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网赚模式”两年积累数亿用户,但同时却连续亏损超10亿元,创下新高——趣头条疯狂扩张的商业模式似乎有些不可忽视的漏洞...
1/ 下沉市场黄金开采依赖社会裂变
环顾中国三线甚至四线城市的城乡道路上行驶的公交车上,你最有可能看到这些移动应用:爱奇艺(或者正在播放《将夜》的腾讯视频)、不时传来“天天笑笑笑”的“惊艳”声,屏幕上人们手舞足蹈,抖音外笑得发抖,到处分享只求被“砍”拼多多……还有号称“拼多多”的趣头条。信息流通行业的“拼多多”。
在2016年6月正式版1.0上线之前,趣多多背后只有一支不知名的团队。 天眼查公开信息显示,趣多多负责的上海吉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曾两次变更总体业务,从广告业务改为广告业务。 业务覆盖从设计、制作、代理到企业形象、营销策划、展览服务乃至装修设计。 其中,“利用自有媒体发布广告”业务直到趣头条上线前四个月才正式加入这家公司。 公司的业务范围。
显然,在趣头条之前,该公司还有其他尝试。 据趣头条公关官杨青山介绍,2016年初,在经历了上一个项目的失败后,为了防止项目团队解散,他们不得不转向一个全新的项目。 这个项目是把网赚和信息发布结合起来。 有趣的头条新闻。
当时,除了张一鸣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高薪全球搜索“顶尖机器学习人才”的消息外,“AI”、“人工智能元年”、“机器学习”这些词无人谈及。几乎一整天都像现在一样。 但线上盈利则不同——2016年2月,专注C2B的团建新秀拼多多月成交额超1000万,付费用户超2000万。 依靠社交分享、建团、无货开店等线上赚钱方式。 常规。
网赚是一个徘徊在灰色地带多年的概念,却在国内互联网圈和三四线下沉市场蓄势待发。 第二个抓住这个动力的人是趣头条。 接触过网赚平台的人都知道,网赚的关键在于吸引粉丝和裂变。 为此,趣头条设计了基于虚拟平台币网赚机制的金币激励体系。 换句话说,与当时用算法推荐信息击败腾讯、百度的今日头条不同,趣头条走的是“一边看新闻一边送钱”的路线。
从趣头条金币激励制度的最新规则来看,你可以通过阅读信息或在新闻下发表评论来赚取金币。 其中,阅读信息按照阅读时间和阅读内容进行分发。 看了趣头条常见的短信息,最高能赚到的金币大概是120个左右。按照去年趣头条用户数量快速增长时期30元的提现门槛保守估计,至少需要阅读42小时才能提取30元现金。
虽然对于趣头条针对的三四线城市,也就是下沉市场的用户来说,他们最缺的就是时间,但如果只是看信息的话,即便是这些用户的时间也显得有点太廉价了。 。 因此,这些用户势必通过趣头条的另外两个系统“赚钱”,即好友分享和日常任务。 前者帮助趣头条实现社交裂变,后者帮助趣头条实现广告变现。 最终,获得了30元的第一桶金。 用户觉得自己赚钱了,趣头条也赚钱了。 上线当年,趣头条营收为5795万元。 这个数字第二年就同比增长了近9倍,其中还包括广告收入。 超过90%。
最终,与拼多多一样疯狂成长的趣头条,在正式上线两年零两个月后,正式向美国提交了IPO申请。 2018年9月14日晚,趣头条在纳斯达克上市。
2/损失在于股权激励,更损失在于用户激励。
提金币其实就是一种烧钱买用户的行为。 对于趣头条的商业模式来说,亏损是不可避免的。
但谁也没想到,今年三季度财报出炉时,趣头条的亏损已经达到10亿元。 与去年同期相比,亏损增加了8833%。
趣头条表示,三季度之所以亏损这么多,是因为会计问题——与上季度相比,本季度的管理费用增加至7.4亿元,其中7.18亿元用于高调上市。 。 管理层股权激励。
