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L是业界颇有名气的商业地产投资人了。而仅仅一年多以前,她还不过是万通的一个员工,跟着素有“地产界思想家”美誉的冯仑实践其一平方公里的实验。
L已经是我接触过第N个从万通走出的精英。从当年的万通六君子到如今无数个L,万通为中国房地产和投资业界培养了无数的人才,也让万通有了“地产黄埔军校”的别称。
但讽刺的是,培养了无数人才的万通却没能培育好自己的品牌。这家曾经超越万科屹立于中国房地产金字塔尖的企业,近年来除了“概念和人才”几乎一无所出,其业绩不要说和当年的兄弟万科一较高下,早已被恒大、龙湖这样的小字辈压得抬不起头。
从翘楚到如今的中小企业,曾经的明星万通到底经历了什么,或者说面对早已物是人非的中国房地产业,素来以思想和思考见长的万通,究竟是想多了还是想差了?
子曰: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总有故事。
1
业绩不佳,万通再次“甩锅”
提起万通地产,很多人并不陌生。成立于1998年的万通,作为元老级上市房企,和万科是同时代的“生物”,然而同姓却不同命。
就在前几日,万通地产发布了2019半年报——万通2019年上半年实现营收4.61亿,同比下降79.75%;股东净利润2.18亿,同比减少31.77%;扣非后的净利润亏损1.78亿元,同比减少303.6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7.28亿,整个2019年上半年销售面积仅为1.13万平方米,销售额3.07亿元。(同期万科实现营业收入1393.2亿元,同比增长31.47%;股东净利润118.4亿元,同比增长29.79%。)上半年,万通变卖资产回笼资金30亿,以弥补亏损,维持运营。
何以沦落至此?万通毫不客气,一如既往地把营收和利润的“联袂”下降,“甩锅”给了政府和市场。万通声称“调控”、“市场不景气”是导致万通业绩下滑的主因——各地贯彻“因城施政,一城一策”的房地产政策,把中央“房住不炒”方针落到实处的调控导致2019年上半年除了3-4月市场回暖而外,市场整体不景气。对此高论,我只报之以“呵呵”。
(图:万通地产和同业比较)
2
万通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房企”?
万通是一家土地储备约等于0的房企。万通地产的房地产业务一直收缩,土地储备已经几乎枯竭。公开信息显示,万通地产自2014年新增杭州科技城项目之后,就再没从公开土地市场拿地。唯一土地储备项目,也已经在2019年3月出售了。
万通是一家“名气”远大于“实力”的房企。从最早的海南淘金,到中国地产行业的“黄埔军校”,一路走来“万通六君子”在地产江湖上的名号远在云霄之上;与之相反,万通地产却是越做越小!曾经“艳压群芳”(招保万金),盈利进入全国前十(2006年)的万通,在奋斗多年以后,终于变成了地产界的“中小企业”。
万通是一家“精神”和“肉体”严重扭曲错位的房企。万通创始人之一和长期舵手是大名鼎鼎的——冯仑。这位冯先生,长期以“思想家”的身份活跃在海内外,以非常“鄙视”的眼光看待传统房地产行业,以非常“牛”的思维在开展“自杀式”创新。有这样“出书”比“投资”更在行的领头人,万通在我国房地产发展的后黄金时期,根本就无心主业。在主业尚在“壮年”之时,万通却在谋求全力转型!
