海航品牌得以延续。对海航来说,重组是一种保护措施,重心不在“破”,而在“立”,也可以看作“重生”。
海航重组案例的启示
海航过于激进的多元化战略,特别是短期内的疯狂扩张,虽然实现了投资多元化,却未注重经营多元化,不能完全吸收和整合目标公司的内部资源,导致公司体量巨大,协同效应却难以实现,让我们警惕因此带来的巨大隐患。
把握多元化发展节奏,增强风险控制
作为一个行业巨头,海航集团要想持续做强做大,或多或少都会涉及一定程度的多元化。但企业并购决策需要增强风险控制,防范并购带来的高偿债压力,以免企业走向高杠杆的深渊。
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真实竞争力
企业若在多元化发展中偏离主业太多,忽略了核心业务的盈利能力和商业价值,忽视了公司的管理能力,终将为未来发展带来潜在风险。企业应在效率、品质、创新和客户响应这四个方面修炼自身内功,培养基于核心能力的真实竞争力。
防范“虚化主体”控股,形成制衡股权结构
在海航的发展历程中,无论工会,还是基金会,其实都是“虚化主体”的控股,无法代替有能力和责任承担经营风险的“民资”。同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形成制衡的股权结构,建立自动纠错机制,防范内部人员过度控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