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博格的逆境
这几篇螺丝钉带你读书,咱们介绍的是螺丝钉翻译的一本新书,《万亿指数》。
上一篇我们提到,约翰·博格成为指数基金之父之前,在威灵顿基金公司工作。
通过主动基金,约翰·博格成为威灵顿基金公司的执行副总裁。
但随后的美股熊市中,威灵顿基金损失惨重,股价也大幅下跌。
约翰·博格在公司斗争中失败,被要求离开公司。
但在辞职生效之前,博格跟威灵顿商量了一个奇怪的解决方案:
约翰·博格成立一家子公司。
这个子公司为威灵顿基金所有,负责威灵顿基金的行政事务工作。
同时,这家子公司,不插手主动投资管理,也不插手关键的基金销售渠道。
约翰·博格把这家公司,取名为先锋领航。
目的还是要把自己在威灵顿基金失去的,再夺回来。
巧妙利用指数基金突破限制
但是这件事情谈何容易。
先锋领航不能做主动投资,也无法借助之前的销售渠道。
约翰·博格需要找到新的发展路径。
而此时,刚刚崭露头角的指数化产品,出现在约翰·博格的视线中。
前面也提到过,在70年代,美国国家银行、百骏、富国银行,都尝试为机构投资者,设计指数化产品。
其中百骏的创始人,李巴伦,也是约翰·博格的好朋友。
指数化产品,在机构投资者中可行。
但是市场上还缺少一只,面向个人投资者的指数基金。
于是在1975年9月,约翰·博格提交了一个提案:
构建一个被动的,追踪标普500指数的指数基金,个人投资者可以投资。
在先锋领航的董事会上,其他董事,提醒约翰·博格。
按照之前的规定,先锋领航,不能做任何主动投资管理,也不能插手基金销售。
这难不倒博格。
博格认为,指数基金是被动投资产品,不涉及主动投资管理。
并且不需要动用威灵顿的销售资源,可以完全交给外部的券商等去销售。
这个牵强的说法,被先锋领航的董事会通过了。
殊不知,正是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决定,推动先锋领航,成为日后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
“博格的蠢事”
1975年12月,先锋领航申请成立全世界第一只面向个人投资者的指数基金。
该指数基金追踪标普500指数。
标普指数公司只是象征性的,收取了一点点授权费。
此时标普指数公司还没意识到,指数基金授权费,将会成为未来指数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为了买下标普500的500只股票,约翰·博格需要为新基金筹集到1.5亿美元。
为此博格动用了自己大量的人际关系,但很快就被泼了一盆冷水。
到1976年8月,这只新基金,只募集到了1132万美元,不及目标的十分之一。
这么少的资金,甚至不足以买下标普500全部股票。
不得已,这个基金只能采用抽样复制的方式,买下标普500的一部分股票,来近似模拟。
媒体给这只基金取了一个外号,叫“博格的蠢事”。
货币基金,先锋领航的救星
仅仅是1000多万的规模,不足以养活先锋领航。
并且从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美股经历了长达10年的熊市。
第一只指数基金的表现也比较低迷,一直到1981年,规模才达到1亿。
这段时间里,先锋领航主要依靠货币基金存活下来。
在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是美股的一轮加息周期。
当时美元利率非常高,美国国债利率甚至一度达到10%。
美元货币基金的收益率也非常高,货币基金在70-80年代非常受欢迎。
先锋领航在1975年也发行了一只货币基金。这只货币基金到1981年,规模达到14亿。
可以说是先锋领航的救星。
改革一:公司归基金所有
不过虽然指数基金这段时间里,没有马上崛起。
但约翰·博格在先锋领航,做了几件重要的改革。
这几项改革为日后指数基金崛起奠定了基础。
第一项改革,是让先锋领航,被其管理的基金所有。
正常情况下,基金管理费减去各项成本,剩下的收益,会归基金公司所有。
但在先锋领航,公司作为成本项。即管理费,减去公司各项成本,剩下的收益,归基金所有。
这种情况下,公司管理层只能拿走自身的运作成本,而不是获得额外的利益。
这种模式,更加类似一个公益慈善机构的运作模式。
但在商业为主的基金行业中,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让先锋领航,会致力于降低基金的运作费用。
日后先锋领航发行了若干只基金,但在这个公司架构的作用下,这些基金普遍都采用了低费率的做法。
改革二:毅然砍掉高额申购费
第二项改革,是对基金销售的改革。
在70-80年代,基金主要依靠销售人员来销售,同时销售人员会收取高达8%的申购费。
是的,8%。
这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因为现在主流的基金申购费是1%-1.5%。并且大多数平台打一折,实际收取的是0.1%-0.15%。
但在当年,基金销售人员是销售基金的主力,如果不给他们支付8%的申购费,那基金很难卖出去。
指数基金是低费率的产品。
约翰·博格自然不希望,在指数基金上也设立这么高的申购费。
同时先锋领航在设立之初,就不得插手传统的基金销售等渠道。
先锋领航也没有动力去设置较高的申购费。
于是约翰·博格大手一挥,砍掉了指数基金的高昂申购费。
此举得罪了大批的传统基金销售人员。
但对投资者来说,是好事一件。
指数基金的春天何时到来
让基金公司属于旗下的基金,这样基金公司会致力于降低自身的运作成本。
砍掉主动管理,不需要支付主动基金经理的人力成本。
砍掉8%的申购费,不需要支付销售人员高昂的佣金。
这些举措,在当时的金融行业眼中,是离经叛道,难以理解的。
但也正因如此,才能打造出成本最低的指数基金体系。
不过即便如此,在开始的几年,指数基金也很难获得投资者的青睐。
一直到80年代,美股从漫长的10年大熊市中走出,进入到史上最长的一轮牛市。
指数基金才真正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