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行情发展都是由成本转换开始的,又因成本转换而结束。什么是成本转换呢?形象地说,成本转换就是筹码搬家,是指持仓筹码由一个价位向另一个价位搬运的过程;它不仅仅是股价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持仓筹码数量的转换。

股票的走势在表象上体现了股价的变化,而其内在的本质却体现了持仓成本的转换。要理解这一点,就必须对一轮行情进行过程分析。
可以说,一轮行情的跌宕起伏是与庄家的行为密不可分的。庄家行为最本质的体现是对做庄股票持仓成本的控制。如同商品交易,从低价位买进,在高价位卖出,才会产生利润。庄家的行为与商品交易有相同之处,但决不是简单的类似;它比商品交易的低买高卖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它是庄家行为和市场行为的高度体现。
一轮行情主要由三个阶段构成:吸筹阶段、拉升阶段和派发阶段。吸筹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低位大量买进股票。吸筹是否充分,庄家持仓量的多少对其做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其一、持仓量决定了其利润量;筹码越多,利润实现量越大;其二、持仓量决定了其控盘程度;吸筹筹码越多,市场筹码越少,庄家对股票的控制能力越强。同时,在吸筹阶段也常伴随着洗盘过程,迫使上一轮行情高位套牢者不断地割肉出局,庄家才能在低位吸筹承接。
其实,庄家吸筹的过程就是一个筹码换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庄家为买方,股民为卖方。只有在低位充分完成了筹码换手,吸筹阶段才会结束,发动上攻行情的条件才趋于成熟。庄家的吸筹区域就是其持有股票的成本区域。
拉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股价脱离庄家吸筹成本区,打开利润空间。在此过程中,庄家用部分筹码打压做盘,同时又承接抛压筹码,但其大部分筹码仍按兵不动地留在了吸筹区域,等待高位卖出。在拉升过程中,部分股民纷纷追涨,同时部分股民获利回吐;对于做庄技巧较好的庄家,如有大势的配合,庄家只需点上一把火,拉升工作主要由股民自行完成的;其间,庄家主要利用控盘能力调控拉升节奏。在拉升阶段,成交异常活跃,筹码加速转手,各价位的成本分布大小不一。
派发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卖出持仓筹码,实现做庄利润。股价经拉升脱离成本区达到庄家的赢利区域,庄家高位出货的可能性不断增大;随着高位换手的充分,拉升前的低位筹码被上移至高位。而当低位筹码搬家工作完成之时,庄家出货工作也宣告完成;一轮下跌行情了随之降临。
在一轮行情的流程中要充分重视二个概念:低位充分换手和高位充分换手。低位充分换手是吸筹阶段完成的标志;高位充分换手是派发阶段完成的标志。它们是拉升和派发的充分必要条件。所谓充分换手就是在一定的价格区域成交高度密集,使分散在各价位上的筹码充分集中在一个主要的价格区域。
总之,任何一轮情都是由高位换手到低位换手,再由低位换手到高位换手;这种成本转换的过程不仅是利润实现的过程,也是割肉亏损的过程,从而形成了股票走势的全部历史。
股票与股票不同,主力与主力也不同。如果把炒股比作下棋,世界上几乎不存在完全一模一样的棋局。但是研究主力的控盘模式还是必要的,这种对庄家行为的分类有助于我们对不同的主力采取不同的策略。
主力吸筹之后,洗盘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洗盘可以打掉那些低位跟庄的散户,可以节约大量的炒做资金,因而在炒做的全过程之中都有洗盘。主力追求的是一个"四两拔千斤"的效果,高水平的炒手是善于利用散户自己的资金实现股价的持续上涨。
