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乎人均百万年薪,居然没有一篇正儿八经的私募基金挑选方法论哈哈哈。
正好这两个月正在给自己挑选私募基金配置,经过两个月的深思熟虑,逐步建仓了如下私募:
上面这些私募是经过两个月的时间思考、比较、考量,最终选的一些产品。
(合规问题省略)
为什么买私募要认识的研究和思考?为什么光抄别人买私募的作业而自己不做作业是没用的?
因为
1)为了让自己多赚钱,少亏钱
2)充分了解一只私募的特点,运作,容易获得“信仰充值”,这样跌了不会惶恐,涨了不会膨胀,更容易做时间的朋友,也更容易获得长期稳健的收益,
3)培养自己的投资思维,做认知培训。
下面是我的思考和总结的选私募方法论

1))))) 看表现(Performance)
看业绩表现这个事情,其实比较直观。上私募排排网,就可以看到公司的过往业绩还可以将几只私募进行比较。私募排排上最多可以同时对比5只。私募排排也有会员,会员会提供更多的具体的数据方便分析,但是考虑到高额的费用,就不建议大家购买了。
如下是我将趣时,聚鸣和石峰的几个代表作进行对比,可以清晰的看到石锋在牛市的时候有着傲人的表现,而熊市的回落也明显大于另外两只私募。(这也是为啥我最后没有买石锋的原因之一)

看业绩表现表现时,我会注重看这么几个指标:
-----收益:牛熊市的收益表现各自如何,收益是否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复合年化大概是多少(我个人觉得20%就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情况)。特别注意的是,同一个私募基金公司的不同私募产品之间的收益是否有巨大的差额(如果差距巨大,则需要注意。)
-----回撤:个人非常看重回撤(可能是我是一个较为保守的玩家),尤其是熊市急跌的时候,如果多次熊市回撤控制的好,说明风险控制是非常到位的。
拿我非常喜欢的睿璞举例子:15年成立的,最大回撤是14%,并且保持了连续12年的盈利。

-----夏普:
承担单位风险所获得的超额回报率。理论上来说夏普越大越好,但是不同规模不同种类的私募不能单一通过夏普比例定输赢。小规模的私募比百亿私募更容易获得更高的sharpe、但是并不意味着这样的表现在规模扩张后就可以保持。所以需要综合考虑。
总结:业绩表现方面就看如下因素即可。

2))))) 看投资策略(Strategy)
投资策略是过程,而表现(performance)是结果。
搞明白一个私募基金到底靠什么底层逻辑、思维和方法论赚钱是选私募最最最重要的环节。因为这有这有,你才明白私募赚钱为何赚,亏钱为何亏。
每一个私募的风格和方法论是截然不同的。比如丹奕的朱亮,擅长挖掘小市值,但是成长性较好的股票。而聚鸣则擅长自下而上精选有安全边际的个股,并且会去在震荡行情里寻找有价值修复空间的股票。

怎么去了解一直私募的运作方法呢?我个人比较建议从三个方面来了解:
1)公开路演
私募排排网上都会有路演的PPT和录音。同时,大部分的代销机构也都会有私募基金经理路演时候的一些录音和录音稿可以学习。
2)业绩归因
一般来说,作为散户购买者,是很难去做业绩归因的回溯的,因为大部分私募的仓位和操作是不公开的。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比较厉害的投资顾问,尤其是券商的投顾,他们可以帮助你去做这样的数据分析。
3)关注管理者个人的雪球账号(或者其他社交账号)
毫无疑问,私募基金经理的个人风格会影响私募的运作。当我们遍历过往数年的雪球\微博言论就可以看到他\她的心路历程和个人迭代。基金经理快速完成自我迭代的能力也是未来业绩可持续性的保证。

3)))))看人(People)
大部分私募基金经理出来做私募之前都在其他的finance sector工作过,如果有从事公募基金管理的,可以通过研究他管理公募期间业绩的表现获得一些信息。有一些私募基金经理是小雪球网红,也可以看一下他们的雪球账号,充分的去了解一个人。
从业时间方面:如果经理的从业时间较短,没有经历过完整的牛熊市,那么很大可能会导致熊市来的时候不知道如何操作。
另外有些基金经理会带徒弟,如果发行的私募是徒弟管理,那么需要再次关注一下徒弟的过往业绩表现。

4))))))看投研 (Research)

5))))))看规模 (Scale)
无论多牛逼的基金经理都逃不开规模的诅咒。20亿时候的投资策略,当公司成长到百亿规模的时候则也许会失效。
船小好调头,越小的私募基金越灵活。但这并不意味着上百亿的私募基金就没有好的收益,比如我们熟知的高毅,在管理了千亿资产的规模情况下,依然展现了傲人的战绩。
当我们考虑规模因素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要考虑:是否这样的规模在管理人的能力圈的范围内?随着规模的扩张,私募管理人是否改变和更新投资策略?
特别的是,针对量化的私募产品,当规模急速扩大的时候,原有的交易策略可能会失效。
比如下图是中证500量化指数基金私募的幻方和灵均的对比。幻方作为老牌量化私募基金,在一些表现上是逊色于灵均的。

总结:规模因素十分重要。

写在最后,
虽然我们基民不需要像操盘手一样日日复盘,但是我们也应该日常反思和复盘自己投资基金的逻辑。做到认知、行动的高度统一。这样才不会涨的时候茅台,跌的时候茅坑。
投资其实就是认知修行,日日磨炼,才能有所进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