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对中国进行经济打压和贸易制裁已成为常态。然而,40多年前的1970年代,美国曾对另一个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类似的行动,那就是日本。
最早是对日本纺织品行业实施贸易保护。1969年1月3日,美日两国签署了《美日纺织品贸易协定》。接着是对日本钢铁业实施贸易保护,1976年,美日签署了《特殊钢进口配额限制协定》。随后,又限制了日本彩电,1977年,美日就钢铁制定了“进口最低限价制度”,签订了《维持市场秩序协定》。最后,又限制打压了日本汽车和半导体行业。
这些行动背后的原因很简单,日本的产业发展太快,抢占了美国在国内以及全球市场的份额。日本的出口份额一度上升到全球10%。虽然日本一直是美国的盟友,但在东芝事件之后,日本首相甚至亲自前往美国道歉,但仍然无法避免被打压的命运。因此,大部分的政治问题背后并不是价值观和信仰差异,而仅仅是经济问题。
回顾70年代的打压行动,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举措并没有阻碍日本的产业升级、竞争力提升和经济发展。70年代实际上是日本实体经济崛起的十年,产业竞争力迅速提升,经济持续高增长。而随后的十年,经济增速放缓。
然而,在1973年到1982年这整整十年的时间里,日本股市表现并不好。尽管日本的竞争力持续提升,企业利润增长了3倍,但日本股票指数仅上涨了30%,年化涨幅仅为2%。与过去十年的沪深300指数相比,差距不相伯仲。
日本股市跟过去10年的沪深300不相伯仲。
而从1982年开始,日本国内经济增长显著放缓。从1982年前后的平台算起,直到1990年,日本国内的制造业利润只增长了50%,但日本股指却上涨了5倍。
那么,为什么82年后的十年,日本股市表现如此之好,与那一阶段的经济增速和企业盈利增速脱节呢?
我认为有几点原因:
首先,73年初股票价格过高,经过近10年的盈利增长,需要进行消化。到82年,日本股市已经变得非常便宜,大致只有73年初高位的一半左右。
其次,整个70年代,在美国的持续打压和制裁下,日本人对自己的国家和国运产生了怀疑。股市风险溢价持续上升。
第三,80年后,日本利率出现了向下的大拐点,推动股市估值上行。
尽管70年代日本的产业竞争力提升,出口份额扩大,但由于对海外能源和材料的依赖度太高,在70年代的油价暴涨过程中,日本的经常账户也出现了恶化,74年前后和79年前后一度出现了贸易逆差。
然而,从1981年开始,这种情况开始发生变化,日本的贸易顺差快速上升,到1986年达到了GDP的4%。经常账户的变化对利率市场产生了显著影响,尽管美国利率在1981年仍创新高,但日本长期债券利率在1980年就已经提前见顶。随后进入持续下行的趋势。
此外,70年代美国的持续打压和制裁,以及其他经济因素,促使日本企业大规模在海外建厂。80年后,日本企业海外利润占比大幅提升,海外利润的增长使得日本企业的利润增速显著高于GDP增速。
这种海外建厂和销售的模式较少遭到当地政府的反对,贸易摩擦也有所缓和。对于股市投资者来说,这意味着可以要求更低的风险溢价,给予更高的估值。
综上所述:
日本企业的海外投资建厂缓解了国际关系紧张,降低了风险溢价。日本的贸易顺差上升并维持在高位,使得日本能够维持低于美国的利率水平,这有利于本国制造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本国股市的估值。从80年代初期的低估值水平为起点,日本股市进入了若干年的大幅重估,进入了长期牛市。
回顾过去的经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股市完全可以在企业盈利和经济见底之前提前见底,甚至可以提前1年多。只要利率下行,风险偏好改善,股市就有可能出现拐点。
因此,即使明年美国经济衰退,A股仍然有可能表现良好。即使明年国内企业利润继续下滑,也是有可能的。尤其是考虑到国内企业利润已经企稳回升,以及美国衰退对其他国家的拖累相对较轻的因素。
此外,人民币资产有望崛起为全球主要资产之一。中国的贸易顺差使得中国有条件维持低利率,有底气降息,且国内利率已经下降至历史最低。主流指数沪深300的估值也已经下降到历史低位。因此,人民币资产具备良好的投资潜力,只需等待市场情绪和风险偏好的拐点到来。
总之,尽管当前存在一些挑战和不确定性,但中国经济和股市仍然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制度性改革的推进,相信中国的股市将迎来更好的表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