而拉抬过程和拔高过程,都是将股价推到更高的位置,只是这两个波段的推高目的是不一样的。整理后的再次推高,随之而来的就是主力出货,因而我们把它称之为拔高,隐含其拔高出货的意思。
庄家们发现,过低的持仓量对于坐庄来说非常不划算。大盘的变动性很大,庄家承担了很大的操作风险,尤其是在股价的高价位区,只要有一部分散户高位离场,庄家的高位护盘就非常困难,炒作则可能失败,成了为市场打工的人。所以现在的主力控盘起码要拿下流通盘的50%,这个规模的持仓量,我们称之为中等程度控制流通盘,简称中控盘。
中控盘庄股的炒作通常非常简捷:高速吸筹——快速拉抬——果断出货,吸、拉、派、落,一气呵成。其最明显的技术特征是拉抬时的放量,比如在它一路拉抬的过程中换手率均在8%以上,这些换手有时是真实的正常交易,有时则是庄家的“对倒拉抬”。这些巨量成交迎合了偏爱成交量的技术分析人士,从而为个股的出货埋下了伏笔。
强劲的拉抬、迅捷的出货和漫天飞的消息,使他们看起来有些疯狂。中控盘庄股的战略要点是高位的及时派发。因此,散户要在中控盘庄股上获胜,只需要把握住两条原则:一是进货价位不能高于主力成本的30%;二是不管主力散布多么大的利好消息,你一条也不要相信。
至今尚未找到一种方法去估计中控盘庄股的炒做目标位,一般认为这些股票最低目标位是自主力平均底仓成本上涨70%。投资者常犯的另一个错误是见利就走,实际上大家不用担心煮熟的鸭子飞了,只要你不在主力巨额获利的情况下跟进,就完全可以等这些股票止涨后再获利了结。
如果主力拿下一只股票的绝大部分,那么这只股票的生死就都由庄家说了算。这就是高控盘庄股。此类庄股主力的持仓量大于流通盘的70%,最极端的甚至拿到流通盘的95%以上。

对于高控盘庄股来说,要获得占流通盘70%的筹码并不困难,只要适当抬高一些建仓成本,再耐心多用一些时间,主力的进货就可以大功告成了。这些增加的建仓成本,最终会以更大幅度的上涨来弥补。而拉抬股价对于高控盘庄股来说是再方便不过的事情,因为散户没有多少货,拉抬过程不会遇到获利抛压。主力在高控盘庄股上遇到的真正困难是出货,但既是高控盘,主力就并不需要将所有的筹码都出干净,所以也进退自如。
庄股的受伤过程
受伤庄股是这样的一类股票:它首先是庄股,你能够从这只股票早期的K线图上,明确的发现主力的入场迹象,在主力控股这些股票之后,一般会作很有规模的向上拉升,但由于这些股票的生不逢时,在股价刚进入上升过程不久,大盘开始下跌,连累了这些股票,使其呈现受伤状态,股价迅速回落。主力坐庄的完整过程通常是“吸、拉、派、落”,但受伤庄股的运动轨迹只有“吸、拉、落”,而少了一个“派”,就是说主力经过了吸筹和拉抬,没来得及派发股价就回落了,这种情形令主力相当难过——这就是受伤庄股。
形成受伤庄股的外部因素不仅仅是大盘的原因,应该说受伤庄股的主力也有自身的弱点。一个夭折的向上拉抬将使主力损失大量的现金,没有哪一家的投资机构故意承受这样的损失。具体原因困难很复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些主力还不具有在股市上随心所欲的实力。因此,对此类股票的未来上涨空间要有所保留。
如果单从K线上看,有点像庄家出逃,但是如果把这一段时间的总换手率累积来看,这期间的总换手率是40%左右。主力能利用的换手率很难超过总换手的三分之一。这样,即便是出逃最多也就逃掉百分之十几。从筹码分布上看,尚有41%的筹码从未被换手过,可以肯定这几乎都是主力筹码。因为该股股价曾上涨过近四个涨停板,在这一上一下之间,绝大多数低位进场的散户已经逃跑,图中筹码分布大双峰形态中,下峰几乎是清一色的主力仓位。所以如果股价进一步的下跌,主力将面临大面积被套。
咱们不妨替主力算一下帐:比如主力的底仓成本可以确定为4.36元,这是筹码分布图上低位密集峰的峰顶位置。该股流通盘为5.79亿股,主力原先有65%的筹码,估计一路下跌中主力已经出掉了占流通盘12%的筹码,现在主力的仓位应该占流通盘的53%。而这些仓位是近13个亿的资金,一旦主力被套,那么每一个跌停板主力都将蒙受1个亿以上的损失,这绝非是一个小数字。
