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金定投

个人投资担保(个人担保有何法律风险)

个人担保有何法律风险?

在生活中,我们常听见因病致贫,但在我们法律实务中,因担保致穷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很多人不了解的是,因为一个简单的签字行为,可能把自己置于无法回头的境地。A君,北京某名牌大学大学生,应父亲的要求,为家族公司担保,后家族公司破产,A君被债务人起诉,要求承担2千万的债务;B君,高中老师,应哥哥的请求,为哥哥的公司贷款充当个人担保人,结果也陷入被起诉的困境,最终被法院判决承担近1千万的贷款清偿连带责任……实际上,我们身边因为个人担保陷入窘境的案例并不少,如果普通人担保的金额不大,那么尚且不至于陷入无法回头的境地;但是很多担保人不知道的是,给公司担保的金额通常都在几百万以上,一旦公司陷入经营困境,个人担保人面临的风险极大,很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还清贷款。那么,个人担保究竟有何法律风险?这些风险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是一个值得普通人关注的话题。

一、对担保的法律性质认识不足

担保的法律性质如何?这是一个很宏观的问题,因为担保有很多种类型,我国《民法典》的规定中包括了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定金等多种类型,每一种担保类型的法律性质都有所不同。而在同一个债权关系中,可能包括的担保类型不止一个,有的债权关系可能包含三个以上的担保类型。比如一个公司与银行的贷款债权关系中,可能会有抵押物、个人保证、质押等多重担保法律关系,而作为普通人而言,实际上很难准确了解自己签的担保在众多担保关系中的位次,进而就无法准确知晓自己所签担保所面临的法律后果。而从个人担保合同的签订过程来看,大部分人事先并没有咨询专业的律师,对于各种担保关系的法律风险并不了解,比如如何约定连带担保的份额?连带保证人什么条件下可以向其他连带保证人追偿?这就埋下了深深的法律隐患。

二、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在诉讼实务中发现,个人担保人所签订的担保合同,很多都是基于对主债务人的信任关系而签订的,很多都是主债务人的亲戚、好朋友、生意伙伴等等,他们自认为对主债务人的情况足够了解。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为在没有充分掌握主债务人所有信息的前提下,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是表面,无法对主债务人的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即便是尽职调查工作相对完善的金融机构,其也容易对债务人的具体状况做出误判,当前银行作为债权人的诉讼案件大量出现就充分说明了此问题。更别说个人担保人在签订担保合同时,并不会聘请专业人士进行相关的调查,就会导致担保人与主债务人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任何做生意的人,都会有低估期,有平稳期,有高峰期,亦有衰退期,如果个人担保人无法对其所处的阶段有准确的定位和预测,必然会面临担保风险,这也是个人担保的风险点之一。

三、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有的个人担保人以为主债务人有相应的房产做担保,自己再提供个人担保,就不会面临较大的法律风险。这实际上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市场环境变化对抵押物价值的影响。比如一套房子,在2019年充当抵押物时,因为房地产市场环境较好,其评估价格为300万。但在2022年,由于房地产行业低迷,该房产可能只值250万元。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因为主债务人到期不能进行清偿债务,该房产进入法拍程序,那么其最终可能只拍出6-8折的价格,这就意味着虽然该房产当时提供了足额担保,但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可能最终拍卖的价格与担保的金额有一定的差距,而这个差距就是个人担保时必然面临的风险。由此可以看出,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会造成担保物的价值有所变化,这是个人担保需要认真考虑的考虑。

接触因担保而产生的合同纠纷越多,越深感很多人对于担保风险认知的严重不足。很多担保人常说的一句话是:“我真的不知道风险这么大,能不能以不知实情或显示公平为由撤销担保合同。”殊不知的是,担保合同上的白纸黑字,怎么可能以如此简单的理由推翻,有很多当事人在二审后仍然想通过再审、上访、投诉等方式改变裁判结果,但基本都是徒劳。因此,防范此类风险,关键就在于对于担保的风险有正确的认识,普通人,还是藏好自己的笔杆子,不要随便签写自己的大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