但即便扣除这部分损失,趣头条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方面,通过提现赚取用户,然后通过向这些用户出售广告赚钱的方式已经逐渐接近天花板。 从2018年第二季度财报来看,上次发布的DAU日活跃用户数据显示,今年早些时候,每个登录趣头条的用户每天阅读信息的收入在20分钱左右,而这些用户今年今年第二季度产生的广告收入为4.39亿元。 算下来,二季度趣头条每天通过这种用户流量转化赚取的净利润实际上只有每人每天20毛钱左右。
这两分钱与最初的巨额流量利润相比,可以说是九牛一毛。
另一方面,获取新用户的门槛也越来越高。 2016年上半年,趣头条初始销售费用为5464.3万元。 除以同期新增月活跃用户数,单个用户的获取成本约为13元。 这一数字随着去年销售费用的增加(4.95亿元)增加到25元左右。 截至今年第三季度,趣头条的每用户成本已达到105元。 该数据反映在财务报告中。 第三季度,趣头条的广告收入为8.86亿元。 营销费用高达10.45亿元,获客成本相当于广告收入的117%。
两者对比,不难看出,趣头条上市招股书中提到的“用户忠诚度机制”成本越来越高,而实际效果是否还能像趣头条上线初期那样明显,现在看来不得不打一个问号:在趣头条此次发布的财报中,他们并没有透露详细的月度活跃数据以及这套“用户忠诚度体系”的详细支出。 某种程度上,这似乎表明他们最初让自己认为,基于引以为傲的“买流量赚广告费”的模式,烧钱已经不再是长久之计。
3/内容生态能跟上烧钱的速度吗?
当你打开趣头条时,首先吸引你的不是那些有趣的头条,而是一个价值18元的新手红包。 当你打开这个所谓的“当天就能变现”的红包时,你就会跳转到趣头条注册登录界面——无论是手机还是微信,都是你社交裂变的开始。
但注册登录后,“价值18元的新人红包”却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新用户注册奖励10000金币。 接下来,他就可以完成一些新手任务,登录查看金币钱包了。 记者钱包里的金币数量达到了18432枚,价值约1.84元。 虽然他自己的收入并不算太高,但当记者看到金币与人民币10000:1的提现比例时,他还是觉得不愿意再尝试一次。 此外,直到这一步,记者还没有点击过任何“头条新闻”。
翻开信息界面,记者发现,首页显示的四个标题中有两个是广告,其中一个是充满身体歧视的“塞勒赛排油减肥茶”广告。
这边,锌秤记者(微信ID:beefix)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阻力,放弃了通过提现获得的1块钱——是的,在新用户增长乏力的刺激下,趣头条的提现门槛从早期的30元降低到1元,提现渠道也从微信拓展到支付宝。 支付宝首次提现额外赠送8元红包。
但这仍然不足以留住用户,尤其是那些开始把目光投向趣头条的三线及以上市场的用户。 这些人没有很多时间花在不相关的信息上。 因此,像今日头条这样的算法进行内容分发和推送更受欢迎。 这种受欢迎的前提是信息平台本身的内容质量过关,可以高粘性使用。 尽量增加用户的活跃时间和留存率。
趣头条后期也尝试在算法分发上发力。 今年9月上市前,趣头条已获得人民网基金和澎湃新闻的投资。 两人不仅向公司注资,还派出专门人员到趣头条进行内容质量审核。 和监管合规控制; CFO王静波也表示,随着下沉市场趋于饱和,趣头条在触达二线、一线用户的过程中仍需依赖品牌。
但从目前的经验来看,趣头条显然还没有准备好。 就像拼多多之前遭遇“山寨”危机一样,它的上市也没能一夜之间改变趣头条早期模式在人们心目中的固有印象。 专注下沉市场的应用有很多,无一例外都获得了成功:对于下沉市场,如果你还没有攒够钱就走人,就去抖音看看网红景点;对于下沉市场,如果你没有攒够钱就走人,就去抖音看看网红景点; 你还没有遇到那段轰轰烈烈的感情,就去爱奇艺,为别人的故事流泪; 如果你不想在上下班途中看书或听音乐,来一场轻松愉快、不伤心态的游戏其实也未尝不可。
随着下沉市场的红利耗尽,“网赚”模式吹起的气球在“下半场”仍需要内容品质的支撑。
拼多多如此,趣头条也应该如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