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金定投

国债都几月份发行(万亿国债和万物上涨,该怎么看)

这篇文章,和大家聊一聊2024年中国国内经济环境中两个重要的经济表现,或者说最新的动向:

一个,是价格稳定的状态持续了很多年的基础民生商品和市政配套服务,在2024年迎来了非常明显的新一轮涨价。

一个,就是很多中国人可能一辈子都难遇到和接触到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国家选择在2024年开始正式发行了,而且,还有一定的额度面向基础市场,普通民众。

当然,关于这两个经济环境中的最新动向,全网有很多分析和讨论的内容,很多观点和声音都认为,这两个动向,将给中国国内的经济环境,带来重要,持续,长期的影响。

其中有些标题还是挺抓眼球的,深得贩卖焦虑营销套路的精髓,比如:

“万物皆涨,新一轮通胀带来新一轮的财富格局重塑”,“水电气齐涨,背后的信号值得重视!”

“万亿国债发行将彻底重塑财富格局”、“货币发行方式彻底改变,从土地财政到国债财政”、“过去你可以不买国债,现在不能不上车”、“国债将是老百姓最佳理财方式”、“万亿国债冲击每个人钱袋子”……

当然,更离谱更夸张的还有很多,相信大家也看到了不少。

流量时代,杂音很多,舆论环境嘈杂也很正常,但是看了一圈,并没有多少把这两个动向联系起来,分析内在关联和逻辑的内容,而对于这两个动向可能对中国国内经济环境,老百姓的经济体感和钱袋子,产生的影响和改变,也很少有说到点子上的。

所以,这篇文章,就将基于对2024年中国国内经济环境中出现的万亿国债+万物皆涨组合动向的详细梳理,结合当下中国经济现实情况,深入挖掘这两个最新动向背后的关键本质和共同主线,然后从普通个体和家庭的角度出发,有深度,有态度,并且有依有据的,聊一聊经济新动向趋势之下,老百姓到底该怎么看,该怎么办?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
  • 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
  • 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2024年,万物皆涨势头汹汹:新的一轮通胀到来难以避免?

 

2024年已经过去三分之一,越来越多的人都应该注意到了这一波涨价浪潮:

各大城市水电气价格都在陆续上涨,武广、沪杭、沪昆、杭甬4条高铁也将涨价20%——而这明显是试点,过不了多久就会推广到全国高铁。同时,市面上各种消息和信号还在纷传,接下来各地公交、地铁等公共服务,乃至公办非义务教育的学费,也都会迎来一轮涨价潮。

主流有一种观点比较消极,大概就是:

很多人的理解,是因为土地财政完蛋后,政府没钱了,地方财政捉襟见肘。

之前很多人对房地产崩盘幸灾乐祸,喊着什么一鲸落万物生。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回过味儿来:原来老百姓长期能够低价享受到的各种公共服务,其实很大程度都来自于土地财政的补贴。

随着土地财政落幕,补贴成了无源之水,那就只好取之于民——所谓的一鲸落万物生,实际上是一鲸落万物升?

实际上,从逻辑出发,以及从很多的各种迹象来看,这次涨价浪潮,乃是政府的有意为之。

稍微懂经济的也都不难理解——只有通胀回升,经济才能够实质性复苏。

理不理解是一回事,但是接不接受那就是另一回事了,甘蔗没有两头甜,任何存量环境里面的经济策略,都难以避免会存在一些弊端和问题,比如基础商品和公共服务的涨价,对于本身手头就没存款穷人,以及原本收入情况就处于社会下游的群体和家庭来说,短期,直接的影响,可能就非常大了。

但是真正的经济管理,永远不可能没有成本以及阻力的,这一点认知非常重要。

从积极角度来看,政府认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逼全社会涨工资——毕竟普通人的生活成本摆在那里,物价涨了,工资自然也得上涨,不然就业市场的用工需求如何才能满足?

逻辑并不复杂:如果通胀能带动经济重回扩张周期,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就会逆转。届时无论是工作岗位,还是工资收入,就都可以随之增加。

这也是这轮催通胀的目的:用通胀推动经济扩张,进而大量提供新增岗位,并提升全民工资水平,最终实现内需消费市场的振兴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当然,光靠涨价,肯定是解决不了经济问题的。

归根结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还是有赖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整体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如果没有这个做基础,仅仅从生活必需消费领域去涨价,注定只能涨出恶性通胀。