(图:万通股价走势)
万通是一家错把“中点”当“终点”的房企。早在2004年前后,万通的冯仑,就已经开始看衰住宅产业,谋求“多元化”转型,由此开启了万通衰落的序幕。2011年初,万通地产正式宣布向商用物业转型,并定下五年规划——到2015年,商用物业开发面积将超过100万平米、总投资约150亿元,持有商用物业超过50万平米,目标年租金收入11亿元。结果目标虽大,奈何臣妾做不到——2015年,万通地产的租赁收入只有区区1.87亿元,2016年该收入降到1.58亿元(目标达成率仅有一成)。战略误判加上“美国式商业地产”在中国的水土不服问题,第一次转型以失败告终,冯仑隐退,嘉华系王忆会接掌万通。
万通是一家用投机思维做“投资”,又次次失败的房企。在首次转型失败之后,万通又谋划了第二次和第三次转型,心思仍然不在主业上。2015年的转型方向为“互联网+文娱”,2018年转型方向为地产服务业和地产金融服务。然而,蛇吞象的游戏,或是价格谈不拢,或是诉求不一致,或是被交易所一纸问询函,以不了了之,转型宣告失败。对于三次转型,三次失败,万通似乎并没有“反思”的意愿,而是通通“甩锅”。
万通是一家饥不择食,病急乱投医的房企。万通的转型,是属于非相关多元化,动作多摊子大,没有聚焦,以小博大,失败本在预料之中。讽刺的是,这样一家看似非常保守,又极度看空住宅市场的地产企业,却在当年因误判杭州楼市,以高价买入杭州地块,在销售阶段却遭遇同区域竞品降价,被迫吐血甩卖;直接导致,当年整体业绩大幅亏损。王忆会接掌万通之后,病急乱投医,仅仅一年之后就黯然离场。
3
万通给“房企”转型带来哪些启示?
万通变“万难”,正是当下中小房企转型的一个缩影。2019年,大型房企扔在住宅市场攻城略地,中小房企的日子早已非常艰难了,向城市运营商转型或许是一条明路。转型需要摸索新的经验,甚至可能会碰壁,但留在原地必定是没有任何希望。目前,房地产行业“洗牌”仍将延续,中小型房企融资困难、资金链承压,正面临生死考验。回溯万通的转型历程,能够给中小房企的转型带来哪些启示呢?
首先,选择创业合伙人一定要非常慎重,做好利益分配机制。万通集团始于万通六君子的海南相遇,结束于六君子的决裂。冯仑这位法学博士,在在海南漂泊时遇到了潘石屹、刘军等几个意气相投的朋友,一起讨论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共同创业,投资房地产行业。在海南万通界定合伙人利益的时候,采取“座有序,礼无别”这样水泊梁山的方式,职务有所区别,但利益均分,六人具有平等的话语权。
早期发展很顺利,企业效益很好,第一桶金来得是又快又大。然而仅仅几年之后,就出现了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万通六君子分崩离析,王启富、潘石屹先后离开,最后只剩下了冯仑一人。由此可见,创业企业要想走得长远,就必须慎重选择合伙人,且要做好利益分配机制,明晰权利和义务的边界。
(图:万通六君子合影之一)
其次,战略预判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切勿搞理想主义。时代造“英雄”,但英雄却无法改变时代。“万通六君子”及当年的万通,无疑是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1990年代初创立于海南的万通地产,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化诞生的象征之一,从海南开发中刨出“第一桶金”,完成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万通地产早早地便步入了生长的阶段。是时代成就了他们,也是时代抛弃了他们。旧的成功经验无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他们也很快摸到了自身能力的上限,无法改变时代,陷入了迷惘。由此,我们看到了,万通在此后的发展中的“迷之操作”。
“六君子”名存实亡,自1995年以来,万通一直在吃老本。冯仑虽是“思想家”,但他的战略决策要么过于超前,要么根本不着调。冯仑投入大量心血的立体城市却并没有看到应有的回报,关于其项目搁浅的报告和新闻却是很多。战略上频繁失误,战术上无人可用,这对一家企业来说绝对是一场灾难!反之,战略正确,保持定力,可执行,能落地,才是企业之福。
最后,企业转型是涅槃重生,要攻守兼备,才能不失“重心”。万通,几次转型看起来像是过家家,要么过于理想主义,要么就是近乎于搏傻。第一次转型,在冯仑的主导下,一心扑在立体城市和美国模式上,耗费巨额资金和精力,同时也错失了发展机会,拖垮了企业现金流。在此艰难时刻,万通地产的后两次转型更像是搏傻,对于主业既没有做大做强的意愿,也没有剥离的打算,只幻想着”以小博大,水中捞月“,未曾想交易所一纸问询函就打到原形毕露,可悲,可叹!
在前线进攻受阻的情况下,却没有巩固好后方供给,双线作战,岂能不败?在主营业务并不成功的情况下,希望去加速转型,必然面临专业度(人才)的极大不匹配,和资金面的巨大风险(钱粮)。
4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