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和资金双重压力下,同业理财产品供给回落——同业理财产品分析报告
2017年以来,银监会接连发布9份文件剑指银行各类违规行为,以期通过银行自查、监管驻场、限期整改的方式对银行各个层面的业务进行整理规范,银行同业理财业务是受冲击最大的业务之一。银监会于4月10日发布的46号文《关于开展银行业“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厘定了同业监管套利、空转套利行为,对规避监管的同业业务,以及吸收同业资金对接理财产品的资金空转行为进行了打击,造成了银行同业理财规模的收缩。紧接着4月12日银监会又重拳出台7号文《中国银监会关于切实弥补监管短板提升监管效能的通知》,对同业业务进行整治,加强交叉金融业务管控,要求同业投资业务不得多层嵌套,全面提升风险防控。从银监会的监管导向来看,针对同业业务“降杠杆、去通道、防风险”的监管思路在未来还会不断强化。
此轮监管风暴密集来袭的经济背景是: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疲软,而金融机构在MPA大考下面临业绩和规模考核的双重压力,资金在金融体系内不断空转套利。基于加杠杆主要出自金融体系内部,而同业理财通常作为载体来推进杠杆操作,因此同业理财是重点监管对象。为追踪同业理财市场发展前沿,服务银行理财业务转型需求,普益标准将定期发布一系列同业理财产品分析报告。本报告为第二篇,我们选取发行时间在2017年6月1日至6月16日的产品,然后从银行同业理财产品的各个维度来探究产品变化趋势。
不同性质银行同业产品发行量比较
根据普益标准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6月1日至16日各大银行共发行296款同业产品,其中只面向同业发行的有269款,同时面向机构和同业的有27款。按照发行银行的类别来看,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发行量最多,分别为115款,99款,其次是股份行,发行59款产品,三者合计共占92%;大型国有银行发行量最少,只有23款,占比8%(见图1)。
从发行数量来看,与上一报告期相比,除国有行外,其他性质银行同业产品的发行量都呈现大幅下降。随着同业理财面临的监管压力持续升级,多数银行开始主动缩减同业理财规模,预计同业理财规模占比在未来还会进一步回落。
不同性质银行同业产品收益比较
在6月1日至16日发行的296款同业产品中,根据其披露的信息显示,大型国有银行发行的同业理财数量最少,同时产品的平均收益也最低,为4.27%;城商行最高,为5.36%;其次是农村金融机构,为5.32%。各大银行的同业产品收益与5月中下旬相比都略有上升,从侧面反映出当前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不断趋紧,具体结果如下图2 所示:
由于全国性银行的同业理财产品收益率是所有机构参考的标尺,因此根据统计区间各个银行发行的产品情况,我们选取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作为参考,并加入股份行中产品发行数量相对较多的广发银行、民生银行和恒丰银行。从图3可以看出,除了交通银行和工商银行外,其余各个银行的产品收益均在4.5%以上。
相同性质银行间的产品收益差较明显,排除广发银行的影响可以发现:在相同性质的主流银行中,产品收益与发行量呈负相关关系,表明现阶段对于各大型银行,在监管施压下,同业理财发展正逐渐从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收益区分度过渡。
银行同业理财产品收益区分度较高的背后是市场资金面偏紧,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争夺战激烈。从货币市场利率来看,截至2017年6月20日,隔夜SHIBOR为2.8776%,7天SHIBOR为2.93%,在一个月内分别上升20.31BP和6.21BP。货币市场利率的缓慢递增体现了市场资金链的紧张。另一方面,银行体系内,普遍运作的“资金池”模式,会存在期限错配问题,一项负债的缺口只能用另一项负债来填补,为了不引发金融风险,在市场资金紧张的背景下,通过“价格战”来吸引投资者是银行的必然选择。
不同性质银行同业产品收益类型比较
从同业理财产品收益类型来看,其中保证收益型产品只有5款,全部是由民生银行发行的。保本浮动型产品68款,非保本浮动型产品最多,有198款,未显示收益信息的产品有25款。再来看各类产品的具体收益情况,根据普益标准的统计数据,保证收益型产品平均收益为4.11%,保本浮动型产品平均收益为5.05%,非保本浮动型产品平均收益最高,为5.29%,鉴于只有民生银行发行了保证收益型产品,我们只选择不同性质银行的浮动型产品做收益对比,具体结果如下图5所示:
通常而言,因为风险承担水平不同,保本浮动型产品收益要低于非保本浮动型产品。图5显示,不同性质银行浮动型同业产品的收益表现符合一般认知。从浮动型产品的收益差来看,国有行和农村金融机构浮动型同业产品的收益差较大,而股份行和城商行的收益差较小。
再从不同性质银行的同一收益类型产品来看,城商行的保本型产品收益最高,农村金融机构的非保本型产品收益最高。对于浮动型产品,不同性质银行呈现的特点有所差异,主要与各类银行的发展战略和资金运作能力相关。
不同期限同业产品比较
为研究需要,我们将投资期限≤30天的同业报价产品称为短期限,将30天 <投资期限≤91天的同业报价产品称为中短期限,将91天 <投资期限≤182天的同业报价产品称为中期限,将182天 <投资期限≤365天的同业报价产品称为中长期限,而将投资期限>365天的同业报价产品称为长期限。
