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率概念
“杠杆率”这个概念最初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一般是指一个公司所借资金与其自身拥有的资产的比率,用以度量这个公司在生产和经营中所积累的债务,是一个重要的公司财务指标。
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杠杆率”。在负债方面,它反映了一个时期内的总负债及结构,揭示了当前和今后的债务规模、偿债的紧迫性、偿债压力;在资产方面,它反映了公司的总资产及其构成,揭示了公司在某个时间点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分布状况及盈利能力。
通过将负债与资产相结合,可以对公司的业绩进行评价,并对其财务弹性与安全性进行分析,以衡量其偿债能力与运营稳定性。负债与股东权益比率、资产与股东权益比率、和以上各项指标对应的倒数,也可以作为杠杆比率的度量标准。
同时,在运用金融监管指标时,杠杆也是最早的一项指标。由于早期银行会保留一定的资金,防止出现挤兑风险,保证客户的资金安全,因此在《巴塞尔协议Ⅰ》颁布实施以前,大部分国家都采用了与资产负债率相类似的理念来监管银行业。
《巴塞尔协议Ⅰ》制订之后,在实践中进行了修改,形成了一个比《巴塞尔协议I》更完善的《巴塞尔协议Ⅱ》,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下,人们开始认识到了杠杆率的重要性,《巴塞尔协议Ⅲ》出台之后,除前两部《巴塞尔协议》中已包含的资本充足率指标外,“杠杆率”这一指标也正式纳入监管体系中。紧随其后,我国也建立了一个比国际上更严格的杠杆监管指标体系。
杠杆率结构理论
关于各部门杠杆的构成,通常将其划分为居民、政府、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四大部门。
(1)政府部门。政府债务的主体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从目前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加大政府投入对经济的稳定、就业稳定、拉动社会投资具有积极意义。但从长期来看,政府的杠杆率过高,对社会的发展也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初期政府在基建等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促进相关的产业得到发展,但随着政府的债务越来越多,经济体中流动资金被占用,民营企业贷款受限,进而实体经济和实际产出受到影响。
尽管政府在短期内增加了资金的投入,拉动了经济的发展,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有利于推动企业和行业的发展,但从长期角度,会削弱民营企业的活力,使之发展受限,进而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2)居民部门。在居民部门杠杆率计算中,家庭的总负债是以家庭总的借贷来衡量的,家庭贷款和GDP的比率是这个部门的杠杆。从短期来看,家庭部门的增杠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有益的。
经济学角度,消费是拉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人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来源,而消费支出的提高又能带动其他行业的产出,产出的提高又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从长远来看,这样的方式并不合适,如果只靠高杠杆的方式来刺激消费,那么居民就会透支未来的支出,因而居民则会主动举债,以保持或者提高目前的消费水平,从而积累更多的债务,一旦债务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让经济失去动力,从而对经济的稳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3)非金融企业部门。目前我国非金融企业的负债比率很高,而且在最近几年里有了显著的增长。在计算非金融企业的负债时,一般采用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的总负债来计算。
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总体上是比较合理的,有利于实体经济的运行并为其提供流动性。很多公司通过合理地运用政策,解决了融资困难等问题,从而保持了持续的活力和持续的盈利能力。
然而,当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时,以往的高增长已难以为继,留给大部分企业的是高债务的压力。经过理论分析可以看出,融资效率与资源分配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新中国建国初期,社会财富的存量相对比较小,各经济主体为了在竞争中存续,只能采取主动举债的办法来达到自己的经营目标,随着资金的增加以及社会财富的积累和资本的积累,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了宏观杠杆的迅速增加,这也印证了一个时期的杠杆率上升对于经济发展有正面影响的这一结论。
经济学相关理论认为,资本存量越多,边际报酬率就会越低,而当所有者资本回报率与资本成本接近时,公司的运作方式就会变得更加依赖于负债经营,从而使杠杆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同时,也存在着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受限等问题,使得公司会不断寻求高回报、高风险的项目,加大了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性。高负债比经营也会导致资产贬值、银行利率升高等问题,进而影响到整个实体经济,并深化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的不利影响。
(4)金融部门。在四大经济部门中,金融行业的杠杆作用和整个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是最密切的。某种意义上来说,金融企业也在进行商品经营的业务,只不过金融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运作方式就是高负债,而实体经济的主要资金来源是银行提供的各种信贷,为了避免重复计算,这里的负债只计入各大银行发行的金融机构债券,而不包括流通货币和存款。
导致金融部门负债累积的方式有两个,一是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通到实体部门,在这个过程中,资金的价格也会不断上涨;二是资金在金融系统中空转,导致金融产品的价格虚高,而实体部门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丧失发展的机会。
目前,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由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而在发展重心转移的同时,金融部门杠杆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金融行业的杠杆率越高,就越容易出现泡沫,这对无疑会经济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不仅会抬高资产的价值,降低企业的利润,增加企业的实际负债率,还会使得宏观杠杆继续提升,金融脆弱性增加。
伴随着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颠倒,使得资产和资源不再流向实体经济,而是在金融系统中流动,从而严重地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并在金融系统中积累了大量的风险。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银行体系贷款依然是最主要的融资渠道。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创新金融工具将债务转到其他金融机构,来以此逃避监管,从而导致了“影子银行”的出现。
由于监管套利、空转套利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导致资本更难以流向实际需求的实体经济领域,公司资金的融资链被进一步拉长,实体经济中的杠杆率越来越高,风险越来越大。与此同时,金融业的功能性也在逐步丧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