从博弈的观点看,受伤庄股是一类非常好的投机品种,因为即使有大量的散户在庄家受伤的位置上买入,主力很难选择与散户为敌的操作方向,因为这样做不划算。如果庄家还有股价之外的隐形成本,则主力弃庄就意味着亏损。所以主力只好带着散户们一起发财了。
受伤庄股具有如下共同的技术特征:
A、 主力在前期呈中高控盘状态
受伤庄股首先必须是庄股,而且主力的控盘量越大越好,只有中控盘或高控盘才能保证在个股下跌中,主力的损失大于市场公众的损失,也只有在这种状况下,主力才可能护盘。这叫“有娘的孩子是块宝”。而一轮大规模下跌中低控盘的个股是无人护盘的。判断主力高控盘并不困难,我们可以用下移法测量,或者寻找成本均线的发散状态,便可一目了然。
B、 股价无量跌入双峰峡谷
双峰峡谷是我们已经介绍过的筹码分布形态。双峰峡谷对股价有很强烈的支撑作用,而且双峰很容易为肉眼识别,对使用软件选股很方便。把所有股票看一遍仅用十分钟时间,就可以把当日陷于峡谷中的受伤庄股找出来。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特征是股价的快速下跌。之所以要求受伤庄股呈现快速下跌的趋势特征,是因为徐缓下跌也许是主力出货的迹象。下跌越温和主力出货越充分。有些股票虽然也跌到了主力的成本之下,但由于下跌时间过长,我们很难判断是主力受伤还是逃庄。无量快速下跌既考虑了不适合主力出货,又考虑了将来反弹时不会有太大阻力。
C、 主力成本区在当前股价附近
这一条也很重要。有时候虽然股价跌入了双峰峡谷,但如果这个双峰的低位峰不是主力的筹码,那么这个双峰峡谷就不一定有支撑作用。
什么样的低位峰是主力的成本区呢?如果我们看到大双峰的低位峰是当年的筹码低位密集,那它自然就是主力成本。有些个股的低位峰在长线上看也是高位峰,但它是高位横盘一年以上的筹码堆积,所以即使不是主力换庄,维系了这一年以上的高价位,主力的护盘成本也是非常可观的。因而也可以把堆积了一年多的筹码密集区理解为主力成本区。
受伤庄股的反弹幅度与大盘有关,如果大盘配合,受伤庄股的上涨幅度便非常可观;如果大盘不配合,我们把操作受伤庄股的获利目标位定为10%应该是比较现实的。
我们知道,孕育一拨大牛市是需要主力先花些力气的。形象的说,大盘是一块土地,每个人都希望种下的种子发芽长大,耕耘的庄稼颗粒归仓。而主力毫无疑问是一个地主,他期望得到好收成,总是预先把自己的种子埋进土里,因为播种多可能就收获多。我们在大盘中会发现很多主力的底仓,这一点也不奇怪。
就象种子的成长依赖于天气,主力建仓后,如果大盘并未转暖,主力也只好在寒冷中默默等待。没有大盘的配合,部分庄股的启动则很难延续。大气候的熊市常常使这些主力的拉抬夭折,从而形成了受伤庄股。
主力建仓的时间有早有晚,一般来说,早期进场的主力对行情的启动更急切一些。也难怪,主力建仓已经许久了,如果行情真的来了,他还等什么?
大家同时发现,牛市之中的短期回调也是袭击受伤庄股的绝好机会,这个时候的受伤庄股则是一些迟到的主力。人家都收获了,他的种子才发芽,率先启动的龙头股主力已经开始出货,连累大盘进入短期调整,也使得一部分补涨庄股承受了来自公众的抛压。但由于牛市尚没有结束,这些受伤庄股仍有再次拉抬的机会。
虽然熊市中的反弹也能使受伤庄股成为受益者,但熊市的中早期不是袭击受伤庄股的最好机会,这时受伤庄股同一般的超跌股价值差不多,很难获得可观的赢利。只是由于这些股票有庄,在来年的牛市中,这些股票多多少少会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因此一旦抢反弹失利则并不强调必须止损。当然,熊市的中早期还是什么股都不做为好,因为那毕竟不是种庄稼的时候。
受伤庄股的分仓
实战中买进受伤庄股需要把资金至少分成三个仓位,分别买进三只以上的受伤庄股。这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受伤庄股都像深宝安A那样,在短期内给投资者一个惊喜,至少有三分之一数量的受伤庄股,由于庄家过于虚弱,没有能力组织强大的反击。尤其是在熊市反弹行情中,最常见的情况则是一只获利,一只平盘,一只套牢。本人曾经试过,将获利和平盘的那两只股票在反弹结束时全部卖出,收回三分之二的资金,而套牢的就地转入中长线操作,等待大行情的到来。但后来发现这样做不划算,最好在三只股票总成绩为获利时,将它们都卖掉。自然那只没卖的庄股在几个月后也有了一轮大行情,即使不卖,也能挣30%以上,但它在巨幅上涨之前先给你跌两、三个板,让人难免不舒服。
