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金定投

风险中立型投资者如何理财(古代大咖如何玩转投资)

一说到古代名人,大家往往会想到高居庙堂的大官员或是“且放白鹿青崖间”的诗人们。一提起理财投资,许多人也往往以为这是近现代才流行起来的概念。

 

但是当我们将“古代名人”和“投资理财”这两个词聚焦到一起时,是不是可以碰撞出不一样的智慧火花呢?

 

纵观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从原始社会中晚期社会财富有了剩余时起,其实就有了理财问题。古代人很早就传达出理财的思想,并且理念十分超前,直到现在仍然对我们有所启发。

 

我们整理了古代理财“大神”的三类代表人物,我们一起来看下他们能传授给我们什么“秘籍”~

 

风险厌恶型理财大神:苏轼

我们第一个介绍的人物是苏轼,大家都知道,苏轼虽然是个有名的大文豪,但他同时也是一个以“东坡肉”闻名的美食家。

 

然而,苏轼在为官生涯中屡屡被贬谪,俸禄十分微薄,那他是如何用有限的资金支撑起自己“有诗有肉”的生活呢?

 

这就得提到他“节流”的理财观念了:

 

在苏轼被贬黄州后,俸禄大幅减少,生活十分拮据。于是他决定把每天的开支控制在150文以内。

 

为了不让一家人每天的生活费超支,他将每个月的开销分成30份挂在房梁上,要花钱时便用长长的叉子将当天的那一份挑下来。

 

如果当天的钱没有花完,苏轼就会把剩余的钱放进一个专门的大竹筒里进行存储,以便招待来访的客人,或是应对突发事件。

 

苏轼的这种理财思路十分适合我们的家庭理财,我们可以借鉴和改善他的做法,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建立家庭独立账户,专款专用。

第二, 以重要性为标准,将家庭资金需求进行排序。

第三, 家庭账户优先向紧急资金需求缺口倾斜。

第四, 预留应急资金,以防突发事件。

 

风险中立型理财大神:白圭

我们第二个出场的人物是战国时期的白圭。

 

虽然大家对他的名字可能并不熟悉,但这个人物可不一般,《汉书》中对他的评价是:“天下言治生者祖”,意思是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鼻祖。

 

在战国时期,珠宝行业是最赚钱的生意之一,但白圭并没有跟风进军这一行业,而是主张“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开辟了农副产品贸易这一途径。

 

在丰收时节,农民会大量地出售谷物,白圭便适量地进购,并把丝绸、漆器等生活必需品卖给经济宽裕的农民。

 

在收成较差、粮食抢手的时候,白圭就出售粮食,然后低价购进滞销的手工业产品,等着下一个出售机会的到来。

 

白圭用这种做法获得了十分可观的收益。

 

这种理财思路告诉我们:不贪图眼前小利,不盲目跟风,而要观测市场走势,抓住最佳投资时机。

 

这一理念和巴菲特的“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有很强的相似之处,而我们的古人早已用实践证明了这一点:跟风不一定是正确的选择,但根据形势和自身状况作出的投资决策一定是最适合自己的。

 

风险偏好型理财大神:吕不韦

第三个要介绍的人物是吕不韦,他是追求高风险高收益投资的典型代表。

 

吕不韦的理财思路主要是发现价值被低估、有增长潜力的物品,然后低价买进,再高价卖出,来赚取差额获得利润。

 

在这类事件中,最被人津津乐道的一件事,就是吕不韦“投资”了未来的大秦帝国:

 

吕不韦本来只是一名地方商人,但他独具慧眼,不断地将资产投入到秦国的质子子楚身上,帮他返回秦国。而这位秦国质子,就是新一代的秦王,秦始皇的父亲。吕不韦也因此权倾天下。

 

这种做法可以说是开创了“风险投资”的先河。

 

在战国时期,吕不韦希望帮助别人建立帝国而获得自己的财富,放在今天,和天使投资人帮助创业者建立企业并成功上市是一个道理。

 

吕不韦这种理财理念,也符合当代艺术品、古玩、房地产信托等领域的投资之道。

 

不过在这里,我想提醒一句:这种高收益的回报相对应的风险也是巨大的,因此效仿吕不韦的前提是你要具备“慧眼”,能够以专业性的眼光做出准确的判断,并且提前设立合理可行的退出机制。

 

若是没有十足的把握,那对我们投资者来说最重要的还是用心发现市场的规律,沉下心来做好投资的规划和积累。

 

以上就是我们古代的“理财大神”教给我们的投资秘籍:

第一,量入为出,设立家庭独立账户;

第二,独立判断,观测市场走势;

第三,炼出慧眼,适当把握高风险投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