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首季香港本地生产总值恢复实际正增长,终止2022年全年负增长。第二季已进入最后一个月,看情势能保持正增长。失业率也下跌至较低水平。在技术上,香港经济已进入复甦轨道。
然而,就经济周期性表现而言,有两方面问题不能忽略。一是,所有数据皆以2022年同期负增长为基数,容易放大复苏给人的印象。二是,进入第二季亦即4月的数据喜中有忧。
特区政府统计处在6月1日公布2023年4月香港零售额临时估计按年升15%,高于市场预期上升13.8%,销货数量按年增13.3%。这当然是喜讯。然而,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内地游客。受惠2月香港与内地全面“通关”,内地访港旅客数目大幅增加,与旅游消费相关的零售类别全面造好。相比较,令人忧虑的是,与香港本地居民消费相关的类别下跌。其中,家具及固定装置按年跌26%;新鲜或急冻鱼类及禽畜肉类按年跌18%,电器及其他未分类耐用消费品按年跌13.1%,超市总体按年跌7.9%。
香港居民消费为什么减少?失业率没有上升。居民收入没有明显变化。如果5月政府再次发放消费券不能提振香港本地消费,那么,情势就颇严峻。即使5月呈现消费券效应,那么,未来数月消费券效应消失后,本地消费如果再减少,则问题必定是结构性的。
2003年10月内地居民个人游甫实施,内地游客在香港的消费便很快带动香港居民消费。这样的场景,今时无法复制。因为,世界大局变了。2003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虽已开始,但在初始阶段。那时,中美关系依然沿着既合作又摩擦的轨道前行。香港经济虽受亚洲金融危机打击而暴露结构性弱点,但尚能维持。香港居民的心里没有因为金融危机经济还退而发生扭曲。所以,只要外部因素譬如那时内地居民个人游刺激,香港内部因素就会被激活。
近30年后的今天,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已是热战与新冷战相互激荡、加快全面深入演变,香港作为长期受美西方深刻影响的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不仅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政治格局,而且,香港居民的心理,都陷入前所未见的剧烈变动。
面对空前严重的不稳定和不确定,企业和个人,或者是走避或者是放纵或者是克俭。特区政府有关部门需要深入观察和分析的是,香港居民消费减少,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人口减少?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生活节俭?是否有放纵现象?以及后者在多大程度上抵消人口减少、生活节俭对消费的负效应?
与此同时,特区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大力推动创新科技产业发展,做大做强一批香港本地企业,提高投资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例来弥补本地消费占本地生产总值比例下降。
金融业是香港经济支柱。香港证券市场是香港金融业的支柱。长期以来,香港股市在新股上市集资(IPO)方面一直名列全球主要股市前茅。但是,2023年1月至5月,香港股市IPO在全球的排名竟然跌至第五名,不及印尼。对印尼股市来说,IPO升至全球第四名,为1995年以来首次。香港与印尼一跌一升,究竟是偶然抑或反应结构性变化?这又是一个需要特区政府和香港金融界及相关界密切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有两个结构性因素不利于香港。一是2023年6月2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对菲律宾正式生效,标志着RCEP对东盟10国和澳大利亚、中国、日本、韩国、新西兰等15个签署国全面生效。二是东盟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可以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容易吸引资本流入。这两个因素对印尼股市吸引企业上市有利。相比较,不利于香港股市开展IPO。
以往,香港证监会和交易所侧重上市制度适当放宽来吸引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前来上市集资。例如,2018年改革上市制度,近两年增加18A和18C章,允许未盈利生物和特专科技公司来香港交易所上市。如今,香港金融市场包括股市,需要因应中美较量,开拓新的服务国家和地区。意味着香港拓展国际金融业必须同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一带一路”服务相结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