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总共收到19份基金委发送的青年基金项目。我自己今年申请面上项目,可能因为今年申请量增加,解决评审专家不足的问题,申请人同年评审不同类别的项目,以交叉评审从一定程度缓解专家不足的问题。
首先简介我个人的评审流程,拿到评审项目,登录系统,逐一下载每份申请书的PDF版本并且进行编号,我自拟一个评审表格,本着对申请人负责的态度,注意填写申请人的姓名、申请题目、4项评审要点和总体资助意见。然后首先查看题目和摘要,把题目相近的项目放到一起评审,便于比较,根据摘要可以获得第一印象,决定大多数本子的总体评价,再结合立项依据和前期基础综合考虑资助意见。根据30%的推荐比例,首先筛选出特别差的直接不予资助,包括摘要中逻辑混乱,缺少机制和科学假设的描述,摘要出现错别字,摘要字数明显不足等。摘要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摘要撰写较好的,然后查看前期基础部分和立项依据部分都较好的,归为优先资助或可以资助;中间部分归为待定,将评审意见填写但是不提交,根据最终汇总情况综合决定。
今年评审的总体感受,特别突出的本子不多,跟踪热点的本子较多,比如肠道菌群研究。有些青年基金申请人前期发表文章虽然不错,但是本子写得不好,国自然基金申请本子撰写是第一位的,所以文章发表好不代表本子能够写好,今年碰到发表过几篇大子刊的申请人,但是摘要和立项依据逻辑混乱,依然忍痛毙掉。
关于打招呼的问题:我碰到过几个,比较隐蔽的都是五一节刚过,询问是否方便,然后使用微信语音联系。也有个别借助节日问候询问的,但是出于公平考虑,我一般都不予考虑。我自己申请多次,非常清楚国自然凝聚申请人几个月甚至多年的心血,是目前国内最公平的申报项目。所以我自己内心是有自己的评选标准的,不会因为打招呼而影响评审结果。当然出于礼貌回复不在手里或项目太多记不清楚。
评审环节方面的感受:
(1) 评审流程更加严格,登录之后需要阅读评审需知并勾选承诺。
(2)评审数量增加不少,而且评审的要求更高,按照分类评审的要求,例如每一栏意见的要求更加具体,并且有最少50字的限制,避免专家应付,如果字数不足无法提交,并且申请书的内容是无法黏贴复制的,需要评审专家手工输入。
(3)申请书平均质量一般,我拿到的涉及国内多个申请单位,个别单位有几个人发过来的,甚至也有前几年评审过的,由于未中,依然坚持申报。
申请书的质量体现在几个方面:
(1)创新性不够。相当多的申请书自说自话,只是强调想要做什么,而缺少对科学问题的深入剖析,缺少对前期基础的阐述和问题来源的描述,缺少与现有最前沿领域的对比和区分。需要将前期基础和科学问题有机结合。尤其是申请人多数都是博士或在站博后,一定要基于良好的前期基础撰写。
(2) 研究基础差。在评审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多数评委在第一步初筛的时候会根据发表论文的情况进行大致分类。比如,近几年发表了顶刊,划在A类;虽然没有顶刊,但有持续产出,论文也都在主流期刊上的,划在B类;其余的,划在C类。今年在初筛环节,能划入A和B类的不多。
(3)逻辑性不足。有相当多的本子摘要和立项依据部分逻辑性不足,在文字上有错漏,摘要有错别字,摘要字数明显不足的。
总结:虽然今年的申请量大幅增加,但有实力的人数应该和往年持平。所以,只要平时积累足够丰富,申请书认真打磨,应该就会有好的收成,因为资助率走低,不成功的,希望申请人继续努力完善本子,积累和加强基础,以上供大家参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