根据普益标准统计数据显示,共有278款同业报价产品披露了期限。其中短期限产品47款,平均收益5.13%;中短期限产品最多,有111款,平均收益5.20%;中期限产品61款,平均收益5.16%;中长期限产品59款,平均收益5.20%;统计期间内未发行长期限产品,间接说明资金紧张的大背景下银行同业机构面临较大的流动性缺口,流动性管理愈发重要。对比不同期限同业产品的收益可知,同业理财产品呈现的期限效应较弱,中期限产品收益低于中短期限产品,主要是期限较长的产品资金投向趋向多元化,面临的收益不确定性也较高。
银行同业理财产品趋势分析
根据中国理财网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银行同业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 5.99 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20.61%,较年初上升7.84 个百分点。但随着负债端资金成本持续走高,资产端收益上行空间有限,监管力度不断加大,未来同业理财占比或将回落,中小银行同业规模增速放缓进程加快。
从负债端来看,为保持市场流动性适中,并有效去杠杆,央行引导利率中枢稳步上移,不断推高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成本。截至6月20日,Shibor一年期报价4.4368%,已经高于一年期贷款基础利率(LPR)4.30%。
值得关注的是,央行的统计数据显示,进入6月份,银行间一年期的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和银行间一年期的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已经站稳在LPR之上,银行内部边际资金成本已经全面高于基准利率。另一方面,从央行基础货币投放规模来看,自2016年12月开始,央行基础货币投放基本呈递减趋势。基础货币的投放量直接影响市场的资金供给量,基础货币余额收缩是导致市场资金面紧张的主要根源,也诱发了银行理财产品负债端成本高企。
再者,如图8所示,自2017年年初,银行间同业隔夜和7天拆借利率在震荡中不断上涨,这无疑直接推高了资金的市场利率。资金市场成本上升会引导其他金融市场的资金成本上升,体现在银行理财市场上就是产品收益持续走强。
从资产端来看,2017年5月中下旬前,在强监管措施影响下,中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整体呈现震荡下跌趋势。5月中下旬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在波动中开始缓慢上升。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大幅动荡给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带来的不确定性高。现阶段,股市在新股发行节奏调整和减持新规出台等因素共同影响下,打新和配资收益呈下降趋势。而债市从2016年下半年以来,表现一直不尽人意,伴随着监管政策的进一步收紧,债市面临去杠杆和委外赎回双重打击,在一系列利空消息下收益持续下跌,债券短期难有向好表现,将对相关理财产品的收益构成直接挑战。
就债市而言,选取2017年年初至6月16日的1年期和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并做收益率曲线的变化趋势图。从图10可以看出,1年期和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整体处于上升通道,特别地,从6月6日开始,1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反超10年期国债,同样符合上文的结论,即市场流动性缺口大,较短期限投资更受青睐。再从期限利差来看,期限利差随时间变化逐步减小。
综合期限利差的历史表现,经济从复苏向繁荣过渡期限利差是逐步拉大的,而经济从繁荣走向衰退期限利差则不断收敛,从供给端来看是央行为应对经济过热收紧货币,通过收缩货币供给抬高短端利率水平。从需求端来看,经济繁荣后期加杠杆操作比较普遍,资金紧张局面会推高短端利率水平。债券在银行理财资产配置中一直占据大头,随着债券收益率曲线的上行,债市日益增加的不确定性一旦引发被动抛券,将会直接冲击银行理财的资产端收益。
最后,从监管层面来看,无论是MPA考核指标,亦或最新的“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专项治理工作等一系列监管政策的陆续出台,对于同业业务的相关规定,都主要针对过去迅速扩张的同业负债。银监会发布的6号文《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是近期对于风险管理较为全面的文件,对同业业务整治提出了具体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完善流动性风险治理架构,将同业业务纳入流动性风险监测范围,制定合理的流动性限额和管理方案;提高对重点分支机构、币种和业务领域的关注强度,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对同业存单等同业融资的依赖度。银行发行同业理财产品面临的监管要求更为严格,在短期无法改善发行条件的情况下,同业理财规模必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
综上分析,资金端成本持续走高,促使银行同业理财产品收益不断上扬,而资产端各市场近期波动剧烈,表现差强人意,银行同业理财资金投资收益不确定性高。而监管层面,“降杠杆、去通道、防风险”监管思路的强化使银行同业理财面临的监管约束继续收紧。基于监管和资金的双重压力,预计2017年同业理财占比将维持现状甚至出现一定幅度回落,而同业产品收益走势在市场流动性不能得到有效改善的前提下不会出现大幅调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