必然的结果就是即使工资涨了,但商品价格涨的更多,一番算下,实际购买力反而下降。

所以,涨价策略的背后,一定需要生产力的提升,和国家整体的盈利能力升级来支撑。

结合2024年中国经济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以及中国对外贸易走出去的步伐持续加大,财富增量的预期有了,所以用物价上涨来倒推全民收入上涨就有了基础。

只不过,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现在无法再通过房价普涨来实现这个目的,而股市的情况……不说也罢。

所以民生商品和公共服务,就成为了这一轮通胀的核心推手。

这一轮通胀,以及随之而来的必需品涨价,其效果应该类似于05-07,09-11两轮,而非15-17那一轮。

换句话说,它是经济发展惠及大众的正常反映,而非强行涨价去库存的揠苗助长。

所以接下来,商品是会涨,但绝大部分人的收入,也会随着工业体系的红利释放,而逐步增加。

最终,中国国内会像05-07,以及09-11那两轮通胀那样,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

图片来源:见图

大概的情况和逻辑就是这样,其实在本号过去的几篇文章中已经有详细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带有刚性属性的商品和服务,可能会跑在基础消费的前面实现,比如香烟价格,彩票中奖率和兑换率(下降)等等。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落地引爆多级市场,但是这个国债的逻辑,并不简单?

 

先说一个和主流观点完全不一样的观点:

万亿超长期国债不是货币大放水,更谈不上什么改变货币发行方式,变成国债财政,也跟普通百姓的钱袋子没太大关系。

但是,毫无疑问的是,超长期特别国债,对于当下中国国内的经济环境而言,是当之无愧受到追捧的热门核心资产:

  • 5月22日,首日上交所上市交易的3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一期(24特国01),其盘中走势堪称超级疯狂,先是上市10多分钟暴涨超13%,触发临时停牌,然后是上午10.09分继续暴涨涨幅升至25%,触发日内第二次临时停牌。

如此疯狂的日内连续拉涨,直接将“24特国01”的2.57%债券收益率一下子打到1.5276%,也就是说,一个交易日就直接收割了未来10年的收益率。

二级市场用脚投票,宣告了国债产品的“抢手”,以及供不应求的现实。

  • 一级市场,两家银行“试水”销售超长期特别国债当天就出现了“抢光”的行情。招商银行、浙商银行5月20日对个人客户开放首批3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购买渠道。开放当日,两家银行合计5.3亿元的销售额度即告罄。

一级市场在如此的供需挤压之下,已经不用过多解释。

说明了什么问题?中国国内经济环境中存在严重的“资产荒”情况。

但是要说什么万亿国债冲击每个人钱袋子,以及国债是老百姓最佳理财方式,就说不上了。

因为这一轮的国债本质目的,很多人其实没有看懂:

首先,这一批银行向个人投资者仅提供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认购额度并不高。尽管参与年内首只30年期特别国债承销的金融机构达到56家,包括国有大型银行与众多股份制银行等,但仅有招商银行、浙商银行等少数银行开放了个人投资者认购渠道,且这些银行提供的认购额度普遍不高。

玩家和流动环境,决定策略效果,主要发行的国债额度,还是被金融机构所持有,而不是面向居民部门,这一点非常关键。

其次,这一轮国债是有发行节奏的:按照财政部公布的发行安排,此次超长期特别国债将在今年5-11月份发行,共发行22次。

其中,最近的为5月24日,首支20年期特别国债将发行。

从计划性看目的,这就不是想要一步到位的经济刺激,而是有节奏,有计划的货币流动性管理和市场调整。

图:今年超长国债发行高峰预计在6、8、10月

最后,就是超长期国债的一个关键本质:

国债只要不间断发行,其实也等于拥有一笔永不归还的负债,超长期和短期的区别,其实只是绑定固定利率的时间长短而已。

如果在经济的上行周期,对购买国债的人来说就很不划算。比如你若在1991年时的中国买了国债,三十年还本,撑死也就翻个几倍,可能连通货膨胀率都追不上,更别说跟优质资产的回报率比了。但是如果在经济下行周期,比如1991年的日本,接下来马上就要保持低息三十年,那么持有国债就超级划算了,安全收益双赢。

所以,现在是否适合购买国债,取决于对接下来经济走势的判断。当前这个路口,更像1991年的哪个国家?

 

简单来说,发行国债,锚定机构,配合央行回购国债,实际上是国家对国内货币流动性的管理,以及,把债务驱动的经济发展主动权,从银行手上收到国家财政,中国的人民币不是全球结算货币,所以对于国内的货币总量来说,是一个存量状态,而国债发行,更重要的信号,是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尤其是民营企业部门)无法继续加杠杆驱动经济增长以后,国家和地方政府成为了加杠杆的主体。

钱都没有进入流通环节,没有从金融机构进入实体经济,无非就是左手央行,右手财政换了一手,难道债务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就不一样了吗?