而当大行情展开之后,受伤庄股在几周的炒做后基本能达到理论目标位,将这些股票抛出后,不宜再找受伤庄股,因为此时正处在行情的上升过程中,选股思路应该有一个变化,那时最佳的选股品种应该是低位高控盘庄股。
总之,受伤庄股是相当不错的股票品种,不仅可以带来获利机会,而且还能让中小投资者获得与主力平等博弈的快感。犯错误的并不总是散户,主力如果犯了错误,也需要付出一些钱和快乐,这叫天公地道。
与捕捉无庄超跌股相比,袭击受伤庄股更具博弈色彩,因而也更引人入胜。主力并非神仙圣贤,他们有时也会犯错误,导致个股的情形非常危急。绝大多数主力在这种情况下会选择护盘自救,聪明的散户便趁机捕获了机会。在股市中,乘人之危是个天经地义的“美德”,因为只有挣钱是硬道理,怎么挣都是对的。就象围棋选手从来不会在对方的优势方向较劲,而总是攻击对方的薄弱环节。主力的难处在于资金量大,控盘量多,炒做失败便意味着巨大损失。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如果主力不选择护盘,可能就面临破产的结局。
于是散户就可以一展身手了。我们曾给袭击受伤庄股的操作思路起了个名字,叫“豺狼出击”,因为此法看起来很凶狠,专去攻击主力的弱点,但实际上这个豺狼出击却是对主力的雪中送炭,此时主力和散户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股价的再度上涨对双方都有好处。
主力的操盘手法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主力仅有高控盘、中控盘两种手法的话,那还是比较容易识别的。或许哪一天当散户都能够认清、甚至反控制主力的操作方式,主力的庄也就坐不下去了。所以,散户在变,主力也在变。这个市场就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游戏,而且充满了变数。
庄家怎样打压股价
为什么在下跌之前经常出现拔高
观察大盘和个股走势常常发现在见顶之前出现一次快速拔高的动作,然后开始一路下跌。在指南针证券技术分析体系中把这种走势称为疯牛行情,疯牛出现往往预示一轮行情的结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疯牛走势之后一般很快出现下跌,价格在顶部呆的时间很短,对散户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获利机会,但对大资金来说,是不能指望在这个价位上出太多的货的。所以庄家指望把货全出在这个位置是不现实的,把仓位都留到这个时候是危险的。涨的过程中拉抬是需要花钱的,如果在顶部没有充分出货,就只好在下跌过程中出货,而一下跌买盘会变少,还可能出现其他人跟庄家抢着出货,出货变得更困难,这样对庄家来说是很不利的。
再进一步观察,很多庄家股票在拔高前会先出现一段横盘或上涨趋缓的走势,细致观察可以看出庄家在这一过程中已经有出货迹象。所以,庄家在最后拔高之前已经出了相当多的仓位,到拔高时仓位所剩不多,拔高不拔高其实庄家都已经收回了大部分利润。所以,拔高在获利方面的作用不是重要的。
其实,此时拔高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打压,所谓“千拉万抬只为出”,出货是坐庄的中心问题,只要有钱谁都能买股票,谁都能把价格拉上去,但会进不会出是挣不到钱的,所以,出货才是坐庄最见水平的地方。比较稳妥的做法是在涨到头之前,还留有相当大的上涨空间时就出去,这就是为什么在拔高之前庄家已经开始出货的原因。
