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难免感觉到语文教学面广,知识点多,套路复杂,不但人累,而且让人心累。
现在,我终于明白,自己是因为没有掌握“取巧的方法。”这个巧方法就来自物理学的杠杆原理。杠杆原理告诉我们:教师要保持较远的距离,才能省力。过多地参与本就属于孩子的事务,这就是离孩子太近了,教育管理反倒是十分吃力。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如何操作语文教学的杠杆,从而让教师以逸代(待)劳。
首先要讲一讲杠杆原理:物理学上的杠杆人所共知,主要因素有动力臂、阻力臂和支点。本文将用杠杆省力的原理来说明语文教学。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每一项语文教学其实都是副杠杆,它是省力还是费力,就在于老师站在什么位置,站在什么角度。支点放在哪儿,也就是教学着力点放在哪儿。支点对了,教师的站位对了,教学自然轻松许多。
语文的实际教学中的杠杆不外以下几副:
一、读讲杠杆:以形式多样的读替代倾盆大雨的讲;
传统的课堂上,读和讲是主弦律。而且常常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学生讲得少,学生练得少。现在,笔者主张多读,放声朗读、默读、朗诵、分角色读、表演复述、比赛读,品读,说唱式的读。朱熹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学生只要有了反复的读,形式多样的读,找找准了语感,很多词汇都能感知其意思,不必要老师一个词一个字深耕细作,完全用不着老师文无巨细,倾盆大雨地讲解。对于词汇,完全可以让学生结合语境猜测,结合语境讨论,最后老师略加点拔,老师画龙点睛,省时少力,岂不美哉!
二、问导杠杆:以海阔天空的问替代千方百计的导;
这里的问是指学生提问,导指老师导学。在教学中,我发现,提问多寡与质量是学效果和思维培养水平的重要标志,不会提问,自然不会学习,或者说,不会提问,学习一定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学习中,不会提问,是最大的问题。所以,在我的课堂上,我大势鼓励孩子们提问。让大面积的孩子提问,并把提问当作一项必不可少的作业让学生必须完成。对于高质量的提问,给予一定形式的奖励。让孩子的提问海阔天空。以前,我们的课堂总是老师引导,将学生引入所谓的“教学目标”,“教学正途”。
换句话说,牵着鼻子走,像牵牛一样;牵得越温驯,越有水平。其实,与此同时,孩子已经不是他自己,他只是你的牵线木偶。为了“导”学生,老师们可是煞费苦心,劳神费力。但到头来,孩子们交不会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我的课堂上,我首先是让学生海阔天空地问,甚至有大量的无关问题在课堂中涌现出来,我是这么看的,只要是问题,他就在学习,他就在思考,总比木偶一个呆坐在那儿好得多。接下来,孩子们的问题渐渐切合主题,切合学习材料,飘题现像大幅度减少。这与提问训练和孩子们对文本的深入阅读有很大关系,与老师的“导”关系并不大。
如果是通过“导”才使问题切合主题,那么孩子们的独立思考程度自然是低的,离了老师,孩子们就难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了。总之,先让孩子们海阔天空,然后才让孩子们学会单刀直入,一语中的。
三、写抄杠杆:以丰富多彩的写替代千锤百炼的抄;
这里的写泛指写作。包括:组词、造句、小练笔、作文、抄写优美句子;这里的抄泛指机械重复地重抄,惩罚性的重抄,五次八次乃至N次让学生不停誊抄。以前,为了尽快记住字词,我们布置的机械誊抄的多,组词造句的少;现在更好的却是颠倒过来,组词造句宜多,让我们的生字生词直接在运用中得到巩固记忆。既可以减少孩子机械重复所带来的疲倦感,又能识记与运用合二为一。学生多种能力得到巩固提高。
在语文教学整个过程中,充满着一种辩证法,那就是如果机械誊抄得多,那么思维训练语言运用就很少,前者得到的东西是死的,后者得到的东西是活的。前者给孩子很快带来呆板疲乏,后者给孩子们带来创作自豪感,在运用中记住了生字生词。在我的实际课堂中,我会让孩子们通过造句来识记和运用字词,在不经意中,记忆字词。相对而言,机械复写这些生词的频率大大降低。但要说明的是,低年级重复抄写频次略多于中高年级。写抄之所以被告叫做杠杆,就因为写作多一些,抄誊就少一些,这副杠杆的支点就在于强化孩子的理解运用能力。而弱化机械强记能力。作为老师来讲,大不了要让师生注意错别字。我宁可让孩子在句子中纠正错字,也不用孩子一排两排地抄写生字生词,那样会让孩子思想呆板,厌倦之极。
四、点面杠杆:以择优录取的解替代面面俱到的析;
曾几何时,甚至今天,我们老师在讲课文时,总会一段接一段一句接一句地读、讲、讨论,任何动作都要要波及全篇文章。其实,这在小学,时间还能将就着用,要是到了中学,有的课文一篇恐怕要一个星期。这既不能快读,也不能美读。对于一篇文章大雨倾盆,洪水泛滥,面面俱到,结果时间去了,学生倦了,重点没了,兴趣蔫了。
我想,要让孩子们保持对文本经久不衰的兴趣,保留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余韵,就应当以点带面,抓重要知识点,抓重要段落,抓主要难点,和孩子们一起分解,让孩子们掌握分析理解文本的方法。剩下的让孩子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教学要以点为主,以点带面,以经典的文段,让学生长知识,长见识,学能力。这样,才是高效的。教师既省力,又省时。
五、质量杠杆:以精工细作的质替代一泻千里的量;
质和量是相反对等的唯物辩证法的范畴,所有的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比如说:语文运用中的听说读写能力,理解能力,文学感知能力,这也就是语文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内容或专有属性,它们就是所谓的语文教学的质,即语文教学所固有的一种规定性。语文教学的量是指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语文教学的量体现在读书的次数,读书的时间跨度,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对语文的喜好程度,抄写的次数,书法练习的频次,阅读内容的广度,讨论的深度等。过去,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误以为“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让学生狠下功夫,强调“三更灯火五更鸡”、 “凿壁偷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我这里并不反对刻苦努力引起的量变到质变,但是,我们的教师往往以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来绑架学生不停地机械地重复抄写,把教室和家里打造成不讲效率的血汗工场,那就是蛮干。
我想说的是,我们要在讲究训练的质与阅读的质的前提下,强调适当的量的积累,从而至臻质变。我们的质抱括文本的质地,课外阅读书目的质地,练习题的质地,学生的精力质地,家教辅导质地,比如,一个良好的例题胜过十个平庸的例题。一段精美的阅读材料囊括了语法、修辞、章句、过渡、对话、写作方法、观察方法等,与其选择十段平淡的文字,不如只用这样的材料三段即可达到教学目的。如果说过去,我们用更多的量达到目的,那么现在我们可以在量上削减,侧重于提质。以前我们的题海战术表面上老师很轻松,“是学生自己的事儿”,教师有相当的时间袖手旁观,以逸待劳,实则是低效的,并且徒然增加了孩子们的负担,孩子们表面上气腾腾,实则时间浪费得多。
总而言之,掌握语文教育教学杠杆就能让你省力,省时,省心。这些杠杆不但有利于语文教学,更能在各科教育中发辉出巨大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