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低于发达经济体平均水平,但显著高于发展中国家整体水平。我国居民部门杠杆水平存在两方面风险,如何控制风险已经迫在眉睫。鉴于以中长期债务为主的杠杆结构,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在短期对经济增长带来刺激,但对未来消费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型形成抑制。
我国居民部门杠杆水平全球的位置
近几年来我国居民部门杠杆水平持续提升,2019年三季度末达到56.3%(按照央行金融稳定报告统计,2018年已经达到了60.4%)。杠杆率是什么?是负债占经济总量的比重。2018年我国GDP规模为91.93亿元,2019年将达到100万亿元左右,也就意味着我国居民部门债务量已经达到56-60万亿元,相当于近20个上海市年度总产值。
实际上不仅在我国,居民部门杠杆水平上升是全球性现象,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杠杆水平都在提升。截止2019年三季度末,发达经济体居民部门杠杆率为72.8%,比2018年末提升1个百分点;新兴经济体居民部门杠杆率为42.3%,比2018年末提升2.5个百分点。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居民部门杠杆率为56.3%,低于发达经济体平均水平,但显著高于发展中国家整体水平。
在主要发达国家中,我国居民部门杠杆水平已经高于德国的54%,逐渐接近日本的58.7%(按照央行口径计算已经超过日本)。当然,离美国的75%还有一段距离,原因在于美国是消费为主的经济体,而我国是以投资和出口为主的经济体。
在主要发展中国家中,我国居民部门杠杆水平处于高位。除了泰国、马来西亚等少数发展中国家居民部门杠杆率高于中国以外,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居民部门杠杆率普遍远远低于中国。例如,印度、巴西、阿根廷、印尼居民部门杠杆率分别为11.6%、28.3%、5.6%、17%。
导致居民部门杠杆水平上升的宏观和微观问题
从宏观层面来看,影响居民杠杆率的主要因素是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
当经济增长以投资拉动为主时,居民部门杠杆率相对较低,而企业部门杠杆率较高。过去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以投资拉动(其实现在也一样),投资主体主要有企业(国企、外企、民企)和政府(中央、地方)。投资的内容主要有三大块,基建、制造业、房地产。基建投资主要以政府部门为主,会加重政府部门杠杆水平。实际上的确也如此,2009年4万亿基建投资计划出台以后地方融资债务规模不断扩大,近几年已经出现城投债等违约事件。不过政府部门杠杆率仍然低于居民部门,整体风险基本可控。制造业和房地产的投资则显著拉动企业部门杠杆水平上升,我国企业部门杠杆水平超过150%,特别是国有企业杠杆率已经非常高。
当经济增长以消费拉动为主时,居民部门杠杆率相对会高一些,而企业部门杠杆率应该适当降低。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逐渐提升,居民部门杠杆水平可能还会逐渐上升,可能会逐渐向发达经济体水平靠近。但我国杠杆率转变与经济结构转型有所脱轨,可能孕育系统性风险。这几年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能已经是消费,投资的拉动作用已经减弱,那么企业部门杠杆率应对应下降。然而企业部门杠杆率仍然处于高位,这几年的去杠杆实则并未降低杠杆。居民部门杠杆水平的确在上升,但更多的负债是投入房地产,并非用于真正的消费。
从微观层面来看,影响居民部门杠杆水平的因素有消费倾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文化习俗等等多方面。近几年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消费倾向,增长的杠杆债务大部分用于住房消费。如果把购房行为看作个人投资,那么就是个人投资倾向,并不完全是消费行为。为了抑制过度的个人投资行为,防范房地产泡沫风险,在"房住不炒"的政策总基调下,有助于居民杠杆水平增长势头趋缓。
我国居民部门杠杆水平存在两方面风险
一是近几年增长过快。从前文两张图可以清晰的看出,我国杠杆水平呈直线上升态势,居民部门杠杆率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其他国家。10年前我国居民部门杠杆水平还只有20%左右,而现在已经逐渐逼近60%,当前杠杆水平几乎比2012年以前翻了一倍。按照当前增长速度,用不了太长时间我国居民杠杆水平必将赶上美国,可能出现未富先衰的境况。近几年我国居民部门杠杆水平上升非常快,而经济增长速度是在放缓的,也就是产出水平跟不上债务增长水平。
二是杠杆结构不合理。我国居民部门杠杆增长主要集中于中长期住房类信贷,这点与美国等高消费、高负债国家不同。美国的高杠杆主要集中于中短期信贷,为带动消费起到重要作用。我国形成中长期高负债,通过举债的行为把资金流入房地产。一方面不断抬升房价,带来房地产市场的虚假繁荣,加重居民居住成本;另一方面导致债务泡沫风险上升,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就是前车之鉴。
因此,防范居民部门债务风险主要从以上两方面入手,也就是控制居民部门总量杠杆水平的基础上,推动杠杆水平的结构优化。首先,要控制总量杠杆增长速度。这就必须要对债务增长有所控制,否则可能出现系统性债务泡沫风险。其次,要控制杠杆结构风险。有效防控居民债务水平杠杆上升,重点是控制中长期杠杆水平的上升。而对于消费贷款的政策应适度支持,要与经济运行相匹配,要与经济增长从投资向消费转型相匹配。
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究竟是有助于消费还是抑制消费
关于居民部门杠杆率对消费是拉动是抑制的问题,近些年有过不少较为激烈的讨论。我认为笼统的分析杠杆率与消费的关系很难有确切结果,而是要把杠杆率中债务结构有所区分,这会得出不一样的结果。最简单的二分法,就是把居民部门举债分为短期和长期来看。
从短期来看,居民部门杠杆水平增长必定增加当前个人可使用资金,会促进当前消费增长。如果是短期贷款,很明显主要用于消费,直接带动消费增长。即便是住房按揭贷款等中长期举债行为,在短期也可能拉动消费。贷款购房之后,紧接着将带来装潢、家具、家电等一系列消费行为。
从长期来看,如果居民部门杠杆偏重于长期负债,那么将影响长期消费增长。居民部门中长期的举债行为可能是一时贷款一时爽,对当前经济增长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但对未来消费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型可能就是一剂毒药,拖垮了未来经济增长动力源。中长期举债行为必将透支未来的收入用作还贷款,对未来的消费形成抑制,这样的影响短则10年、长则30年。
我国中长期住房按揭贷款比重较大,而短期的消费贷款的比重偏低。发展了多年的消费信贷效果不理想,甚至出现P2P的各种乱象。为了拉动消费增长,在控制住居民部门整体杠杆水平的前提下,可以适度加大消费信贷发展速度。近几年我国已经在着力加大消费增长力度,一方面将提升居民消费质量和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将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与此同时,要提升社保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加强养老、医疗、教育保障,才能增强居民愿消费、可消费、敢消费的能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