这里的逻辑有点认知门槛,建议一次没看明白的朋友可以放慢节奏,仔细理解一下。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本质分析和趋势研判:两个动向的共同主线是什么?后续影响怎么看?

 

万物皆涨和万亿国债,都是大动作,而且,表面上,似乎一个消费,一个金融,并没有直接的关联?

但实际上,只要对以上的逻辑和本质都能看明白理解的朋友,应该会发现,两个动向,实际上指向的,都是同一个方向,那就是持续增长,规模庞大的居民储蓄。

经济的活跃和发展,每一轮实现的本质,都是存款搬家。

宏观层面考虑问题和微观认知,很有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

宏观考虑的是经济循环的建立,而个体更多的是受到信心和预期的影响。

既然当下全社会的钱都去银行变成存款寻找安全感和确定性,就会造成经济环境的必然紧缩。

那么,要打破这样的紧缩趋势,就需要引导居民存款搬家。

要么引导驱动,要么主动驱赶,经济的体感取决于货币的流动效率,主线就是这么清晰。

大道至简,并不复杂。

值得注意的是,两个共同驱动存款搬家的最新动向背景之下,由于这一次没有房地产这个蓄水池,所以这一轮通胀对于过去的核心资产和现金的大量持有者,恐怕就未必是个好消息了。

分化行情下,有少部分房子依然具备金融属性,可以随着通胀保值甚至升值,但大部分房子,恐怕就没有这个待遇;

而金融市场,没有长期持续赚钱效应以前,只有短线投机赌博的空间,不多说。

接下来,中国国内经济环境,理性来看,几个大概率明确趋势,值得重视:

1,传统内卷严重的低端产业,会加速出清,跟涨必死,即使能勉强活着,也会越来越难。

2,具有核心价值的高附加值产业,是接下来中国国内经济增长,对外贸易的关键,而国内涨价,对这样的产业,影响很小。

3,楼市不会有什么惊喜,要对517新政组合拳的市场刺激效果,降低预期。

4,中美这一轮世纪博弈没有关键的确定性信号以前,不要对国内的金融市场有太多想法。

5,短期民生成本承压是必然的,传导到收入上涨,就算完成本轮经济刺激,届时货币策略和经济管理才有可能发生转变。

6,接下来经济主线,还是一个“熬”字,在大国博弈背景下,外贸,技术,定价权的争夺,才是真正决定未来中国经济走向和实际体感的关键,而国家财政把控流动性的核心目的,也是要在这些关键维度发力,而不是存量环境里面去制造资产和货币泡沫。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从普通个体和家庭的角度出发,面对这一系列经济动向变化,怎么看?怎么办?

 

文章最后,回到普通个体和家庭的角度,分享几点个人的思考和观点,不一定对,权当抛砖引玉,供大家进行一个讨论和参考就好:

1,从理性现实的角度来看,国债产品,是否适合普通个体和家庭购买?

我个人的观点,是有条件,能买到,是值得参与的,很多观点和分析是不推荐买国债的,这就和金融机构以及券商本能厌恶黄金是一样的。

国债的别称叫“金边债券”,买国债的底层逻辑,和买黄金当作资产配置是一样的。

个体和市场的钱好骗,但是钱和流动性到了国家的手里面,好不好骗?

国债不说什么收益,主打一个安全和流动性。

2,不要对民生基础产品的涨价有太多情绪,更不要被一些别有用心的观点和言论给带节奏了。

实际上,民生消费的涨价,对于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企业和很多产业的影响,比对居民部门要大很多。

国家下决心要做的事情,接受配合就行了,而不是跟风和抱怨,没有多少意义。

3,这一轮国家驱动存款搬家,调整流动性的意图非常明显,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个体和家庭而言,“现金为王”的核心策略,依然是最好的选择。

对国家的这一轮经济刺激和流动性管理,要有一些耐心,特别是在买房,炒股,以及其他投资性行为上,保持警惕和定力,才是关键。

新的生产力释放,以及对外贸易获得增量,都需要必然的时间和过程,不要对短期的情绪驱动和货币泡沫现象所诱惑和欺骗。

 

在宏观认知上,和国家保持一致,而不要被市场和一些利益关联的群体带到沟里,是当下绝大多数普通个体和家庭,包括资金,最值得重视的认知。

 

以上,就是对2024年中国国内经济环境“万亿国债”+“万物皆涨”两大动向,进行的一次专题梳理和分析讨论内容,和各位头条的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