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9年第一枚比特币问世,到2019年社交媒体巨头Facebook计划推出虚拟加密货币Libra,以区块链为底层技术的各种数字货币蓬勃发展,也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数字货币大讨论。
根据相关研究,数字货币可分为私人数字货币和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私人数字货币,即人们常说的以比特币、以太币、Libra等为代表的数字货币资产。央行数字货币,则属于法定数字货币,天然具有无限法偿性。目前,各国的央行数字货币还处于探索阶段。
其实,货币发行关系到一国经济命脉,也是最重要的主权之一,更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我国居民对数字货币或者央行数字货币的认知有多少?为此,《金融博览·财富》杂志联合国内知名第三方数据研究机构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在2019年10-11月展开了深度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对于数字货币的印象,59%、47%和36%的受访者停留在“风险很大”“炒币”和“挖矿”上。而在影响数字货币的发展因素方面,排名前三位的是“安全性”“民众接受度”和“流通性”。对于央行数字货币,53%的受访者愿意将手里的纸币换成数字货币。而对于央行数字货币的未来发展,59%的受访者持乐观态度。
本次调研借助数字100“调研云”平台,共回收有效样本3278份。男女比例分别为43%和57%,大专以上学历占比为83%。月收入3000元以下占比11%,3000-5000元占比26%,5000-10000元占比42%,10000元以上占比21%。年龄分布中,90后占比20%,85后占比31%,80后占比29%,70后占比7%,60后占比7%,其他年龄段占比6%。
近6成受访者认为:数字货币“风险很大”
尽管大多数人对数字货币有所耳闻,但对其印象却各不相同。调查数据显示,59%的受访者认为数字货币“风险很大”,有47%和36%的人对数字货币的印象停留在“炒币”和“挖矿”的层面,也有23%和17%的受访者对于“央行数字货币”和“合法化”有印象。
由此可见,人们对数字货币的印象更多的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私人数字货币,而对央行数字货币的认识较为模糊。
在数字货币发展的影响因素方面,“安全性”“民众接受度”和“流通性”排在了前三位,占比分别为54%、54%和43%。除此之外,“政府干预”“推行难度”“应用场景缺乏”和“技术难题”也是影响因素,占比分别为34%、33%、33%和28%。(如图1)
可以看出,“安全性”始终是民众最关注的因素。目前,能够接受比特币等数字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国家和地区仍属于少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字货币的发展。 尽管存在上述种种制约与质疑,但仍有4成多的受访者认可数字货币的优势。
调查数据显示,43%的受访者认为数字货币“依托于区块链技术,前景广阔”,42%和39%的受访者认为数字货币“更加方便快捷”和“降低交易成本”,也有31%的受访者认为数字货币可以“消除汇率波动带来的影响”。同时,尽管大多人对数字货币的安全性有所顾虑,但仍分别有18%和23%的人认为数字货币“更加安全稳定”和“更加容易保值甚至升值”。(如图2)
超过5成的受访者愿意使用“数字货币”
在接受和使用数字货币(这里指“法定数字货币”)方面,调查数据显示,53%的受访者愿意将手中的传统货币更换为数字货币,但也有35%的人表示“不好说”,而不愿意更换的受访者占比仅为12%。从年龄段来看,60后(31%)、70后(41%)和75后(45%)的更换意愿明显低于80后(52%)、85后(59%)和90后(56%)。从收入来看,月收入超过20000元的人群更愿意(64%)去更换和使用数字货币。从地域来看,相较于其他城市,一线城市人群(56%)的意愿也最为强烈。
另外,在愿意更换的人群中,有37%的人愿意将手中50%-69%的传统货币换成数字货币,20%的人则将更换比例提高到了70%-99%。
而选择不愿意更换的人,最大的担忧则集中在“个人财产隐私无法得到保障”(59%),月收入20000元以上的人群特别重视这一点(68%)。47%的人因为“担心使用和操作比较麻烦”而放弃更换,这一比例在70后人群中占比格外高(59%)。另外,也有44%和23%的受访者认为“数字货币的持有和支付存在安全隐患”以及“我对数字货币不了解”。
5成受访者倾向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
对于各国都在积极探索的央行数字货币,人们的态度是怎样的?
调查数据显示,53%、51%、49%和47%的受访者认为各国聚焦央行数字货币的原因是“降低传统纸币发行、流通的高昂成本”“提升央行对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的控制力”“减少洗钱、逃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和“提升经济交易的便利性和透明度”,也有31%的受访者认为是为了“助力普惠金融的全面实现”。(如图3)
关于对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的信用背书,人们的态度是怎样的?调查数据显示,50%的人选择倾向于由央行来发行数字货币;然后是国有银行,占比为26%;选择倾向于大型互联网企业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人群也分别占比12%和6%;仅有3%的人倾向由私人发行数字货币。
其中,80后和85后对于私人信用背书显示出了更强的信心。而月收入20000元以上(18%)和月收入10000-20000元(15%)群体相对其他收入较低群体,如3000-5000元(10%)和3000元以下(8%),则更加信任大型互联网企业。
不过,对于央行数字货币的出现,58%的人认为它有利于数字货币发展,只有8%的人认为对数字货币的发展是不利的。
万众瞩目的数字货币浪潮来袭,在国家的信用背书以及央行数字货币的渐行渐近之下,未来,央行数字货币的出现是否能颠覆现有货币和金融体系?
调查数据显示,有63%的人认为央行数字货币的出现对现有的货币和金融体系“有一定影响,但不影响现存体系”,90后是持有这一观点人数最多的群体(66%);21%的人认为“对现存体系有颠覆性影响”,其中70后占比最高(28%);仅有7%的人认为“没有什么影响”,其中高收入(月收入20000元以上)群体持有这一观点的比例最高(13%)。
59%的受访者看好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
对于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前景,调查数据显示,45%的受访者认为我国的央行数字货币可以“稳步发展,逐步实现我国货币的转型”,14%的受访者认为将“迅速取代纸币,并在市面上流通”。除此之外,持有“发展形势尚不明朗”和“遭遇极大阻力,发展缓慢”等观点的受访者也分别占比19%和17%。(如图4)
其实,任何新鲜事物的涌现和发展都难免会遭遇质疑和争论,而要稳步发展则与监管者的智慧息息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对于我国数字货币的监管,66%的受访者认为需要“及时完善相关法律监管制度”,也有61%和59%的受访者认为需要“加强对发行者的审慎监管”和“加强对消费者的保护”。除此之外,“引导数字货币的交易”和“放开市场准入限制,以事后监管为主”也分别占比45%和36%。
从数字货币到央行数字货币,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产物。对老百姓来说,两者都需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不能“假了”也不能“毛了”,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央行数字货币更能满足人们的要求。
不管怎么说,数字货币的时代大幕正在徐徐拉开。大浪淘沙,你我都在这一进程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