庄家理想的出货是在出去以后,价格仍然跌不下来,这样庄家可以走的比较从容。留下一定的上涨空间就可以有这个效果,因为买股票是认为未来还能涨,既然还有获利空间,大家拿了股票认为未来一定能涨,就不会急于抛出,这样就不会下跌,使庄家可以从容出货。但当庄家的货出的差不多时就不是这样了,股价跌不下来,则庄家不能重新建仓炒做,而且留下的空间多了,对庄家来说是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庄家也不甘心。
所以,庄家的这一次拔高有两个目的,第一是为了利用这个空间在高位上把一部分货出个好价钱;第二是为以后的打压做准备。这时,由于庄家前期已经出了一部分货,控盘能力下降,而且处于高位,价格是不稳定的,不可能稳扎稳打的一步一步推进。庄家此时以出货为目的,拔高时也要尽量节省资金,所以此时的上涨常常是快速的拔高。快速的上涨可以引发冲动的跟风盘,拉起来比较省力。而且,由于持续的时间短,就算当时的成交量比较大,但总的看花的钱仍然比较少。
由于高位难稳,所以,要快拉快出,在高位不知道什么地方停下来突然开始下跌。拔高也是打压的准备工作,因为在留有余地的价位出货之后,价格跌不下来,这时就算价格已经偏高,但只有下跌的势能,没有动能,有下跌的潜力,但不一定能转化成实际的下跌,而且价格可能长时间维持在高价位下不来。怎样打压行情呢?关键是制造下跌动能。就是先让价格涨到头,达到其极限,达到一个明显的高位,让市场上人人都认为这个价格不合理,然后物极必反,下跌的动能就可以出现,价格就可以很容易的被打压下去了。
拔高走势,既是为了做价格赚钱,也是为了启动打压。所谓“意在剑先”,动作上还是在向上拉,但意识上已经开始向下动作了。所以,做庄高手不仅要“进的来出的去”,还要“拉的起来打的下去”。真的把价格玩弄于股掌之上,把股市变成一台压钱的机器,一圈一圈,周而复始,永无休止的从中压出钱来。
启动下跌的另一种方法是用圆弧顶缓慢启动,利用在顶部的时间的延长,逐渐让人失去信心,卖盘逐渐的越来越多,在图形长形成圆弧顶走势。逐渐形成正反馈效应,最终在某一个时刻超过临界点,开始快速下跌。
用哪种方法启动下跌要根据市场情况而定,同时也看庄家的爱好。只要自己心里有数,到行情走到时就容易及时反应过来,不至于吃大亏。
为什么鸡犬升天行情到头
每轮行情的开始往往是由绩优股起动的,因为这时候市场人气不旺,大众尚在犹疑观望中。此时,垃圾股庄家除非有特别的利好,否则一搬是不敢出来炒做的,需要一批真正有号召力的股票出来把行情带动起来。堪当此任的是绩优股或有题材的股票。
行情展开后,各路庄家都开始活跃起来,纷纷出来拉抬自己手中的股票,市场一片繁荣,此时垃圾股也借大势开始拉抬,共同形成了大盘的上涨。
绩优股炒起来可以在高位站住,即使已经炒的价格较高,庄家已经完成了出货,但持股人一般总是抱着希望,只要行情还没有开始暴跌,绩优股一般是不会出现杀跌现象的。也就是说,虽然具备了下跌的势能,但还不具备下跌动能,不能转化为一轮真正的下跌。如果没有启动力量,它会长时间维持在高位。
要把下跌势能转化为动能需要有人来启动下跌,适合担当起此任务的是垃圾股。因为垃圾股在高位站不稳,把垃圾股炒上去相当于把大石头高高举起来,这时侯行情就走到尾声了。高高炒起的垃圾股是“牛市杀手”,这一刀杀下来,牛就给宰了。垃圾股庄家凌厉的杀跌出货如同大石头砸下来,带动大盘下跌,殃及绩优股,把下跌势能充分释放出来,展开一轮熊市。
为什么很多股票在拉抬之前要先打压一下
可以观察到很多股票在启动拉抬之前有先打压一次的现象。在股价横盘过程中,庄家已经充分建仓,而且 CYQ 形成密集峰,表明筹码整理的很好,具备了快速拉抬的条件。然后,在启动拉抬之前,庄家进行了一次打压,然后开始拉抬。这种拉抬前的打压就象出手打人之前要先把拳头尽量收回来再打出去可以更有力,或者在把箭射出前要先把弓向后拉一样,可以帮助启动拉抬。
由于快速打压只是打下了价格,下跌过程并没有多少成交量,筹码都被套在上面,所以,在下跌一段空间后,抛压减少。这时很容易造成反弹,只要有较少的量一拉,就可以把股价快速拉起来。当股价又回到打压前的位置时,虽然价格和原来一样,但却有了一个上涨的惯性,引起了市场的关注,人气已被激活,这时继续向上拉抬就比平地启动要轻松的多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